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调查汉族骨髓供者中常见的HLA-Cw等位基因.方法对115例骨髓捐献者采用PCR-SSP方法进行HLA-Cw低分辨和高分辨分型.结果115例汉族骨髓捐献者中,HLA-Cw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由高至低依次为Cw*03(0.2598)、Cw*01(0.2142)、Cw*07(0.1978)、Cw*08(0.1154)、Cw*12(0.0582)、Cw*14(0.0399)、Cw*15(0.0399)、Cw*06(0.0399)、Cw*04(0.0309);进一步检测到16种等位基因,其中Cw*0101、Cw*0304、Cw*0302、Cw*0401、Cw*0602、Cw*0702、Cw*0801、Cw*1202、Cw*1402、Cw*1505、Cw*1502为对应抗原最为常见的等位基因.结论本研究在DNA水平上,提供了中国汉族人群中HLA-Cw位点基因分布频率及常见等位基因资料.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比值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ultiARMS快速分型法检测105例冠心病患者和11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ApoE基因型,同时测定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的浓度,并计算TC/HDL-C比值。结果冠心病组E4等位基因频率、HsCRP和TC/HDL—C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三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预测将来发生冠状脉综合征的危险性。
简介: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G/A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生成及发展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为德国曼海姆医院普通外科2000年10月至2003年3月间收治的157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结直肠癌的患者(病例组),对照组为117例查体的健康人,病例与对照人群均为欧洲高加索人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及正常对照组的TNF-α-308G/A基因型。结果病例组患者TNF-α-308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663;等位基因χ^2=0.404,P=0.525)。Ⅲ、Ⅳ期病理分期患者A等位基因(22.6%)和A/A基因型(8.1%)的比例明显大于Ⅰ、Ⅱ期(12.9%和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048,OR=7.368,95%CI=0.839~64.743;等位基因:χ^2=4.720,P=0.03,OR=1.962,95%CI=1.061~3.628)。结论TNF-α-308G/A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生成无关.TNF-α-308A/A基因型或A等位基因与结直肠癌的进展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rpoB突变以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的效果。方法设计结核分歧杆菌rpoB基因引物,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40例结核杆菌临床菌株耐药性进行检测,对照由DNA测序法检测的标准结核分歧杆菌(H37Rv)rpoB基因,确定rpoB基因的变异情况,对PCR-反向点杂交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作出评价。结果40株临床菌株中有11株利福平敏感株的基因序列与对照的H37Rv相同,剩下的29株耐药株中检测到变异基因27株,其特异性为100%,阳性率为93.1%。结论rpoB基因本身高度保守,但由于rpoB基因突变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耐药。本研究使用PCR-反向点杂交法针对rpoB基因高突变区设计引物,此方法快速、简便、准确,能有效监测临床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对临床早期诊治结核病有极大帮助。
简介:目的观察γ线放射后FLCN缺失的肾癌细胞与高表达FLCN的肾癌细胞凋亡及自噬水平上的差别,并进一步确定γ线放射在FLCN缺失的肾癌细胞中诱导自噬的分子机制。方法本实验使用UOK257/UOK257-2及ACHN-sc/ACHN5968两组细胞,通过Westernblot、GFP-LC3及MDC荧光方法观察细胞内自噬现象,通过TUNEL方法测定细胞凋亡,通过克隆存活实验测定细胞对γ线放射的敏感性,并利用3-MA或Beclin1siRNA抑制自噬后,再次观察细胞内自噬、凋亡以及细胞对γ线放射敏感性的变化。结果相对于ACHN-sc/UOK257-2细胞,UOK257/ACHN5968对γ线放射较敏感,且γ线放射可以在UOK257/ACHN5968细胞中诱导更明显的自噬反应。应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可以增强γ线放射对UOK257和ACHN5968细胞的杀伤作用。Westernblot结果表明,γ线放射通过激活MAPK信号通路并上调Beclin-1蛋白表达从而在UOK257/ACHN5968细胞中激活自噬反应。结论FLCN可以降低肾癌细胞对γ线放射的敏感性,无FLCN表达的UOK257肾癌细胞对γ线放射较敏感。与单独的γ线放射相比,联合应用自噬诱导剂和γ线放射对FLCN缺失或下调的肾癌细胞有更强的杀伤效果,而这可能为BHD伴发的肾癌或其它相关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途径。
