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 实验将 探讨对脑肿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系统化护理管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 本次 实验选取了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12 月 本院收治的 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 对 48 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 分 组法分为两组 。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系统化管理方式,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效果。 结果: 就临床疗效 看,观察组 的总治疗有效率 为 95.83% ,对照组 的总治疗有效率 为 75.00%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 100.00% ,明显优于对照组 79.16% 的总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脑肿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系统化护理管理干预的效果明显,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依从性,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系统化护理在股骨干骨折术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至2020年我院收治的80例股骨干骨折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取系统化护理或常规护理后,评估病人对护理效果的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化护理有助于股骨干骨折病人的病情恢复,促进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极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在门诊静脉输液中常规护理 和 系统化风险管理的效果 。 方法:于 201 9 年 5 月 --20 20 年 2 月 ,选取 门诊静脉输液 患者 80 例,根据其 就诊单双号 分组 , 单号 40 例为控制组,双号 40 例为试验组 。 控制组应用常规护理,基于此试验组应用 系统化风险管理 。比较两组对象输液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总满意率。 结果:两组对象 输液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总满意率 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优于控制组( P<0.05 ),有统计学价 值。 结论:在门诊静脉输液中系统化风险管理 的效果显著,即可有效提升输液依从性,减少各种不良事件,且患者普遍满意,值得推广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统化护理在呼吸内科老年重症哮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接收并治疗的61例老年重症哮喘患者,作为本次医学研究重点观察对象。按照数字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使用系统化护理。对比组间患者护理有效性,护理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6.67%,对照组77.42%。且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12.25±1.47)(16.41±2.33),对照组(15.84±2.16)(20.52±3.85)均是研究组护理效果好(P<0.05)。结论:在老年重症哮喘患者护理过程中使用系统化护理,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治疗积极性,同时让患者更加满意医院护理服务,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肝脾肿大是临床常见症状。肝脏与脾脏有一些共同的功能和血液循环上联系,可相互影响,故在临床上两者往往同时增大,但单独存在者亦常见到。目的 讨论肝脾肿大儿科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 新生儿期多见巨细胞肝炎、单纯疱疹性全身感染、先天性紫质病。婴儿期多见高雪病、严重半乳糖血症、勒 - 雪病。年龄较长儿童多见韩 - 薛 - 柯综合征、慢性充血性脾肿大 ( 班替综合征 ) 及类风湿病等。白细胞总数减少可见于沙门菌属感染、脾功能亢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见于化脓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严重感染、某些血液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血小板增多可能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结节病及某些癌肿等。 【关键词】肝脾肿大 儿科 诊断 肝脾肿大是临床常见症状。肝脏与脾脏有一些共同的功能和血液循环上联系,可相互影响,故在临床上两者往往同时增大,但单独存在者亦常见到。 正常小儿肝脏容易触到,在右锁骨中线触诊, 1 岁内婴儿下缘可触及右肋下 2 ~ 3cm , 3 ~ 4 岁时 1cm , 7 ~ 8 岁以上不能触及。脾脏除新生儿期外不应触到。肝脾肿大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质地分为 I , II 、 III 级。 [ 病因 ] 小儿时期免疫力低,感染不易局限,全身症状较重,故感染时易引起肝脾肿大;另外小儿心肺功能代偿差,易充血发生心力衰弱而引起肝脾肿大。贮积性和肿瘤都可致肝脾肿大。 1 .肝脏肿大或肝大为主的疾病 (1) 感染性肝肿大 1) 病毒感染 甲型、乙型、丙型及其他类型传染性肝炎、巨细胞病毒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疱疹病毒肝炎等。 2) 细菌感染 胆囊炎、肝脓肿、败血症、肝结核、布氏杆菌病、伤寒。 3) 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肝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肝包虫病、弓形属病。 4) 霉菌感染 组织胞浆菌病、放线菌病。 5) 螺旋体感染 先天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2) 瘀血性肝肿大 心力衰竭、心包炎、肝静脉阻塞、婴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急性肾炎合并左心衰竭。 (3) 贮积性疾病 胆汁郁积症、铁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肝脂肪变性、脑病 (Reye 综合征 ) 、肝淀粉样变性、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 病 ) 、肝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 (4) 肝肿瘤和囊肿 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肝错构瘤、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癌。 (5) 其他 肝硬变、结缔组织病。 2 .脾肿大或以脾大为主的疾病 (1) 感染性脾肿大 1) 病毒和细菌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登革热、单纯疱疹全身性感染、伤寒、副伤寒、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脾脓肿、布氏杆菌病。 