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足跟痛多见于中老年人,是指足跟一侧或者两侧疼痛,不红不肿不痒,但存在行走不便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足跟痛多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临床女患多于男患,这与女性雌性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对钙质的吸收的能力减弱有一定的关系1。其中尤以形体肥胖者多见。西医对此病的治疗多为给予抗炎镇痛药物治疗为主,可配合物理治疗,严重者亦可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以补肾健骨为主要治疗原则,多以汤药为主2。关键词针刺;足跟痛;肾经;心经;随咳进针法;足跟痛,中医学称之为跟骨痛,病在骨,病位在肾,多属肾虚或兼有寒湿淤血所致。西医学病因多为足跟骨刺、跖筋膜炎、跟垫痛、跟骨后滑囊炎、距骨下关节炎等引起。治疗多为理疗,药物治疗;若疼痛明显、碍于活动者也可手术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一科门诊足跟痛患者60例,运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和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伤科学》4确定诊断。2治疗方法2.1.治疗组选穴神门(患肢对侧)、大陵(患肢对侧)、阿是穴(火针针刺)。操作患者取仰卧位,使用0.30mmX40mm毫针,针刺患肢对侧神门穴,双侧疼痛者取双侧穴位,进针时采用随咳进针法5。2.2对照组选穴合谷、太溪(双侧)、肾俞(双侧)操作使用0.30mmX40mm毫针,刺病变同侧“合谷”穴,双侧疼痛者取双侧穴位,进针深度1寸左右,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太溪、肾俞均取双侧穴位,常规手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骨痹”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疼痛完全消失,走路恢复正常,跟骨下痛点消失。好转疼痛减轻,跟骨下痛点存在,但减轻或变小。无效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无变化,跟骨下仍压痛明显。3.2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针灸30例,治愈16例(占53.3%),好转11例(占36.7%),无效3例(占10.0%),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30例,治愈7例(占23.3%),好转11例(占36.7%),无效12例(占40.0%),总有效率为60.0%。经统计学处理,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