简介:
简介: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充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空间、保护主体与交流中心三个角色,相应地发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展示、教育传习与传播保护三个主要功能。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于一种独特的非遗保护新模式,其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场域,或隐或现涉及学界、社会、政府与商界等多方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变迁、文化表述与身份认同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通过对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涵义、日常生活、称呼、社交礼节、性别、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来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文化知识于英语中,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简介:在现代社会,经济直接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则必须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径。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简介:在我国三江源区的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生态环节就是冻土层,而覆盖其上的腐殖质层和泥炭层又是保护脆弱环境的命根子。因此,在三江源区的人类活动只要不去干扰这种环节,其生态系统就是安全的;如果人类的活动冲击到了这种脆弱的生态环节,就会出现生态灾变。藏族传统生计方式的"不动土的农牧混合经营"、"转场浅牧"与"多畜并牧"以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等,正与三江源生态系统相耦合,使其稳定延续了上千年。可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其实质是特定文化对特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简介:通过剖析傣族孔雀舞的事例来研究中国政府的文艺政策是以何种形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并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如何参与展示民族形象的。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了使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形象化,所以想通过民族舞蹈改变人们对少数民族既存的形象和想象,并期待民族舞蹈对展示的"想象的共同体"发挥积极的作用。
简介:明清鼎革,辽宁是最早涉足王朝战争的地区之一。战乱,造成当地人口大幅度减少。此后,在清廷八旗驻防、招民垦荒以及流放政策的导向下,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辽宁。驻防旗人与关内移民成为清代辽宁居民的主体。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旗民关系经历了初识阶段的疏离、冲突阶段的紧张,最终走向杂居、融合。
简介:《卜居》和《渔父》,旧题为屈原所作。但自清代大怀疑家崔述以来,好多研究者却认为这是先秦楚人之作,马茂元先生便持这一观点。马先生在他所著《楚辞选·卜居》的题解中,首先否定了旧题之说,然后引用崔述《考古续说·观书余论》一段文字[注]作证,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有根据的。不过他只同意了崔氏“必非屈原之所自作”的论点,而对其论据的理
简介:新见唐崔汉衡墓志内容涉及了对唐代博陵崔氏世系的补正,同时对于中唐时期唐与吐蕃的关系也有所补益。崔汉衡墓志的出土,可以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汉衡在安史之乱期间开始在地方任职,到贞元十一年(795)去世于晋慈隰观察使任上。他在近40年的仕宦生涯中,数次出使吐蕃,并且在平定"奉天之乱"中引吐蕃军队助唐平乱,平凉会盟,吐蕃背盟,崔汉衡被俘。崔汉衡的仕宦生涯是中唐时期唐与吐蕃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因而崔汉衡墓志的出土,对于补益中唐时期的政治史、唐与吐蕃关系等多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简介: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其《九曲词》中写道: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细味高适此诗,诗人在“铁骑横行”、“黄河防秋”的战乱已成历史陈迹之后,把“只今将饮马”看作是消弭战乱后休养生息的大好时机。比之今日,十年
简介:傣语四音格是傣语中很有特色的语言单位,在语言特征上,它是汉藏语系共同的"四音格"语言现象在傣族社会的体现;在文化特征上,它与东南亚诸民族文化有很强的一致性。构成傣语四音格的语言材料虽然以傣语为主,但是也有很多是来自其他民族的。可见,傣语四音格承载着多种文化因子,它是多元文化培育出的奇葩。傣语四音格中各种文化因子是水乳交融,相互协调,互为一体的。
科尔沁民歌《天上之风》与蒙古人的幸福意识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遗保护的角色与功能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科学技术进步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论藏族游牧生计与寒漠带冻土层的维护
库伦旗与安代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格斯尔(geser)与晁同(chotong)的冲突是喜剧冲突
民族表象与文化实践:以云南傣族孔雀舞为例
《17年》蒙古文小说与马形象的象征性
蒙古族英雄史诗与古代蒙古人的自然崇拜
清代的东北移民与民族融合——以辽宁地区为例
谈《卜居》《渔父》的创作权问题——与马茂元先生商榷
新见唐崔汉衡墓志与唐蕃关系考论
扎鲁特蒙古人的婚礼与蒙古民歌的传承
青海只今将饮马——我省民族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巴尔虎人的地名与蒙古人文化思维
傣语四音格与傣族文化的多元性
萨满教信仰与蒙古人的色彩审美观
民间谚语与蒙古人的吉兆和宗教习俗
齐庆毕力格图与《内蒙古国民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