2) 螺旋体、寄生虫和霉菌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先天性梅毒、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弓形体病、组织胞浆菌病。 (2) 瘀血性脾肿大 班替综合征、肝硬化、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 (3) 血液病 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婴儿假性白血病贫血,反应性或恶性组织细胞病,骨石化及骨髓增殖性疾病。 (4) 代谢性疾病 高雪病、尼曼 - 匹克病、范可尼综合征、胱氨酸血症、承氏病。 (5) 肿瘤及囊肿 脾血管瘤、淋巴管瘤、脾转移瘤、脾脏囊肿、恶性淋巴瘤。 (6) 其他 营养不良、佝偻病、结缔组织病。 3 .肝脾同时增大 (1) 结缔组织病 如类风湿病、变应性亚败血症、全身性红斑狼疮等。 (2) 代谢性疾病 尼曼 - 匹克病、高雪病、黏多糖病 1 型等。 (3) 肿瘤 如恶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韩 - 薛 - 柯综合征等。 [ 诊断 ] 1 .临床表现 (1) 病史 询问肝炎接触史、输血史、有无化学药物接触及中毒史,有无肝肿大家族史。注意患儿是否来自于寄生虫病流行区;肝吸虫病有否食生鱼史;肺吸虫病有否食生螃蟹或刺蛄史;注意有无与牲口、家畜接触史。 (2) 年龄 新生儿期多见巨细胞肝炎、单纯疱疹性全身感染、先天性紫质病。婴儿期多见高雪病、严重半乳糖血症、勒 - 雪病。年龄较长儿童多见韩 - 薛 - 柯综合征、慢性充血性脾肿大 ( 班替综合征 ) 及类风湿病等。 (3) 伴有症状 1) 发热 可能有感染存在,但某些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及肿瘤等亦可发热。疟疾、黑热病、回归热以及霍奇金病等常有特殊热型,能助诊断。 2) 腹痛 肝组织和肝包膜炎、肝细胞坏死常引起肝区疼痛;脾周围及脾血管栓塞可致脾区疼痛;溶血性贫血危象期肝、脾均能出现显著疼痛。 (4) 肝、脾增大程度 1) 肝脏增大 肝脏向上增大如阿米巴脓肿;向下轻度增大 ( 肝右肋下 <3cm) ,如传染性肝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脂肪肝、白血病及多种传染病;中度增大 ( 肝右肋下 >3cm 至脐水平 ) 如血吸虫病 ( 右叶大为主 ) 、肝癌、肝脓肿、黑热病及结缔组织病等;重度肝大超过脐水平,如糖原累积病、承瘤氏病、包虫病等。 2) 脾脏增大 脾脏轻度增大扪诊时刚可触及或在左肋缘下 <3cm ,如全身感染中毒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沙门菌属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慢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 (5) 肝、脾质地 1) 肝脏 质地较软者多见于急性传染性肝炎、全身感染性疾病、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早期阻塞性黄疸。质地硬者多见于肝硬化、肝肿瘤等。 2) 脾脏 与病情长短、病变性质有关。柔软者如急性感染性疾病 ( 如伤寒、黑热病等 ) 。质硬者如慢性疟疾、充血性脾肿大等。 2 .辅助检查 (1) 血细胞计数和分类检查 如白细胞总数减少可见于沙门菌属感染、脾功能亢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见于化脓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严重感染、某些血液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血小板增多可能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结节病及某些癌肿等。 (2) 外周血寻找异常细胞 如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弥漫性红斑狼疮、黏多糖病 I 型 ( 承瘤氏病 ) ;还可发现疟原虫、螺旋体 ( 回归热 ) 等病原体。 (3) 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 可确定某种病原体感染。 (4) 骨髓、肝、脾、淋巴结和皮肤病灶穿刺液及活组织检查能发现异常细胞及病原体。 (5) 血清免疫学检查 对某种细胞、立克次体、弓形属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类风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助。 (6) 血生化检查 对肝功能的检查尤为重要。对一些代谢病需做特殊酶学检查。 (7) 组织活检、肝、脾、淋巴活检。 (8) 影像学检查 对肝、脾、腹腔及心脏的超声波检查;对肺、膈的 X 线检查及食管吞钡检查; CT 检查对确定肝、脾、肿物有一定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小儿烟雾病核磁诊断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 80例小儿烟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核磁共振 (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80例患儿均行磁共振 (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MRI表现:梗塞 67例,脑出血 13例。伴有脑萎缩 31例,脑室扩大 14例。病变表现为长 T1、长 T2信号影。显示基底节区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影 7例。 MRA显示双侧烟雾病 57例,单侧 23例;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狭窄或闭塞 23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46例,单侧 34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现在或闭塞 20例,单侧 15例,右侧为 8例,左侧 7例;基底节区烟雾病血管影 31例。结论 MRI结合 MRA不仅可以显示血管病变,而且能显示继发于血管病变的脑梗死、脑软化、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萎缩等,是一个较好的诊断小儿烟雾病的影像学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借鉴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方式对胸腺肿瘤MRI表现进行分类诊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MRI检查发现85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肿瘤,结合MRI信号和形态学特征,借鉴乳腺BI-RADS分级模式,对病灶进行Ⅰ~Ⅴ类的分类诊断,并与WHO的组织细胞分类和Masaoka-Koga分期进行匹配对照。结果MRI分期与WHO分类和Masaoka-Koga分期可以形成较好的对应关系。根据病灶的信号和形态特征,85例胸腺肿瘤中,15/16例胸腺囊性病变被划分为Ⅱ类,对应良性病变;2/3例良性胸腺增生、4例A型、15/17例AB型、14/17例B1胸腺瘤被划分为Ⅲ类,对应低危病变;5/6例B2型和6例B3型胸腺瘤被划分为Ⅳ类,对应高危病变;9/11例胸腺癌被划分为Ⅴ类,对应侵袭性恶性病变。Spearmen相关系数为0.808,t=12.499,P<0.01。结论利用多模态MRI信息将胸腺肿瘤划分为Ⅰ~Ⅴ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WHO的组织学分型和Masaoka-Koga分期特征,有利于胸腺瘤的诊断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