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产生原因,以指导临床能够正确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因输血不良反应未能及时给予输血治疗而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方法对我院2011年8月—2012年9月以来的4218例输血病例,以临床回报我科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作统计分析。结果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共78例占总1.8%。所有输血反应均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由红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为32例;由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为41例;由血小板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为5例。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分主要有过敏反应,为36例;发热反应为42例。结论在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病例中,主要以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为主,且均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临床输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持续改进和防范措施,促进临床用血合理、科学、安全。方法对全院一年多来抽查过的1565份输血病历情况进行了统计,包括输血申请单、输血知情同意书,配血标本采集和运送,输血过程监测记录、输血病程记录、血袋回收、输血反应记录与信息反馈等方面的内容,对存在的问题列表分析。结果在1565份输血病历中,输血申请单269份填写不全或不规范,占17.18%,共发现差错漏424项;输血知情同意书11份填写不完整,占0.70%;配血标本不合格或由非医护人员运送52份,占3.32%;无输血评价或评价不明确419份,占26.77%;输血过程监测记录完整。结论临床输血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可能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应强化职能部门对临床输血监督管理,加强对医务人员就输血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相关业务素质,保障临床输血合理、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miRNA表达特征,探究与抑郁发作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方法将12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群养,正常饮水摄食,不给任何刺激。模型组大鼠孤养,并给予8种不可预知的慢性应激刺激28 d,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利用旷场实验检测大鼠的抑郁行为,运用miRNA 4.0 Array芯片技术筛选出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间差异表达miRNA,利用Fisher精确检验,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miRNA,采用miRanda和TargetScan两个数据库对显著性差异miRNA分别进行靶基因预测,取两种预测结果的交集,对差异表达miRNA利用GO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KEGG数据库进行信号通路(Pathway)注释。结果miRNA芯片技术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得到25条差异表达miRNA,其中上调的miRNA有15条(P<0.05,FC>1.3),下调的miRNA有10条(P<0.05,FC>1.3)。这些miRNA的靶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调节、DNA模板化、蛋白质磷酸化、大脑发育、心脏发育等生物学进程(P<0.01)。Pathway分析显示,轴突导向和癌症通路的显著性水平最为显著,其次是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神经营养信号通路等抑郁发作的经典信号通路(P<0.05)。结论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表达谱发生明显改变,差异表达的25条miRNA主要参与了轴突导向、神经营养信号通路等抑郁发作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及癌症通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颅脑损伤致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诊治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6年5月间收治的颅脑损伤致脑脊液漏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颅脑损伤致脑脊液漏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均采用腰大池引流的方式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50例患者经腰大池引流治疗后,45例痊愈,痊愈率为90.0%,合并颅内感染、颅内血肿、漏液的患者各有2例、2例、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对开放性颅脑损伤并致脑脊液漏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腰大池引流治疗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x线斜位片显示颈椎间孔的效果和在诊断颈椎病时具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08月-2012年08月期间经我院检查诊断治疗的颈椎病患者104例分别做了颈椎x线斜位片和颈椎CT检查,分析比较其斜位x线摄片和CT扫描的相关资料。结果颈椎x线斜位片检查可以清楚显示颈椎间孔大小的有102例,比例为98.1%,可以清楚显示颈椎间孔形态的有101例,比例为97.1%;而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出颈椎间孔大小的有92例,比例为88.5%;可以清楚显示颈椎间孔形态的有89例,比例为85.6%。斜位x线平片显示的的颈椎间孔大小和形态的情况都优于CT检查扫描所得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位X线片可以清楚的显示出颈椎间孔的大小和形态,是在诊断颈椎病时首选的检查方法,为颈椎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帮助,在临床诊断颈椎病中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缺血性卒中病人283例进行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151例,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66例,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85例.比较不同颅内外狭窄组别间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血尿酸之间的关系.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而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而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吸烟率明显高于颅内狭窄组.结论颅内动脉狭窄与血尿酸水平增高呈正相关,吸烟与颅外动脉狭窄相关.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尿酸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20-01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防治方法,笔者分析了2008年5月至6月在我院住院的16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103例(占62.42%),女62例(占37.58%),发病年龄在8个月~14岁,其中婴儿5例(占3.03%),1~4岁149例(占90.30%),5—14岁15例(占9.09%),伴发热116例(点70.30%),伴咳嗽31例(占18.79%),伴流涕者22例(占13.33%),伴腹泻者3例(占1.81%),皮疹累及臀部57例(占34.55%)、累及膝部14例(占8.48%),复发病例1例(占0.61%),幼儿园及小学群居儿童9例(占5.45%),心肌酶谱增高66例(占40%),并发肺炎14例(占8.48%)。所有患儿经抗病毒治疗均获痊愈。结论本组患儿为手足口病轻症病人,一旦发现患者应积极治疗,要重点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病年龄主要在5岁以下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手足口疱疹伴发热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在儿童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现患儿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措施,散居儿童的防治重点应放在家村。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于新生儿在出生后出现惊厥的情况,以及患儿发病的时间等相关条件,能够为新生儿的惊厥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且进行分娩的84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其惊厥出现的原因。结果:在新生儿的原发病当中,其中HIE(缺血缺氧性脑疾病)患儿数量最多为32例,占比38.10%,其次为ICH(颅内出血)的患儿数量为20例,占比23.81%,其次为低钙惊厥、低血糖症、败血症、低镁惊厥、先天性脑部发育不良以及胆红素脑病。结论:新生儿在出生后出现了惊厥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普遍存在较为复杂的特点,但是充分掌握新生儿的发病情况,能够有效的控制新生儿惊厥,进行及时的诊断以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本资料早产发生率、临床特征、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收集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本院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住院分娩孕产妇总数、早产例数、早产发生率、临床特征、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妊娠结局,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⑴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住院孕产妇总数26502例,早产1268例,早产率4.78%。⑵临床特征:孕次比较:孕1次397例,31.31%;孕2次420例,33.12%;孕3次266例,20.98%;孕≥4次185例,14.59%;孕2次组最高(P<0.01)。分娩方式比较:剖宫产645例,50.87%;阴道分娩623例,49.13%。⑶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前3位是:胎膜早破348例,27.44%;自发临产152例,11.99%;双胎妊娠141例,11.12%。⑷妊娠结局:围产儿1412例。新生儿窒息18例,1.27%。缺陷儿8例,0.57%。低于2500克低体重儿、窒息新生儿及缺陷儿及时转新生儿科NICU治疗。
简介:[摘 要] 目的 通过对某市222例蚂蚁咬伤患者电子病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该市蚂蚁咬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对该市蚂蚁咬伤患者救治和蚂蚁防控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收集某市2022年1月-2023年1月222例蚂蚁咬伤患者病历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14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局部过敏反应为主;8例危重病例伴有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结论 加强蚂蚁特性及咬伤急救知识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的“可防、可控、可治”意识和水平;加强监测预警,提升防控能力;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