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曲马多与0.15%布比卡因加氯胺酮两组镇痛液在产科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产科手术150例,随机等分为3组:(1)曲马多组(Ⅰ组),曲马多100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2)布比卡因组(Ⅱ组),布比卡因15mg+氯胺酮20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3)对照组(Ⅲ组)生理盐水10ml。各组均于手术缝皮时缓慢推注人硬膜外腔。观察并记录其镇痛效果、平均镇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副作用的发生及48h追加止痛药的情况。结果(1)镇痛效果:Ⅰ组、Ⅱ组明显优于Ⅲ组;(2)平均镇痛时间:Ⅰ组、Ⅱ组明显长于Ⅲ组;(3)恶心、呕吐:Ⅰ组、Ⅱ组与Ⅲ组发生率相似;(4)肛门排气时间:Ⅰ组、Ⅱ组与Ⅲ组相似;(5)48h追加止痛药:Ⅰ组、Ⅱ组优于Ⅲ组;(6)呼吸抑制、皮疹、瘙痒、低血压三组均未发生。镇痛效果、平均镇痛时间: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Ⅰ组与Ⅱ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三组问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8h止痛药的应用: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三组术后均无呼吸抑制、皮疹、瘙痒、低血压等。结论曲马多和0.15%布比卡因加氯胺酮硬膜外注药镇痛效果确切,应用方便,价格低廉,术后镇痛较为理想,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分娩中对产妇进行产程中镇痛分娩联合自由体位护理的效果与临床意义。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接收的220例待分娩产妇,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110例产妇,本院对参照组患者给予镇痛分娩,而对研究组行镇痛分娩联合自由体位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孕妇分娩过程中疼痛程度、产后出血量等。结果研究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为(7.3±3.9)h,第二产程时间为(56.1±10.5)min,总产程时间(8.5±4.1)h,参照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为(9.5±4.1)h,第二产程时间为(68.3±12.1)min,总产程时间(10.9±4.3)h,两组产妇重度和剧烈疼痛程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分娩2小时后产妇出血量,研究组产妇出血量为(155.2±21.4)ml,参照组产妇出血量为(184.3±33.7)ml,研究组患者出血量低于参照组。结论在产程中对分娩产妇行镇痛分娩联合自由体位护理,有效缩短产程,降低产妇疼痛,降低出血量,有效提高分娩成功率,临床安全性高,临床中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护理支持对产妇的影响。方法择取于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100例产妇为本次临床观察研究的主要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100例产妇平均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均50例产妇。干预组实施全程式硬膜外部分娩镇痛与护理支持联合方案,常规组则仅实施全程式硬膜外部分娩镇痛方案。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产妇不同时段的疼痛VAS指标评分,镇痛分娩的满意度指标评分,均略占据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产妇分娩过程来说,实施全程式硬膜外部分娩镇痛与护理支持联合方案,能缓解产妇在不同时间段的疼痛感,提升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促进产妇顺利分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控镇痛泵在普外科患者术后运用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于我院手术室手术治疗的普外科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与对照组(110例),观察组术后运用自控镇痛泵,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注射哌替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48h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并总结对应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尿潴留、嗜睡以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胀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运用自控镇痛泵可显著缓解术后疼痛,但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保证自控镇痛泵功能的正常发挥。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方式自控镇痛对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构建护理框架。方法 以84例于2020年2月至8月来我院接受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均匀分成参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和静脉自控镇痛治疗,观察患者镇痛效果和首次排气时间,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参照组患者疼痛评分、首次排气时间优于观察组,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参照组,且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结论 两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各有利弊,PCEA治疗使用较少剂量药物就可达到效果,但并发症较多;而PCIA则需要根据使用剂量与患者体质评估,镇痛效果偏差,但副作用较小,无论选择哪种方法,均需要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急诊科常见的急性疼痛患者中,不同镇痛治疗方案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该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在本院急诊科进行。研究共纳入60例急性疼痛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观察组接受新型镇痛治疗方案,而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所有患者的基线数据均进行了记录,治疗效果通过疼痛评分(VAS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平均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患者满意度也显著提高(P < 0.01)。此外,观察组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研究表明,新型镇痛治疗方案在急诊科急性疼痛患者中,相较于常规治疗,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疼痛且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镇静治疗ICU危重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ICU危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50例患者,对比组酚组给予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给药,研究组给予咪唑地西泮联合芬太尼给药,通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12h的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血糖(Glu)、胃液pH值的变化来评定镇静治疗的有效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h、12h的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血糖(Glu)、明显低于镇静治疗前,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4h、12h,胃液pH值明显高于镇静治疗前,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对ICU危重患者实施镇静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的安全感,舒缓患者烦躁焦虑的心情,使患者安全地度过危险期,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探究院前急救中心对镇静催眠药物急性中毒采取急救的医学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急救中心接收的66例镇静催眠药物急性中毒的医学实例,其中有33例为采取了院前急救措施的急救组,另33组为未采取急救措施的对照组;急救组在急救车上被施以输液、利尿剂、纳洛酮等急救措施;而对照组则是由患者家属或是110直接送往医院,途中没有接受急救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院内回访与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急救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6.97%,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治疗对镇静催眠药物急性中毒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中毒状况,提高治疗有效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镇静治疗对ICU危重患者应激的预防作用,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40例ICU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患者接受丙泊酚镇静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咪唑地西泮进行镇静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lu、Cor、ACTH、胃液pH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lu、Cor、ACTH、胃液pH值分别为(8.36±1.85)mmol/L、(20.20±3.17)ng/dl、(13.35±4.18)pg/ml、(4.19±0.3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8.21±1.49)mmol/L、(19.64±4.14)ng/dl、(13.29±4.20)pg/ml、(2.25±0.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危重患者应用镇静治疗,能够有效预防患者的应激反应,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