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探讨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38例,回顾性总结患者的病理形态临床特点、治疗和生存情况,并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期疗效发现38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后达CR20例(52.6%),PR6例(15.8%),总有效率为68.4%。化放疗结合的28例患者中,达CR22例(78.6%),PR3例(10.7%),总有效率为89.3%。单纯化疗的10例患者达CR2例(20.0%),PR3(30.0%)例,总有效率为50.0%。总体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分析表明,患者总的l、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6%、56.3%和21.1%。其中单因素比较结果显示,IPI评分、B症状、乳酸脱氢酶升高及贫血对预后的影响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和IPI评分与预后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I评分、B症状、乳酸脱氢酶升高及贫血等元素对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影响较大,患者总的生存率较低,预后效果不理想,需针对相关影响元素探索新疗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达到全量胃肠内喂养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2011年8月前为常规喂养组(对照组),2011年9月后为早期微量胃肠道喂养组(观察组)。对照组于生后24~72h出现肠鸣音后常规予早产儿配方奶,观察组依据《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于生后6~24h予早产儿配方奶进行早期微量胃肠内喂养,病情稳定后逐步加奶。观察两组患儿达到全量胃肠内喂养的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90例,对照组72例。观察组达到全量胃肠内喂养的时间短于对照组(17.7±3.1)天比(11.8±4.1)天,P﹤0.01,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21.3±9.7)天比(26.6±10.4)天,P﹤0.05。结论早期微量胃肠内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缩短达到全量胃肠内喂养的时间及早产儿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效果,以利于推广留置针的使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对首次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将2014年10月~2014年12月入院的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1月~3月入院的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留置针常规宣教,干预组依托平板电脑将图文、视频宣教资料直接展示给患者,从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率、并发症情况、患者满意度对两组宣教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干预组选择留置针例数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多的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提高留置针的使用率,降低并发症,提高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仪陇县人民医院和仪陇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儿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仪陇县人民医院和仪陇县妇幼保健院2011年1~12月的住院儿童病历980份,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按使用率、使用总类、联合用药情况、用药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860份,使用率为87.78﹪,供使用了5类14种抗菌药物,联用率为22.09﹪,病原学送检率为2.10﹪,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620份,占病历总数的63.26﹪.结论县级医院住院儿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令人担忧,多为经验用药,并且存在盲目使用甚至滥用现象。基层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31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并收入院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5例患者均在耳内镜下使用了鼓膜切开置管术,吸出积液,将通气管经切口伸入中耳腔行置管术。B组16例患者使用耳内窥镜行鼓膜切开排液冲洗鼓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15例患者中,得到治愈有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7%;B组16例患者,其中治愈5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6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A组患者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术后所有康复患者中有2人发生病情复发,复发率为15.38%;而B组患者有5人产生并发症,病情复发人数有6人,复发率为54.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膜切开置管术相比鼓膜切开冲洗鼓室的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较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推拿配以松解手法等辅助方法治疗骨伤的相关临床治疗方案,为后期骨外科工作的开展加以指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骨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参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推拿配以松解手法等辅助治疗,参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治疗方法。安排相关临床管理人员对两组实验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骨关节功能的改善和减轻疼痛方面的效果。对比两组临床患者的效果。结果综合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所得指标进行分析,实验组无论是患者的骨关节功能情况还是疼痛方面的情况,效果均优于参照组,经过统计学对比发现,两组所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对于患有骨伤的患者,采用推拿配以松解手法等辅助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统计我院中药处方的用药情况,为指导我院中医临床医师合理开具中药处方、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门诊中药处方中随机抽取5240张处方进行患者年龄、中药名称、剂量及味数等情况的分析。结果随机抽取的5240张处方中平均每张用药味数为14味,其中11~15味中药处方的占比最大(2893例,55.21%);单张处方总剂量以为100~149g(2163例,41.28%)和150~199g(1396例,26.64%)的中药处方占比最大;药品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甘草(3349例,63.92%)和黄芪(2738例,52.26%)。结论我院中药处方存在使用味数较多和使用总剂量较大的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对中药处方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保证使用频率较高重要的供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反应的种类和特点,以找到减少输血反应的方法和措施。方法从24556例次输血患者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中发现有输血反应的68例次,对这68例次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类型、发生比例进行分析。结果24556例次输血患者中,共有68例次输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总的发生率为0.28%。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6例次,其发生率为0.11%;过敏反应42例次,其发生率为0.17%。首次输血患者7624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9例次,其发生率为0.12%;反复多次输血患者16932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59例次,其发生率为0.35%。输血浆的有13452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45例次,其发生率为0.33%;输悬浮红细胞的有8754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20例次,其发生率为0.23%;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有1497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1例次,其发生率为0.07%;输血小板的有763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2例次,其发生率为0.26%。结论我院发生的输血反应基本上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输血次数和血液制品种类不同是影响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以输注血浆的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