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学探索和诗歌创作已经成为诗歌传统的一部分,他在现代派诗人中独树一帜的风格和他的诗人观密切相关。他坚持精英主义的诗人观,认为诗人的功用即唤醒和扩展人们的想象力,为社会创造和保存审美价值,而且诗人的功用只能通过诗歌实现。以《哈瓦那的学术谈话》为例,可见史蒂文斯对诗人“功用”的探讨是围绕对现实、神话、宗教以及诗歌传统的反思进行的,并始终着眼于具体创作问题。

  • 标签: 华莱士·史蒂文斯《哈瓦那的学术谈话》 诗人观
  • 简介:福楼拜通过描绘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流变轨迹,暗示了包法利夫人悲剧的成因:包法利夫人的爱慕虚荣、耽于幻想铺垫了出轨的温床,修道院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损害了其正常的心理发展,庸俗社会环境冷漠人情导致了她的毁灭.包法利夫人敢于追求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情况下的人格和感情独立,可谓是挑战男权社会制度的脂粉英雄.

  • 标签: 包法利夫人 爱情 追求 男权社会制度
  • 简介: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小说《日诞之地》再现了三个印第安部落近80年的历史,可视为印第安语言历史命运的文本表征,揭示了美国的语言政策和相关教育政策对印第安人的影响。小说人物弗朗西斯科、阿韦尔和托萨马可分别解读为部落语言传承者、部落语言英语世界夹缝中的失语者,和英语世界的挑战者;面对政府的语言同化政策和二战后部落语言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危机,三者分别以传承、挣扎和反抗的形式表现对部落语言的坚持,维护部落传统,努力保存部落语言的生命力,其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整个印第安群体传承和坚持部落语言的选择。

  • 标签: 美国印第安文学 莫马迪 《日诞之地》 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
  • 简介:蒲松龄笔下的婴宁身具狐、鬼、人三,独具"撄而后宁"的性格,被描述为"容华绝代",令人暇思绵绵。而影视作品对于婴宁故事的改编只是关注到了其外在的"笑",并未真正触及其内在的"哭",这正体现了读图时代文学接受的形象确定化、固定化、媚俗化倾向。

  • 标签: 读图 读文 性格变化
  • 简介:自进入互联网时代,草根博客的兴起在我国掀起一股创作民主之风。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中国网络草根博客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追寻新传媒平台下的文学样式传统文学的关系,即草根博客文学在传统文学基础上的发展转变和对文学本源的回归。在互联网的媒体时代中,文学出现了新的元素和发展,而新媒体文学形式必将与传统文学汇成一支,对文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媒体文学 草根博客 传统文学 创新发展 本源回归
  • 简介:格列佛对失明的焦虑让我们关注斯威夫特对“肉眼”和“心眼”的区分。斯威夫特把生理眼光从理性认知的视觉修辞中剥离出来,否定视觉相对于其他感官的优越,质疑“眼见为实”的真实,藉此破坏殖民话语自我合法化的基础并揭露了英国游记(考察报告)对爱尔兰“生蛮”的他者化叙述。在斯威夫特看来,“客观”叙述下掩盖的冷漠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视而不见”都是“人性弱点”的体现,更是一种“道德败坏”。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视觉隐喻 爱尔兰问题
  • 简介:肯明斯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但他的诗歌创作颇受非议,认为他的诗歌形式离奇,晦涩难懂。这种观点只强调到他诗歌中的偏离因素,而忽略了其中的连贯因素。本文拟从“偏离”“连贯”的理论出发,探讨诗歌语言偏离的空间以及内在连贯的体现手段,分析肯明诗歌中的偏离连贯,揭示肯明斯诗歌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肯明斯 诗歌 文学评论 创作模式 价值观念 语言风格
  • 简介:自古杭赴苏州泊船平望,晓起望雪[1]一夜白如此,小舟犹未行。野花飞不断,春在树无声。山影依天尽,沙光射橹明。篙师打篷背,始信客囊轻。[2][校记][1]此诗见《诗集》卷七,题略异为《自杭州赴苏泊船平望,晓起望雪》。[2]尾联《诗集》为:"是谁扫篷背?冰玉响琮琤。"阻风五日[1]雪似北军毒矢射[2],船如西域贾胡留。篙工半老更加懒,游子不眠时复愁。柔橹拗风虚揖让,板床支骨难绸缪。[3]古杭距苏三百里,肯信我行五日不?

