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传媒在伟大中华文化复兴之时,理所应当抓住一切时机为建构民族文化心理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具体媒体实践中,媒体在对民族文化心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需要在采访和报道中,在切入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上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渐进式”方法,在新时期提升和建构民族文化心理。

  • 标签: 传媒 采访报道 渐进式 民族文化心理
  • 简介:"风草论"是中国学者对传播理论本土化的一大尝试。我们力求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背景,阐发"风吹草偃"这一中国特色观念的传播理论意蕴。"风草论"主要内含三个层面的传播观念:注重传播过程的风化风行,关注受众主体性的草偃草起、风吹草偃的传播效果。"风草论"既体现了有别于西方魔弹论的传播效果理念,又表达了中国对传播主体德性的关注以及以民为本所生成的一定程度上的受众主体性。虽然在实践中并不尽如此,但在理论层面却有着追求传播过程的自然和谐这一高尚目标。因此,我们相信"风草论"必将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传播理论。

  • 标签: 风草论 受众主体性 华夏传播 传播效果
  • 简介: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广播面临有史以来媒介生态环境最剧烈的一次变迁。为应对这种变迁以建构广播节目体系,渠道的建设与发展就成为关键的议题。本文采用批判的视角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提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广播要发展与突围,一方面需要进行媒介融合,另外一方面需要开发利用移动终端。只有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广播自身节目制作的专业优势,才能在商业音频媒介与自媒体的夹击中保持不败。

  • 标签: 媒介融合 移动终端 移动互联网 广播节目 音频
  • 简介:艺术家群体作为拥有高度符号化表意实践能力的行为主体,运用身体符号进行抗争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通过身体构建视觉符号,进行公共表演,以图像符号中能指与所指的'失谐'来营造戏剧化景观,用趣味性减弱心理排斥感,顺而进入到受者的情感领域,实现符号意指机制的表达。基于2007—2017相关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艺术家身体抗争的策略建构主要呈现出两种类型:通过隐喻实践展示一个'戏谑'的身体来表达讽刺;通过刺点实践展示一个'无畏'的身体来刺破观者情感,收获情感资本。艺术家群体通过身体符号来进行价值倡导有其天然优势,但以身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符号抗争也有其局限:由于公众对艺术家的身体艺术存在'刻板意见',符号抗争容易造成对艺术家身份的'反噬';而且图像符号的解读空间较大,容易形成误解、不解、多解、缺解或别解,模糊抗争诉求,降低动员的强度和广度,出现'曲高和寡'的结局。

  • 标签: 艺术家群体 身体抗争 符号建构 公共表演
  • 简介:频发的雾霾是我国当下的公共健康危机之一。以公共危机的个体叙事为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秒拍、美拍和土豆中网友自制雾霾短视频(N=2009)发现:拍摄方式、出镜人物性别影响着网友自制短视频界定、表述雾霾,以及呈现的应对雾霾的行为。大多数视频都将雾霾视作危机,但未突出雾霾的危害性、成因以及应对措施,实则是对雾霾的浅层认知,淡化了雾霾危机。网友自拍多于非自拍,但倾向于利用'他者'或从'他者'身上出发寻找雾霾发生的原因,而不是从自身出发。不少视频以娱乐的方式讲述雾霾,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述雾霾较少。绝大多数短视频未提及或呈现应对雾霾的行为,并且接近一半的人在雾霾天出行。真实的雾霾场景可能通过技术的手段或娱乐化的策略去真实化,从而被'异化',因此,'有图有真相''眼见为实'等见解需要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被重新定义。如果说自上而下的雾霾叙事或官方话语存在宏大叙事的不足,那么,自下而上的雾霾言说也并不理想。作为参与式视频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制短视频如何呈现公共危机与公共议题,个体的危机叙事何以上升为公共叙事,是一个新的问题。

  • 标签: 雾霾 影像叙事 个体叙事 自拍 短视频
  • 简介:<正>传统媒体业的整体性衰退并不是一个悲观的预言,因为新的生态媒体时代将绽放更多的激情、梦想与机会,它表现为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关系经营为核心,以跨界跨平台连接与协作为特征的能量组织形态。媒介融合在国内已成显学,但这似乎并不能缓解传统媒体面对市场和行政要求的双重压力。相反,盲目跟风造成了更多的目标纠结和技术变形,新兴媒体策马驰骋攻城略地,被跨界袭击的传统媒体守城艰难,哀鸿遍野。本文

  • 标签: 媒体业 性衰退 媒介融合 组织形态 媒介素养 密苏里大学
  • 简介:当前世界进入秩序多元、话语重构的“后全球化时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化。在此背景下,中华文明的重新定位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基于品牌叙事理论,从国家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同等逻辑,探讨中国故事与国际话语权、文化软实力的关系,阐明中国故事的核心内涵与外延发展,提出了讲述中国故事的“一致性、差异性、简洁性、整体性”原则,指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立足时代特征,创新思维调整策略:在战略上从国际传播走向全球传播,在叙事上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在主体上从分散失衡走向多元协同,在空间上从阵地意识走向场景意识。同时,适当考虑当前新媒体生态演变与技术革新,利用大数据、场景链条、人工智能、VR等助力中国故事的讲述,形成多维的国际创新传播与保障策略。最终,文章通过梳理“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故事要素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手段这一逻辑关系,初步系统化地建构起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圣外王”理论框架体系。