简介:目的观察转染人骨形成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BMP-7)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与胶原膜(BME-10X)复合培养后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将hBMP-7基因转染Beagle犬BMSC,与胶原膜复合培养后,植入裸鼠皮下,8周后取材,HE、Mallory染色及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异位成骨能力。结果各组均有不同程度Ⅰ型胶原的表达,转染组和未转染组显著高于单纯膜组,转染组又显著高于未转染组(P〈0.05)。结论转染了hBMP-7基因的BMSCs具有更强的异位成骨能力,有望成为牙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简介:目的探讨去甲基化酶5-氮-2'-脱氧胞苷对脾酪氨酸激酶(Syk)基因再表达的影响,以及Syk基因的再表达对胃癌肿瘤生成和发展的影响。方法分别用RT-PCR和MSP法检测SGC7901、MGC803、MKN28和MKN45细胞株中Syk基因表达及甲基化情况;用5-氮-2'-脱氧胞苷处理人胃癌细胞株5GC7901后,检测此细胞株中Syk基因的甲基化及再表达情况,并用此治疗过的细胞株和未经治疗的细胞株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对比观察裸鼠的成瘤率。结果SGC7901和MKN45细胞株中没有检测到Syk基因的表达,但可检测到Syk基因的甲基化。检测用5-氮-2'-脱氧胞苷处理过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Syk基因启动子没有甲基化,RT-PCR可检测到有Syk基因。用无Syk基因表达的SGC7901细胞株接种于10只对照组裸鼠皮下,8周后均有肿块生成;而用有Syk基因再表达的细胞株接种于另10只裸鼠(治疗组)皮下,8周后只有3只有肿块生成;对照组裸鼠的成瘤率显著高于治疗组(χ^2=7.91,P〈0.05)。结论5-氮-2'-脱氧胞苷通过去甲基化使SGC7901细胞株中Syk基因再表达,Syk基因的再表达抑制了胃癌的生成和发展。
简介:目的:对比嗜酒与非嗜酒的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C,CHC)患者HCVRNA基因型及分布,以明确嗜酒的CHC患者病情发展是否与某种特定基因型有关。检测CHC患者IFN-γ及TNF-α水平,了解嗜酒的HCV感染者肝损害的机制。方法:收集CHC患者114名,分为嗜酒组和非嗜酒组,以基因芯片技术对2组患者进行HCVRNA基因分型。采用Ficoll梯度离心法提取所有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培养,ELISA法检测IFN-γ及TNF-α的水平。结果:嗜酒组和非嗜酒组HCVRNA的基因型均以1b型为主(嗜酒组的比例为60%,非嗜酒组为43.75%),二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22)。嗜酒组和非嗜酒组的HCVRNA定量测定分别为(11100±14174.3)×10^3mL^-1和(3927.8±4549.6)×10^3mL^-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嗜酒组和非嗜酒组TNF-α水平分别为(4528±3587)ng/L和(3262±3131)ng/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但2组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醇促CHC肝患者HCVRNA复制,导致肝损伤加重,但并不能增加慢性HCV感染者对某种HCVRNA基因型的易感性。TNF-α在嗜酒的CHC患者中起重要作用,是导致肝损害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
简介: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广西省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中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位点的确认和对各个CpG位点甲基化率在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性分析,初步筛选出可能影响γ珠蛋白表达的主要甲基化位点。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修饰,递降PCR扩增,最后对PCR产物进行DNA克隆测序,得到目的片段中每个CG位点的甲基化情况,定量检测甲基化的确切位置与程度。结果表明: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与正常人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存在4个CpG甲基化位点,在序列中分别位于28、122、231和234bp,均呈高度甲基化,其中122和231bp位点甲基化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8和234bp位点甲基化率与正常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证实γ基因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位点、明确位点位置且经定量分析证实无论地中海贫血患者还是正常人各个甲基化位点均呈高甲基化状态;初步筛选出影响γ珠蛋白表达的主要位点可能在122和231bp,为后续通过调节γ珠蛋白的表达缓解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症状、靶向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简介:背景: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type1,Sirt1)基因与骨关节炎有密切联系,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Sirt1基因对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影响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方法:体外分离并培养小鼠的膝关节软骨细胞,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鉴定软骨细胞。根据实验设计加入不同的作用物质而将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EX-527组(Sirt1基因的抑制剂,终浓度为1mmol/L)和白藜芦醇组(Sirt1基因的激动剂,终浓度为100μmol/L)。RT-PCR检测Sirt1基因,软骨细胞外基质特异性合成基因Sox9、II型胶原蛋白和聚蛋白多糖及软骨细胞外基质特异性降解基因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细胞数占90%以上,表明培养细胞为软骨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中Sirt1基因mRNA表达明显上调,Sox9、聚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5);EX-527组中Sirt1基因mRNA表达明显下降,Sox9、聚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减少,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Sirt1基因能够对软骨细胞胞外基质产生影响,且Sirt1的表达可以促进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合成并且减缓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