  • 标签: 诗集 异文 手稿 袁枚 尾联 游子
  • 简介:综合材料作为绘画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以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艺术冲破了传统绘画材料的展现格局,为现代艺术提供了更新颖的观念,扩展了绘画创作的展现空间,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综合材料受到越来越多艺术家的认可和应用。本文就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形式和语言的价值进行分析,望对我国当代绘画创作提供相应的借鉴。

  • 标签: 综合材料 绘画创作 形式语言
  • 简介:<正>鲁迅的小说名篇《药》作于1919年4月15日,曾长期入选大学、中学教材,学术界也对这篇小说给予了持久的关注,认为这是一篇反思辛亥革命社会思想关系的作品。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精巧的结构线索,

  • 标签: 鲁迅小说 《药》 叙事功能 夏瑜 华小栓 故事结构
  • 简介:在这个男性占据优势的电影圈中,有一位成就卓越的女性,那就是许鞍华。她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和一贯的人文情怀讲述了一段段平静而又充满现实感的故事。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和女性形象的刻画,许鞍华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内涵,《女人,四十》作为许鞍华电影生涯的分水岭,以细腻的镜头刻画出一位在社会、家庭、两性关系中奋力挣扎生活的中年女性阿娥,展现了导演本身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强调。

  • 标签: 《女人 四十》女性许鞍华
  • 简介: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农民进入城市成为重要的社会现实。关注这个题材的优秀作品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贾平凹的《高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文化对比论析价值。"骆驼祥子""刘高兴"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在城市中游荡,最终被拒绝的悲剧历程,无疑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反思含义。无论早期的"骆驼祥子",还是当代的"刘高兴",均无法摆脱物质生存价值伦理坚守这个巨大的文化宿命式的矛盾,于是"骆驼祥子"们"刘高兴"们的城市生存悲剧成为了一个沉重的文化命题。

  • 标签: 农民 物质追求 悲剧 价值伦理 文化反思
  • 简介:索尔·贝娄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贝娄达到了创作的第一个高峰。1975年《洪堡的礼物》出版后,贝娄荣获普利策文学奖,次年(1976)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从处女作《晃来晃去的人》到《洪堡的礼物》的长篇小说创作,发掘《洪堡的礼物》一书中贝娄创作思想的沿袭积淀,并通过"诗人之死"的批判分析窥探其思想的突破。

  • 标签: 《洪堡的礼物》 积淀 突破 生存本质 诗人之死
  • 简介:“才子佳人”叙事在古代小说中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而在当代先锋小说中则有着另一番景象。本文以余华的《古典爱情》和陶潜的《李仲文女》为例,探讨当代作家如何讲述“才子佳人”这一文学母题,余华如何化用、颠覆《李仲文女》中的“才子佳人”叙事方式,以此管窥当代小说古典资源之间的内在关联。

  • 标签: “才子佳人”先锋小说 余华《古典爱情》《李仲文女》
  • 简介:19世纪中期(1830-1850)英国小说的繁荣,主要归因于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和人民大众异常活跃的精神面貌.但思想家J·S密尔(JohnStuartMill,1806-1873)对小说所持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尴尬处境."文人雅士普遍以诗为乐;而浅薄寡闻者则痴迷于小说"(Mill71).

  • 标签: 康拉德 小说艺术 英国 叙述形式 审美体认
  • 简介:初读《美国语文》,首先是新奇,其次是惊讶。教了几十年“中国语文”,对过于工具化的、支离破碎的中国语文印象深刻,而打开整本的《美国语文》,一看目录就觉得美国历史扑面而来。虽然从“五月花号”开始,美国只有三百年的历史,但当下美国,其辉煌的文明成果和巨大的创造力以及雄厚的国力产生的影响力,不能不让人对这个历史短暂的移民国家感到惊叹。

  • 标签: 美国历史 中国语文 宗教 道德 神话 移民国家
  • 简介:汤显祖在自己的文章和戏剧作品中,表达了对“清吏”和“浊吏”的理解,赞美了良吏的利民的惠政,描述了自己对河清海晏的治世的想象。汤显祖也常常体验着出处两难的精神焦虑。他试图为自己寻找一个可以摆脱现实痛苦的出路。然而,他并没有成为那种担风袖月、逍遥而游的人。他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现实人生的眷恋和热情。

  • 标签: 情结 政治理想 精神解脱
  • 简介:本文梳理了2009年至2018年中国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发现研究范围和内容非常丰富,研究成果数量逐年上升,主要聚焦领域依次为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文学译介、口译、翻译史、翻译技术,体现出学科交叉、分工更细、专题更深入等特点,认为今后这些特点将更加凸显,且翻译研究学术交流平台会进一步扩大。

  • 标签: 中国 翻译研究 发展与动向
  • 简介:今年是端木蕻良诞辰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重读端木蕻良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回顾端木蕻良研究,我们发现,文学的外部研究一直占据强势地位,尤其是人事纠葛以及历史主义成见在很大程度上对端木蕻良文更多还原

  • 标签: 端木蕻良 文本细读 意义空间 外部研究 审美价值 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