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皮穿刺心室腔注射术,在临床抢救病人或人体解剖学专业灌注尸体常用。不宜损伤胸廓血管、胸膜、肺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前区注射点在左侧第4或第5肋间间隙,距胸骨左缘旁开0.5-1.0cm处沿肋骨上缘刺入左心室腔。剑突下区点位于剑突左侧肋弓下1.0cm处,针尖朝心底方向,穿刺针与腹前壁成45℃角,刺入左或右心室腔。本文就皮穿刺心室腔注射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脏 心室腔 注射术 胸壁
  • 简介:目的研究内耳及穿行结构的显微影像学表现,为临床神经外科及耳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60侧)成人颅底骨性标本、15例(30侧)成人颅底湿标本内耳及穿行结构进行观测;选用15名健康志愿者,在Picker5000螺旋CT机和GE—signal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机上,对两侧耳部同时进行扫描。CT原始扫描图像在VoxelQ工作站行多层面重建(MPR)和表面遮盖重建(SSD);MRI原始扫描图像行内耳最大密度投影(MIP),多角度旋转重建图像对内耳及穿行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所得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83.3%呈椭圆形,内耳门与颈静脉孔的平均距离分别为7.45mm,双侧数据间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②小脑下前动脉袢的出现率为93.3%,共28侧,18侧与内耳门的关系密切(60.0%),其中8侧突入内耳(26.7%),10侧位于内耳门处(33.7%);另10侧动脉袢远离内耳门,与内耳门无关(30.0%)。③螺旋CTMPR重建能在不同切面显示内耳及面神经管垂直段等结构,显示率为i00%;SSD重建能清晰显示岩斜区重要的骨性结构,如内耳门、前庭导水管外口等。④MIP三维重建能满意显示内耳及穿行结构。结论显微解剖与影像重建相结合,可增加耳颞部疾病诊断信息,提高了疾病诊断率,对手术方案的设计、医学教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内耳道 螺旋CT MPR SSD MIP 解剖学
  • 简介:带锁髓内针固定术是近10年来固定治疗骨干骨折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骨干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多采用加压钢板固定或普通髓内钉.但其结构不合理,并发症较多.我科通过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骨干骨折的患者,全部恢复正常行走,无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内固定 手术治疗 骨干骨折 股骨骨折 胫骨骨折
  • 简介:纵隔间隙及其相关结构的断面解剖学研究许仕全重庆医科大学重庆630046纵隔间隙为纵隔大血管、脏器与纵隔胸膜之间的筋膜间隙,其间主要有脂肪和淋巴结。由于肺与纵隔的多种病变,包括肿瘤、囊肿及肿大的淋巴结等均可改变纵隔的外形,使其间隙变窄或消失,故对...

  • 标签: 纵隔内间隙 相关结构 断面解剖
  • 简介:探讨头部的体表定位与颅结构的关联性。方法对5个颅骨外所需的体表定位用红笔标识,将颅骨锯开进行预实验观察研究各项体表定位,然后对30件头部标本按不同的部位要求进行开颅验证。结果所研究的颅结构经过开颅观察统计都在头部体表定位的标识区域。结论头部体表定位与颅结构关联性的测量研究,为临床提供较准确的体表定位,在手术入路及体表判定颅结构定位都有应用价值。

  • 标签: 体表定位 颅内结构 关联性
  • 简介:目的探讨颅超声治疗联合常规康复对脑性瘫痪患儿躯体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58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颅超声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EPs波幅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1)两组患儿治疗前N20波幅、P37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N20波幅、P37波幅均较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超声治疗联合常规康复对脑性瘫痪患儿躯体感觉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儿躯体感觉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颅超声 常规康复 脑性瘫痪 躯体感觉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骨折患者中手术的疗效。方法此次抽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骨折患者(60例)作为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30例。此次研究乙组是外固定治疗,研究甲组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总结VAS评分、关节活动度、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甲组的VAS评分小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关节活动度大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大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小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骨折患者中,钢板螺钉固定的疗效确切,治疗有效率高、明显缓解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关节内骨折 内固定 外固定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穹窿海马伞切割侧和非切割侧大鼠海马伞神经干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切割SD大鼠右侧穹窿海马伞,于术后2d腹腔注射BrdU,连续5d,术后7d取脑冰冻切片,进行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结果穹窿海马伞切割侧海马伞的BrdU阳性细胞数和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非切割侧,且出现较多的BrdU/Nestin双标的阳性细胞,而非切割侧未见BrdU/Nestin双标的阳性细胞。结论穹窿海马伞切割后,切割侧海马伞内出现较多增殖的神经干细胞,我们推测海马伞的损伤,导致海马伞局部微环境发生变化,产生某些信号物质,刺激脑其他部位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并迁移到海马伞

