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结合田野调查中道公教的安神仪式,展示器乐、经文念白、巫辞、法器击打、仪式专家跳跃顿足等声如何在仪式中成为道公娱神驱鬼的巫术手段,同时分析道公教声巫术对壮剧艺术的影响。

  • 标签: 道公教 安神仪式 音声巫术 壮剧
  • 简介:胡琴的技法与风格──兼谈阿炳二胡演奏的技法特点胡志平近百年来,二胡的种类大致上有两种:一种是"托胡琴",一种是"主音胡琴"。这两种二胡的不同,主要在于定弦法不同,选用的琴弦粗细不同,从而导致了演奏技法和风格上的差异。托胡琴在民间应用得比较广泛...

  • 标签: 二胡演奏 胡琴 阿炳 民间吹打乐 《二泉映月》 指关节
  • 简介:现存最早的琵琶谱及若干种乐器谱保存在日本,还有日本人用这些谱式传写编撰的新谱集。时间集中在8—14世纪初。在中国12世纪中期,姜夔用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半字谱记写他的自度曲。这种记谱体系至今仍然保留在北方笙管乐种中,呈活态传承,却从未出现在日本的藏本中。通过对写本面貌及背景的分析,文章提出一个观点,即至晚在九世纪初,中国宫廷燕乐音乐已经通行半字谱并逐渐成为雅俗并用的谱式。对这种谱式的剖析延伸到西安鼓乐和南

  • 标签: 半字谱 工乂谱 宫调 西安鼓乐 弦管(南音)
  • 简介:舞台上,她手捏兰花指,脚踩莲花步,朱颜轻展,顾盼生辉,清丽婉转的嗓音暖暖地流进心田。许久之后你会发现,这清雅细腻的唱腔发自于她的心里。舞台下,她是南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标签: 南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情怀 艺术 传承人
  • 简介: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祗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伎乐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声伎乐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乐人以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伎乐造像之音声伎乐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

  • 标签: 佛教戒律 平城阶段 改梵为鲜卑 昙曜 寺院经济一体化 音声伎乐供养
  • 简介:中立是中国传统器乐音乐中特殊的的现象,学界中多有从乐律学和形态分析对中立音问题的关注,但对于其作为演奏的的过程以及承载着传统音乐审美内涵的研究鲜少。本文即希望围绕中立在明确的指向性和不明确的演奏性两个特点,从具体形态和运用出发,结合王昌龄的"三境说",以广东汉乐丝弦乐为例来阐释中立在其中的审美意趣,以及中立在汉乐丝弦乐和传统音乐中的存在意义。

  • 标签: 中立音 广东汉乐丝弦乐 硬线 软线 三境说 呈示性
  • 简介:歌唱是一种由感觉上升为运动的现象,它要求歌唱者必需掌握一定的身体机能,并且达到歌唱所特有的平衡状态,其演唱技术很难掌握,而且要用文字将艺术感觉阐释清楚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目前国内教授声乐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歌唱本身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给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很多学习者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解而导致形成了错误的发声习惯。那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能否建立对主要参与发声的肌肉群的了解,探讨一些能够促进这个肌肉群运动的肢体动作,从而达到辅助歌唱发声的目的。笔者在借鉴学习、了解瑜伽和中华传统武术的过程当中得到了灵感,创编了歌唱助操,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也证明该教学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希望对声乐教育者、声乐学习者有所裨益。

  • 标签: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歌唱助音操
  • 简介:<正>外国人来到中国,特别是在中国定居之后,有些人喜欢起一个中国名字。音乐家也不例外。其中有一位音乐家车列普宁中文名字为齐尔品,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其实早在齐尔品之前,已经有另外一位音乐家起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他还喜欢在他的名字后面盖上一个古雅

  • 标签: 中文名 名字 外国人 周年纪念 音乐家 上海租界
  • 简介:生活在厨房不是把餐厨合一的厨房变成家里的第二个客厅那么简单,生活在厨房意味着:它能囊括你居家生活内容的四之三,除了睡觉,你在厨房干什么都成,都很方便。其实就是睡觉,也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是在沙发或躺椅上,不是在床上。这样的厨房很不一样,这样的家居设计,是以厨房为中心点的。

