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置管患者意外拔管、脱管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我科留置管道患者2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18例次发生意外拔管,其中胃管4例次,深静脉导管2例次,气管插管7例次,尿管3例次,其他导管2例次。其中因操作不当而拔管的2例次,占11.1%,因护理评估不足,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而拔管的16例次,占88.9%。结论对意外拔管、脱管的风险评估和防护、正确可靠的固定、充分的沟通、适度镇静和肢体约束,是防止重症医学科患者意外拔管脱管的有效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科护理存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放射科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120例做为观察组,120例做对照组,对其护理过程中风险隐患进行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观察组的护理纠纷与护理差错都明显地少于对照组的,而观察组的满意度(95.8%)明显地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87.5%)。结论放射科内实行护理风险的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尿管拔出方法。方法将86例留置尿管需要拔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拔管方法,实验组采用先用空针抽出气囊内全部灭菌水,再向其注入0.5ml灭菌水后拔出尿管,比较两组患者拔管时的不适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拔管时不适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抽完起囊内灭菌水后再向内注入0.5ml灭菌水后拔出尿管优于直接抽完后拔出尿管。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 PICC 置管中堵管的处理方法以及护理体会。 方法 选取 40 例 2017 年 4 月 -2018 年 4 月在我院收治的使用 PICC 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针对两组堵管患者给予激活剂进行溶栓,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常规护理 + 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负面情绪变化。 结果 治疗前两组 SAS (焦虑)与 SDS (抑郁)评分值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后试验组的 SAS (焦虑)与 SDS (抑郁)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针对 PICC 置管堵管患者可给予激活剂进行溶栓,并对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低落情绪,缓解患者内心压力。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0年至2023年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数据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该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小儿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多样,包括飞沫传播、空气气溶胶传播、食物和水源等。在人口密集场所,如幼儿园和托幼机构,传播速度更为迅猛。该病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呈现季节性特点,主要高发于春夏季,与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有关。在不同年度和季度,发病数呈现波动趋势,可能受到气候变化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当地的环境卫生状况、卫生设施水平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有关。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儿童群体中3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容易感染,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提出了健康教育宣传、疫苗接种策略、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临床医疗水平提升等综合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和医疗机构的防控水平,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为社区的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简介:目的探讨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风险防控及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该院骨科住院的150例骨折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75例,采用骨科患者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75例,在采用骨科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同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两组护理人员风险防控意识评分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风险效果评价(7.76±0.1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6.84±0.12)分,两组护理人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骨痂X线评分、BMD、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8.67%,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患者中,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风险防控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可以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防控措施在小儿手足口病预防控制中的实践。方法:选择我中心在2020年12月-2021年10月监测中普安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抛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研究组(n=30)。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综合防控措施,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发热消退时间比较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综合防控措施在小儿手足口病预防控制中的实践效果较好,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及发热消退时间有明显缩短,整体护理质量较好,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重耐药菌在综合医院的分布情况以及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送检的痰液、血液、尿液、分泌物、导管等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株92株,保留同一个患者相同细菌第一株的原则进行剔除重复菌株。分析多重耐药菌的分布以及构成,多重耐药菌在各科室的感染情况,标本来源与分布情况,提出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院内感染机率。结果: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共分离出92株多重耐药菌,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最多,有54株(58.7%),其次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0株(21.74%)。在全院各科室中分布最多的为重症医学科,有35株(38.04%),其次为神经外科,有31株(33.70%)。在所有标本中,痰液标本最多,有68株,占比为73.90%,其次为分泌物,占比为8.70%。在92株多重耐药菌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32株,占34.78%,在这32株中,下呼吸道感染最多,有25株,占比为78.13%。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比较广泛,预防形势非常严峻,对其预防控制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联合医院多部门进行协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预防以及控制,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