  • 标签: 海马伞 神经干细胞 增殖 Nestin阳性细胞 大鼠
  • 简介:目的为临床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肺癌或中晚期化疗加放疗、化疗加手术的综合性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察121例成年尸体的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的共干类型、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测量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结果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与支气管动脉的共干情况有四种;支气管动脉共干开口处平对T4~T6椎骨,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平均为0.78mn±0.33mm.结论根据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基础,在腋中线选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行保留导管,定期向癌区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对晚期或中晚期右侧肺癌进行综合性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 标签: 腋中线 第三肋间后动脉 右侧肺癌 应用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TVM)在基层医院开展的适应症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对36例子宫肌瘤患者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6例TVM均获成功,手术所需平均时间为96±48min,出血量平均为138±71.6ml,术后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平均时间为21.45±3.75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7.80±1.36d。术后原有症状均消失,B超复查未发现子宫肌瘤。结论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TVM在基层医院开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需复杂设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子宫肌瘤剔除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子宫肌瘤 经阴道剔除术 适应症 基层医院
  • 简介:近年来,胃肠激素对生长发育和肿瘤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人胎结肠及直肠胰多肽(PP)、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育及两种细胞的相互关系.本实验收集9~28wk因故中止妊娠人胎33例,取结肠、直肠组织,Bouin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成4μm厚的连续切片.取相邻切片按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分别显示PP-、SS-IR细胞.结果显示,9~11wk人胎结肠及直肠可见PP-IR细胞,单个分散于尚未分化完全的绒毛及肠腺上皮;18~25wk结肠PP-IR细胞数量有所增加,直肠PP-IR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26wk后结肠及直肠PP-IR细胞均明显减少.SS-IR细胞分散存在于9~11wk胎儿结肠早期绒毛上皮中,数量较多,11wk直肠也可见;结肠及直肠在15~26wk时各胎龄组SS-IR细胞数量无明显增减,26wk后明显减少.与结肠相比,直肠中PP-IR细胞数量略少,而SS-IR细胞较多.将各时期胎儿结肠及直肠的PP-、SS-IR细胞(以有核阳性细胞数/视野)进行计数,表明PP-IR细胞数目比SS-IR细胞稍多.胎期结肠及直肠的SS-及PP-IR细胞有多种形态,有开放型,也有闭合型.PP-IR细胞胞体略小且免疫染色强度稍弱.两种细胞多单个分布,少数聚集成群.细胞发出突起伸至肠腔、腺腔或邻近细胞.主要分布于绒毛及肠腺上皮,偶见位于固有层.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未见这两种免疫反应物质共存在于同一细胞.结果提示,人胎结肠及直肠PP-IR细胞和SS-IR细胞随胎儿的发育而发生变化,PP和SS分别表达于两种细胞.

  • 标签: 个体发生 免疫反应细胞 多肽生长抑素
  • 简介:发育大鼠骨骼肌GAP-43与CGRP、突触小泡标记物的分布关系DistributionofGAP-43inrelationtoCGRPandsynapticvesiclesmarkersinratskeletalmusclesduringdevel...

  • 标签: 骨骼肌 GAP-43 CGRP 突触小泡 标记物 发育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动物死后脑、周围神经干和骨骼肌乙酰胆碱酯酶(AChE)降解的变化规律。方法Karn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不同动物和不同组织AchE的灰度值从死后0h至24h逐渐递增,即酶降解加重。三种组织死后同一时间的AchE比较,总是大脑皮质灰度值最大,坐骨神经干次之,腓肠肌值最小。同种动物三种组织的AchE灰度值在动物死后同一时间与不同时间的比较,P〈0.01;不同种动物同一组织AChE在死后同一时间上的比较,P〉0.05。结论AchE在不同动物死后的脑、周围神经干和骨骼肌的降解具有死后时间依从性;骨骼肌AchE稳定性高,降解缓慢;不同种动物同一组织AChE在同一时间上的降解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可作为法医学推断人死亡时间的检测指标。

  • 标签: 大脑皮质 周围神经 骨骼肌 乙酰胆碱酯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