  • 标签: 厨房 生活 家居设计 中心点 睡觉 客厅
  • 简介:雷锋的事迹之所以激起亿万人民的共鸣,是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向社会向人民献出无限的爱。那首希望人间多一爱的流行歌曲之所以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原因很简单,因为人民盼望社会充满爱。只有社会充满爱,国家才兴旺,生活才美好,人民才幸福,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了我们是充满爱的社会。以往,雷锋、焦裕禄奉献给人民的是无私的爱,如今,孔繁森、徐虎、邱娥国、李国安、李素丽献给人民的仍然是无限的爱,希望工程,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默默无闻的战斗在平凡岗位上的先进人物们都在向社会奉献着爱心,使我们的社会充满了人情,温暖。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生了绝症,无数双支援的手从全国中小学校伸过来;一个地区遭了天灾,从全国四面八方送来衣物食品。几户人家住在一幢楼房或一座四合

  • 标签: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公德 流行歌曲 中小学校 希望工程 先进人物
  • 简介:郑板桥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矛盾不可调和地将他推到无可奈何的处境。他摒弃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思想,但又找不到一种新的学说和理论以之替代。在郑板桥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幽默意识。难得糊涂体现出他的幽默意识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叛和嘲弄。“六半书”淋漓酣畅地表现了郑板桥的幽默意识。“六半书”的创作过程建立了与“馆阁体”书法相对抗的美学思想与原则,形成了完整的与“馆阁体”书法对抗性的美学体系。“乱石铺街”的艺术风格验证了“六半书”是表现郑板桥幽默意识的绝妙形式,是实践内容形式统一原则的典范。“六半书”体现了郑板桥对艺术社会的反叛与嘲弄。

  • 标签: “六分半书” “乱石铺街” 幽默意识 郑板桥 中国 书体
  • 简介:20世纪末,中国传媒业市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媒体资源、渠道稀缺转变到目前的“厚报时代”、“多频道时代”。这种转变以两种趋势为特点:一,传播渠道的数量增加。仅以电视为例,目前央视的频道总数已达17个。省级卫视、境外卫视、地方电视频道的增加,使中国的电视媒体传播渠道呈现“爆炸性”增长。

  • 标签: 电视频道 “分与合” 媒体传播 中国传媒业 多频道时代 学思
  • 简介:基于集合思维的1/4作曲技法,主要体现在音高结构中的“十二”与“1/4”两个“层面”,都分别受到集合思维方式的控制,并进而发生关联。这种技法导致十二体系几乎扩展到二十四音体系(类似“二十四平均律”)。布列兹《新婚的面容》第五乐章,在人声部分的音高集合、乐队部分的音高集合以及人声与乐队的音高集合关系三个层面上,都体现了严密的基于集合思维的1/4作曲技法特征。

  • 标签: 1/4音 作曲技法 布列兹 《新婚的面容》 集合思维
  • 简介:<正>江南四月的一个下午,在一间散发着音乐气息的客厅里,就我提出的中国钢琴音乐史的问题,丁老师的思绪回到世纪初叶的年代……。肖友梅的远见丁老师回忆说:“大约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伴随教会活动,钢琴来到了中国。教会办的音乐中学,如上海的中西女中、清心女中以及北京的燕京大学,都有了钢琴教学。但水平不高,弹一些通俗的小品、小步舞曲之类。丰子恺从日本回来,又写了好多书提倡。

  • 标签: 钢琴教学 丁善德 钢琴创作 中国钢琴音乐 丰子恺 燕京大学
  • 简介:作者阐述了对“海派文化”与“海派音乐文化”的理解,并认为对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对与其所在上海这座城市的研究联系起来,更没有成为方兴未艾的“上海学”研究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

  • 标签: 海派音乐文化 国立音乐院 国立音专
  • 简介:仪式体验在西方宗教人类学领域指涉了处于宗教仪式活动中的信仰者在其生理、心理、意识等层面的内在感受,作为一个揭示了宗教现象的本质且具有宗教局内观的理论术语,宗教仪式体验一直是西方仪式学研究所不能绕开的核心问题。在此前提下,普遍存在于仪式现象中的声因与仪式效果同步同向于局内人感官接收的关系,注定了两者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借助局内人的自述并结合笔者的田野观察,文章尝试性地以常熟散居道执行的“做七”仪式分析为例,对仪式声如何作用于局内人的仪式体验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 标签: 仪式音声 仪式体验 音声接收
  • 简介:谢赫(南朝梁)《古画品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后世以"气韵生动"为画论千古不磨之论。

  • 标签: 气韵生动 谢赫 音声 《古画品录》 自古及今 千古不磨
  • 简介:作为20世纪最出名的亚裔作曲家之一,尹伊桑在音乐创作中将东方文化与西方音乐技法相结合,独创了“主要技法”。本文就其创作与东方文化(包括道家思想、中国文学、书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全述,并辅以谱例分析,说明只有将东方思维与西方现代技法相融合,才是韩国乃至亚洲音乐走向世界的完美途径。

  • 标签: 尹伊桑 东方文化 主要音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