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临床中足跟痛多见于中老年人,是指足跟一侧或者两侧疼痛,不红不肿不痒,但存在行走不便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足跟痛多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临床女患多于男患,这与女性雌性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对钙质的吸收的能力减弱有一定的关系1。其中尤以形体肥胖者多见。西医对此病的治疗多为给予抗炎镇痛药物治疗为主,可配合物理治疗,严重者亦可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以补肾健骨为主要治疗原则,多以汤药为主2。关键词针刺;足跟痛;肾经;心经;随咳进针法;足跟痛,中医学称之为跟骨痛,病在骨,病位在肾,多属肾虚或兼有寒湿淤血所致。西医学病因多为足跟骨刺、跖筋膜炎、跟垫痛、跟骨后滑囊炎、距骨下关节炎等引起。治疗多为理疗,药物治疗;若疼痛明显、碍于活动者也可手术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一科门诊足跟痛患者60例,运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和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伤科学》4确定诊断。2治疗方法2.1.治疗组选穴神门(患肢对侧)、大陵(患肢对侧)、阿是穴(火针针刺)。操作患者取仰卧位,使用0.30mmX40mm毫针,针刺患肢对侧神门穴,双侧疼痛者取双侧穴位,进针时采用随咳进针法5。2.2对照组选穴合谷、太溪(双侧)、肾俞(双侧)操作使用0.30mmX40mm毫针,刺病变同侧“合谷”穴,双侧疼痛者取双侧穴位,进针深度1寸左右,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太溪、肾俞均取双侧穴位,常规手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骨痹”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疼痛完全消失,走路恢复正常,跟骨下痛点消失。好转疼痛减轻,跟骨下痛点存在,但减轻或变小。无效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无变化,跟骨下仍压痛明显。3.2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针灸30例,治愈16例(占53.3%),好转11例(占36.7%),无效3例(占10.0%),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30例,治愈7例(占23.3%),好转11例(占36.7%),无效12例(占40.0%),总有效率为60.0%。经统计学处理,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
简介:【摘 要】对中药治疗胆囊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选取某医院近一年内收治的 12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发方法将这 12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 60例患者,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一组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即服用消炎利胆片;观察组患者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之中有基本治愈患者 28例,显效患者 14例,有效患者 6例,无效患者 1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80.0%;观察组患者之中有基本治愈患者 43例,显效患者 8例,有效患者 5例,无效患者 4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3.3%,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符合 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胆囊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中药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中有效率,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中药治疗胆囊炎此种治疗方法具有巨大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实施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8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40例,参照组接受全麻,实验组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分析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水平对比无意义(P>0.05);麻醉后,实验组生命体征比参照组较高(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参照组低(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能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研究对比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8例肾囊肿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实行后腹腔镜去顶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1/2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6/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后腹腔镜去顶术治疗肾囊肿效果更为明显,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可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表现。方法44例AR患儿,按年龄分为对照组(学龄前)及观察组(学龄期),各22例。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情况,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鼻涕发生率为59.09%,高于对照组患儿的22.73%,差异具有统计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喷嚏、鼻痒、伴眼部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3.64%、13.64%、68.18%,与对照组患儿的9.09%、9.09%、63.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鼻塞、咳嗽发生率分别为63.64%、68.18%,均高于观察组患儿的18.18%、3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学龄前及学龄期患儿临床表现不相同且针对性不相同,临床应根据患儿具体伴发症状、临床表现、诱因等相关资料评估其疾病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与经腹保守性手术治疗卵巢肿瘤蒂扭转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1年 12月至 2013年 11月期间收治的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共 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经腹保守性手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放置尿管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一般手术指标差异,并比较两种手术方法下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放置尿管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显著短(少)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 9.09%( 5/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32.08%( 17/53),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明显提高卵巢肿瘤蒂扭转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胃肠肿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82.0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肿瘤的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对传统切除术与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72例阑尾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随机化分法,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切除术治疗,另一组患者给予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阑尾炎患者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时间以及感染发生率、遗留瘢痕率情况。结果:结果得知,研究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3.24±0.68)cm、术中出血量(19.69±3.08)ml、住院天数(3.38±1.27)d、手术时间(19.36±1.56)min,与对照组对比优势更大,P值小于0.05;研究组感染发生率(5.56%)、遗留瘢痕率(8.33%),均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切除术对阑尾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手术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少,能有效减少住院天数,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MRI与CT诊断膝关节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患者48例,全部采用CT与MRI检查,并以膝关节镜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MRI与CT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结果:Ⅰ级、Ⅱ级诊断准确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膝关节半月板检出率为93.48%,明显优于CT检出率82.61%,Ⅲ级诊断中MRI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CT,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关节软骨检查中,MRI检出率为95.2%明显优于CT检出率80.9%,Ⅳ期诊断中MRI诊断准确率为100%,明显优于CT诊断准确率7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Ⅰ期、Ⅱa期、Ⅱb期、Ⅲ期诊断准确率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I诊断膝关节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中,检出率明显优于CT,特别是在Ⅳ期关节软骨损伤与Ⅲ级半月板损伤诊断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CT,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以常规药物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对2组疗效及ST段压低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观察组患者ST段压低次数为15.2±2.6次,持续时间为151.3±7.6mi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具有确切干预价值,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ST段压低次数及持续时间,可作为本病的基础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