  • 标签: 品牌叙事理论 中国故事 体系化建构 国际多维传播
  • 简介:立足赋权理论视角,通过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个体的问卷调查,呈现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的个体赋权现状,阐述并检验了参与式网络传播行为对个体赋权的影响。研究表明:网民个体自我、人际和社会参与三层次的赋权程度呈逐层弱化分布,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个体自我层次的赋权程度有显著差异。互联网使用强度和网络内容生产意愿对网民自我、人际和社会参与三层次个体赋权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不同的互联网使用需求偏好、信息处理方式和网络内容生产偏好对网民个体三层次赋权程度的影响有所差异。参与式网络传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网民个体的赋权状态,且社会个体赋权依然受制于社会结构性因素。

  • 标签: 互联网使用 网络内容生产 个体赋权 社会经济地位
  • 简介:中国当代广告业是商业广告主导的一场商业经济文化“社会镜像”塑造的实践,商业广告的影响深深烙印在广告学科、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之中。面对商业广告的社会负面效应,应当以公益广告来纠偏广告传播实践;公益广告传播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改变商业广告对社会镜像的不良塑造。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重塑社会镜像的理论基础、路径与方法的基础上,认为确立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两翼并举”的广告学科内在结构,也是重建中国广告学科、焕发中国广告学科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力量。

  • 标签: 公益广告 镜像神经元 核心价值观 社会镜像 广告学科
  • 简介:全球化时代多模态的流动模糊了此地和彼地、本土和全球的界限,带来了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也使世界主义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研究旨在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世界主义进行阐述。跨文化视角的引入,将世界主义与自我、他者、流动性、开放性、主体性等一系列看似疏离的概念之间构建起了多方位的关联。世界主义也逐步从宏观抽象的理论架构转向可被操作和实证论证的具体概念。在世界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自我和他者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延展,经历了从对抗到彼此建构的转变。

  • 标签: 世界主义 跨文化传播 自我 他者
  • 简介:数字媒介不仅为电影批评提供了新的传播环境和书写模式,也给电影批评主体的身份建构和言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赛博空间里的匿名性书写赋予了大众影评人前所未有的言说权利,使电影批评真正进入到众声喧哗的杂语时代;另一方面,曾经居于电影批评场域高位的专家学者为了捍卫自己的话语权利,不得不放弃'立法者'的身份,开始尝试'数字化'的电影批评写作。如是,无论是专家批评还是大众批评,他们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批评立场和话语策略,从身份对抗走向话语共谋,以适应'数字化'生存的需要。

  • 标签: 数字媒介 电影批评 批评主体 身份建构 话语策略
  • 简介:高校广告学专业必须结合中国广告业的发展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建构以创新力为核心的能力系统,并为此改进现有的教学体系,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竞争力;同时还要建立与优秀广告人才相适应的情商教育机制。

  • 标签: 广告教育 创新型教育模式 能力系统 知识体系 教学体系
  • 简介:在整个中外新闻实践史中,对客观性报道原则的执守和质疑基本上贯穿始终。其间,人们不断地追问:到底何为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被反映的还是被建构的?从现当代哲学和新闻叙事学角度看,新闻事实是被建构的,它是通过话语叙事而被建构起来的"故事"。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在于符号真实,可用话语符号之间及其同经验事实之间的双重融贯性为标准来认定被话语建构起来的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这种对新闻事实的建构主义解读从反面为客观性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辩正。

  • 标签: 新闻事实 建构 叙事 话语 符号真实
  • 简介:过去对广告生产造成的社会及个人影响研究,多以文化研究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视角,成果颇丰。但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将广告生产看作社会过程的一部分,参与建构个人社会进程的研究并不多。不同于过去将广告与消费者、广告与社会放在对立分割位置的研究视角,本研究试图把个体(消费者)看作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中的能动部分。从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和埃利亚斯(NorbertElias)社会关系与过程论出发,超越个体与社会二元对立的思想,对广告生产与个人'名誉点'相互建构的进程进行批判分析。布尔迪厄'名誉'及'名誉点'理论,是被国内学界忽视的一对概念。在对卡比尔人社群做人类学考查时,布氏论证了这对范畴。卡比尔人通过名誉点争斗行为主动维护作为集体价值的名誉,并完成名誉再生产,这一过程始终是以个体积极在场和实践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通过调用个体名誉点争斗行为,参与市场社会价值主导的名誉建构与再生产的同时,也抗争性建构社会与市场价值的博弈空间。由此,广告生产融入并推动着社会的进程。亦可作为布氏'名誉点'理论的延伸和发展。

  • 标签: 名誉点 广告生产 意义再生产与博弈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诺贝特·埃利亚斯
  • 简介:本文以《卫报》利比亚战争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样本的内容分析,试图探讨在当代国际干涉的战争中,媒体是如何建构战争的合法性。通过分析《卫报》建构对这场战争“合法性”的内容建构,本文发现《卫报》在建构战争“合法性,,的过程中,客观公正、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观被弱化,而政治价值观以及人文价值观被强化,需要警惕这样的价值观念因为其具有的普适性而被大众所接受。

  • 标签: 利比亚战争 “合法性” 《卫报》 媒体建构
  • 简介: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生产和输出国家形象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20世纪60、70年代香港功夫片以及李小龙的一系列功夫电影中民族形象塑造的特点的归纳和总结,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形象在以欧美为代表的世界市场中的建构以及产生的跨时代国际影响。

  • 标签: 中国形象 欧美市场 中国功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