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生命科学如此发展也没有完全了解它的发生发展规律。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功能的深入研究,细胞小器官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细胞小器官中细胞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器官是线粒体。线粒体在细胞内能量代谢、自由基产生、衰老、凋亡等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肿瘤细胞线粒体的基因突变、呼吸链缺陷、线粒体膜的改变、能量代谢异常等因素均会影响肿瘤组织局部或整体微环境的功能,从而增强肿瘤发生和转移。许多研究表明,传统蒙药能够影响线粒体功能改变组织微环境的作用。现在现代医学也试图改变肿瘤微环境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不过因多种因素结果不是理想。我们利用传统蒙药的调控局部或整体微环境线粒体功能的作用做了治疗肿瘤的新的研究设想。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清线粒体DNA(mtDNA)在急性阑尾炎(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拟诊AA患者164例及健康对照38例,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和C反应蛋白数值(CRP)、血清mtDNA水平。比较确诊AA患者与健康对照及非AA患者上述指标差异,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上述各指标诊断AA的效能。结果AA患者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健康人和非AA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WBC、CRP和mtDN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6、0.884和0.943。mtDNA诊断AA的灵敏度为0.911,特异度为0.926。结论mtDNA可能参与AA的发生发展过程,诊断效力高于WBC和CRP,可作为诊断AA的辅助指标,未来可能在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后早期大鼠心肌的过氧化损伤对其线粒体DNA(mtDNA)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烫组、30%TBSAⅢ度烫伤1、3、6、12、24h组,半定量PCR法测定大鼠心肌mtDNA缺失情况,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匀浆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假烫组大鼠心肌mtDNA未见缺失;伤后1、3、24h组大鼠心肌mtDNA出现4834bp大片段的部分或完全缺失(P<0.05或0.01).与假烫组比较,伤后1h组大鼠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下降,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伤后6h组SOD活性达最低值(76.90±8.30)U/mg、MDA含量达最高值(3.17±0.80)nmol/mg(P<0.01).结论烧伤后早期大鼠心肌组织受到严重的过氧化损伤,此为大鼠心肌mtDNA发生大片段缺失的重要原因.
简介:摘要足细胞是维持肾小球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对维持肾小球滤过作用具有关键意义。细胞自噬有助于维持足细胞的完整性。线粒体作为细胞供能的主要细胞器,对细胞生存与死亡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特异性自噬,能够适时清除细胞内受损老化的线粒体,从而保证细胞内正常线粒体的数量和功能,对细胞的生长代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多种肾脏疾病中均出现足细胞损伤,同时伴有线粒体功能紊乱或细胞自噬异常等现象,足细胞线粒体自噬活动可通过PINK1/Parkin、Nrf2/Keap1等信号通路调控足细胞内环境稳态。本文总结线粒体和足细胞的生理病理表现,综述线粒体自噬稳态在足细胞病中作用的可能机制途径,有助于探索足细胞病新的治疗路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AST(m-AST)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选取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24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24例以及健康对照组人群24例,在入院前及入院后2周采集所选人群的血液标本,检测血清m-AST水平并比较。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及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的m-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测定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及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患者的m-AST水平,提示两组患者的m-AST水平均较入院时有所降低,但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患者m-AST水平降低无非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明显,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T是评估肝细胞坏死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有判定病情的进展及预后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压力超负荷大鼠肥厚心肌线粒体内膜ADP/ATP载体(AAC)转运活性的变化。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腹主动脉缩窄组,术后5周及15周观察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心室重构指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大鼠心肌线粒体,用抑制剂终止法测定线粒体AAC的转运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心肌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结果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术后5周出现左心室肥厚,术后15周加重伴心功能减退;术后5周AAC活性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15周时AAC活性显著减低与线粒体内(ATP+ADP)含量下降相一致。结论压力超负荷后心功能减退的肥厚心肌AAC转运活性降低,使能量产生和利用异常,提示AAC活性改变是肥厚心肌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及心功能减退的重要机制。
简介:摘要线粒体是目前研究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的主要细胞器。线粒体蛋白如缝隙连接蛋白43 (connexins, Cx43)、亲环蛋白(cyclophilin D, CyPD)等通过调节线粒体膜ATP敏感性K+通道(mitochondrial mem-brane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 mitoKATP)、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及线粒体钠钙交换蛋白等通道的开放与关闭,参与调控线粒体生物功能,影响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此外,IPC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过度自噬,发挥IPC心肌保护作用。IPC调节miRNA、线粒体DNA等线粒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线粒体结构完整性及ATP合成,减轻MI/RI. IPC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与线粒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IPC心肌保护作用的线粒体机制,有益于发现减轻MI/RI的新靶点,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骨关节炎是以软骨退变及关节间隙变窄为主要特征,普遍存在且具有致残性的关节紊乱。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线粒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氧化应激反应的增加,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的增加和线粒体自噬的失衡等。本文从以上几方面综述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骨关节炎的关系以及相应线粒体途径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依赖性蛋白质脱乙酰酶SIRT-3是线粒体途径改善线粒体功能重要的内源性靶分子。此外,我们将近二十年有关线粒体与骨关节炎的研究做了基于共同出现的主题的相关性分析,这将对进一步研究线粒体功能障碍与骨关节炎的关系和线粒体途径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线粒体脑肌病(ME)的临床、MRI及病理学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ME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5例患者均行MRI检查、脑电图、肌肉活检及病理检查,其中2例行脑活检。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以抽搐为主要特征的癫痫样发作、运动不耐受及发作性头痛和呕吐、视听障碍等。脑电图为广泛中、重度异常。血乳酸水平升高。肌肉活检可见不整红边纤维。脑活检可见大量神经细胞空泡变性、减少和脱失。MRI检查示广泛的大脑皮层及皮层下长T1、长T2异常信号,呈灶状、囊状改变伴有脑萎缩,或者灰质核团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病变均未见强化。结论根据M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合肌肉活检可对该病做出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肾脏是富含线粒体的器官之一,其正常运行依赖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为细胞供能。线粒体复合体(mitochondrial complex,MC)构成了线粒体呼吸链(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MRC),具有电子传递和质子转移的功能,参与OXPHOS的过程。近年的研究表明,MC参与了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MC在不同的肾脏疾病中作用不尽相同。本文旨在系统综述MC的功能,总结其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以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为主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肾脏肿瘤、线粒体DNA(mtDNA)疾病等不同肾脏病领域中的作用,分析探讨MC作为新的靶点在肾脏疾病诊治中的潜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听觉器官中线粒体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饲养不同年龄组的大鼠,测试ABR阈值,PCR检测其耳蜗、蜗核、大脑、颞肌和外周血中是否存在mtDNA4834缺失,对存在的缺失进行定量分析;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老年组大鼠的ABR平均阈值为92.22±10.60dBSPL(n=20),中年组为42.75±5.73dBSPL(n=24),青年组为30.50±1.54dBSPL(n:24),老年组大鼠的ABR阈值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其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方差分析,P<0.01);(2)所有老年大鼠的听觉器官和颞肌中均存在mtDNA4834缺失,其缺失发生率高于中年组,青年组mtDNA4834缺失发生率最低;(3)定量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大鼠听觉器官中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不同,老年组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高于中年组.结论:老年大鼠的ABR阈值明显升高,其包括耳蜗、蜗核在内的多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mtDNA4834缺失,提示mtDNA缺失在老化和老年聋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