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自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8例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4例和实验组54例。在两组均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甲钴胺),实验组给予依帕司他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药物的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快,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常规药物(甲钴胺)相比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步长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60例血糖控制较好的DPN患者,随机分为步长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组和甲钴胺对照组(各30例)。3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步长通脉降糖胶囊能明显减轻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对DPN有较好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很多中西药中本组讨论选择了依帕司他和甲钴胺片两种药物,将我院2011年01月~2012年01月收住的98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实验组给予依帕司他50mg口服,每天3次,同时口服甲钴胺片,每次500mg,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每次500mg,每天3次。两组均以3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显效率67.3%明显高于对照组32.7%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65.3%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帕司他与甲钴胺片联合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简介: 【摘 要】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8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接收的6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来分析研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使用基础治疗,研究组使用基础治疗和中医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上升程度和對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otch1调控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济南朋悦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24只6周龄雄性SD大鼠,无特定病原体级,体质量200~220 g,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DPN组、DPN+信号通路阻断剂γ-分泌酶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基-L-2-苯基甘氨酸叔丁(DAPT)组,每组8只。分别观察比较造模后1、4、8周三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血糖、体质量、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足底热痛阈值情况的变化及各组SD大鼠的坐骨神经甲苯胺蓝染色。采用免疫荧光检测DAPT对大鼠坐骨神经Notch1、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PTEN)/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的影响。结果造模后8周DPN组和DPN+DAPT组大鼠血糖[(22.16±4.77)mmol/L、(17.16±4.43)mmol/L]显著高于正常组大鼠[(6.28±0.51)mmol/L],且DPN+DAPT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同期的DPN组;造模后4、8周,DPN组、DPN+DAPT组大鼠的体质量[(250.00±7.48)g、(250.38±11.02)g,(274.75±9.15)g、(311.50±7.89)g]均显著低于正常组[(363.00±8.98)g、(408.75±16.14)g],且DPN+DAPT组大鼠的体质量高于DPN组;造模后4、8周,DPN组、DPN+DAPT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25.50±2.56)m/s、(28.13±1.96)m/s,(24.75±1.91)m/s、(32.25±2.44)m/s]显著低于正常组[(38.00±3.70)m/s、(41.25±2.71)m/s],且DPN+DAPT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DPN组;造模后4、8周,DPN组、DPN+DAPT组大鼠足底热痛阈值[(26.63±3.54)s、(22.50±2.56)s,(28.50±5.10)s、(21.00±3.02)s]显著高于正常组[(12.88±1.13)s、(13.50±2.01)s],且DPN+DAPT组大鼠足底热痛阈值低于D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8周DPN组病变髓鞘的比例高于正常组,DPN+DAPT组病变髓鞘的比例低于DPN组;DPN组的Notch1、mTOR、Akt绿色免疫荧光强度强于正常组,DPN+DAPT组的绿色免疫荧光强度弱于DPN组;DPN组的PTEN绿色免疫荧光强度弱于正常组,DPN+DAPT组的绿色免疫荧光强度强于D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tch1可能通过激活PTEN/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DPN大鼠的发病,对于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应用肌电图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即甲组(临床症状组)、乙组(肌电图正常组)、丙组(肌电图异常组),各4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肌电图对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等进行检测。结果甲组腓浅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等的SCV值以及MCV值,与乙组相比均显著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腓总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的MCV值以及腓浅神经、正中神经的SCV值与乙组相比均线助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甲组腓总神经的MCV值以及正中神经的SCV值和MCV值均显著低于丙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采用肌电图诊断,能够对诊断结果进行量化,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时间段为2019.5月~2020.5月期间,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74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在入组后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37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78%,观察组明显更佳,(P<0.05)。此外,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的效果更为显著,有助于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