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根据2006-2007年“国家908”专项台湾海峡4个航次调查,分析该海域浮游甲藻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共鉴定甲藻18属131种,其中高温高盐种为主体,占总种数的72.52%,其次为广温广盐种,占总种数的25.19%,近岸种仪占2.29%。夏季甲藻的种类最丰富,而春季甲藻的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404.96×10^2cells/m3,其平面分布呈现从近岸向外海、从北向南递增的趋势。与1984-198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甲藻丰度的平面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趋势没有明显变化,但丰度增加3.01倍。从季节变化看,冷季甲藻丰度增加较为显著;从平面分布看,台湾海峡北部增加较多。此外,该海域甲藻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上升,其丰度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比例由0.55%上升到1.02%。
简介:在介绍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系统(MSISS)的概念、体系结构及技术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MSISS系统中导航定位、移动通信、嵌入式系统、移动计算等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设计与实现策略.
简介:为解决传统舰载雷达和岸基雷达很难检测出海杂波背景下小目标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时间-Doppler分析法来检测小目标。该算法用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对实测海杂波数据分析得到不同距离门的时间-Doppler速度图,通过分析和比较距离门含有小目标的Doppler展宽和Doppler速度大小与其他距离门不含有小目标的Doppler展宽和速度大小的不同,即可检测出小目标。实验证明,该算法是有效的。
简介:获取近岸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及相关信息对于理解和管理海洋环境相当重要。历史上对于悬浮物浓度的监测往往通过费时费力的出海观测,而这种观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每次观测只能获取一个站位的信息。为了更快更有效的获得即时悬浮物浓度相关信息,很多新的监测手段及相关科技被开发及应用。各种机载,卫星载遥感设各被用于获得及时,全面的沉积物信息。DominiqueDumnd,JeromeBijaoui在2000年刊发了关于光学传感设备可以有效应用于浅海海洋环境中以获取各种环境参数。YogeshC,AgrawalHC,Pottsmith等人于2001年尝试用激光传感设备获取水体悬浮沉积物浓度及相关粒径分布信息。FranciscoPedocchi,MarceloH,Garcia于2006年分析了关于用LaserIn-SituScatteringandTransmissometry(LISST-ST)监测悬浮物颗粒粒径及沉降速度的可靠性。HKHa,HsuWY在2009年尝试了用声学多普勒测速仪(ADV)监测可凝性沉积物浓度。ChenShuisen,FangLigang在2009年成功应用海水浊度遥感信息研究沉积物侵入黄河口影响范围。在文章中回顾了近些年大部分关于水体(海口,近岸等)沉积物浓度监测相关科技及方法。同时展现了一个ABS的具体应用实例,通过实例分析更好的了解各种监测方法的优略。详细分析了作为最近国际上应用做广泛的声学多普勒测速仪(ADV)的其优势,应用范围等相关信息。对比了传统的分析方法和近代分析方法,以此呈现未来海洋悬浮物浓度监测科技的发展趋势。
简介: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是基于能值理论基础,结合生态足迹模型,运用区域能值密度将各项消费项目转换为可以直接相加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并以此来反映区域发展对区域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衡量和评价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研究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应用到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海洋能值-生态足迹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海洋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并以山东省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山东省海洋生态系统总能值-生态足迹为1.74×106hm~2,海洋生态系统总能值-生态承载力为1.60×107hm~2,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反映出山东海洋经济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更多还原
简介:近年来,大亚湾周边的经济和人口快速发展;自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运转以来,大亚湾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状况尤其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实测和卫星遥感数据比较和分析了大亚湾水温和藻华在1983-1993和1994-2004两个时期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后(1994-2004)比运转前(1983-1993),年平均表层水温和表层叶绿素a含量分别升高1.1℃和1.9mg/m^3;月平均有害赤潮(HAB)的发生次数也有增加;有害赤潮在1994年以前只出现在春季和秋季,而在1994年以后则全年都有发生;表层水温、叶绿素和有害赤潮发生次数都在5月份增加最明显。这些水环境和生态变化与来自大亚湾核电站的热排放以及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