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期呈现用社会学、图像学的方法研究美术史有关问题的文章,其中《“才”出何地——古代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迁研究》一文聚焦书法史研究中较为薄弱又很基础的一环,即中国历史上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迁的趋势和各时期呈现的规律特点。作者在大量史料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考证历代书法家来源地分布的具体情况。更以宏观的视野,发现古代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动在长历史时段中呈现的变迁状态与规律,并进一步探索其深层的影响因素。《徐悲鸿马的图像学阐释》一文从三个层次分析徐悲鸿笔下的马,作者重点阐释了形象背后文化的、情感的因素和其精神象征意义,指出徐所画不是现实世界的马。
简介:董其昌是有明一代最为著名的书家之一.《明史》记述董其昌书法时曾说:"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董其昌以其非凡的书法造诣,在明末产生重要的影响.到了清代,因为康熙皇帝的喜好,董其昌书法的影响日见其盛.作为松江地区的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对松江地区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深刻.松江地区书家学习董其昌书法蔚然成为风气,这些学习董其昌书风的书家群体中,沈荃、王鸿绪、张照最为著名.梁巘《评书帖》云:"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白下梅君鈔.予学书三十岁,后始缘鈔得其传."沈荃、王鸿绪、张照均为松江人,他们构成了清代初期松江地区的董其昌笔法传承的主线.
简介:2017年12月12日,“2017两江创意活动月暨两江新区国际艺术轴启幕”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拉开帷幕.“两江国际艺术轴”的方案征集立足于将重庆地域特色与国际化、艺术的当代性与多元化相结合,学术性与公共性相结合等原则,邀请到十几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及设计师参加,其中波兰雕塑家格泽戈兹·格维雅茨达(GrzegorzGwiazda)和他的作品《前进》(Progression)也参与到展览之中.格维雅茨达贯通19世纪中欧学院风格和传统雕塑技法,并融汇20世纪的先锋艺术于其中,他将古典元素转化为先锋前卫艺术并融合基于当下文化、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极权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艺术内核.格维雅茨达以他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运用20世纪的艺术风格,创造出其惊人的现代性.他的作品有着显著的特质:作品直呈人性,没有伪善和借口,他将人类最好和最坏的事实揭示于众;衰病退化是其主题之一,年轻的艺术家熟练精准地塑造老朽之躯,他将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最糟的一面提前置于我们眼前,令我们无处可逃地直面未来死亡的前序;力量,无法压制的生命之力深藏于躯体之中,不论作品形象健康或是衰病与否,艺术家都能将这种从容的力量深植其中.
简介:在近现代改良中国画背景下,艺术家开始重新认识传统,关注传统的重彩画,在继承古代重彩画技法的基础上又融入水墨画的笔墨语言,并结合民间艺术、西方现当代绘画形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表现当代生活的写意重彩画。本文以湖北地区写意重彩画家为例,尝试对当代写意重彩画的现状进行梳理。
简介:关山月于1954年、1956年两赴北京,创作了二十多幅写生作品,既有城市形象,也有公园和京郊景致。同时期在北京进行写生创作的还有李可染、张仃、郭味蕖、古元等北京地区画家。他们是如何选择视觉主题的?又是如何经营画面、选择技法来实践符合新社会现实的风格?作为新都视觉形象的重要形式,绘画与摄影、电影、画报、游览图书、海报招贴上的城市视觉风景会有怎样的影响与同构?本文试图探寻一个问题,即,综合50年代北京建设的历史文献与广泛的视觉材料,来阐述艺术是如何调整其自身的观念与形态、重塑或调整其构成来匹配社会与政治的变化,“阶级”、“意识形态”、“景观”与新的视觉文化是如何在绘画上或隐或显地留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