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即600年前郑和首航出海的日子,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郑和——一个原本只在历史教科书上记述的名字,拨开600年的尘雾,走进大国复兴的海洋经略,走进国人的海洋意识、海权观念,走到他应有的位置。“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1500多年前,著名的希腊军事家地米斯托克利作出了这样的预言。近代,美国著名军事家马汉又在《海权论》中阐述了相同的观点:“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600年前,郑和向明仁宗讲的肺腑之言依然掷地有声:“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600年后,当中国人民顽强地站起来,再一次奋力地敞开胸襟、摆开迎接世界的姿态时,我们才真正明白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只有当浩瀚的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成为与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一样神圣的民族图腾的时候,中国才能成为太平洋上的巨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强国和富国。
简介:科举制正式始于隋代,但开科取士的倡议早在汉初就被董仲舒所提出。《汉书》载,“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秦汉之际,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已难维持,从非卿非禄的市井底层选拔人才而充实官吏队伍成为一大趋势。汉武帝的三次册问都涉及如何选拔与使用天下人才的问题,董仲舒在应对中,主张“德教之官”是干部路线的基本要求。学校作为“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既能为国家聚集贤才,又能垂范风俗,熏陶民人。董仲舒建议武帝兴办太学,延请明师,豢养翘楚,天下才俊垂手可得。他还批评郎官制度“以富訾,未必贤”。经董仲舒提议、武帝推行的察举制度一改周代以来“世卿世禄”的选人办法,突破门族、财富等外在条件的限制,而一律以才学、德行为基本要求,还照顾区域平衡与代表性。汉代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与文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等。而“贤能为上”、“量材授官”、“录德定位”则是董仲舒察举选官思想的三个重要原则。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迫切要求我们进行机构改革。时到今日,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已初战告捷,如何稳步地推进地方机构改革,避免再次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是当前社会各界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就此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简介: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全国各地推行了多姿多彩的公安改革。理解这些改革实验试图解决的现实问题、理论假设和制度选项,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将为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提供科学决策的经验基础和制度细节。多案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编制和经费“硬约束”的前提下,公安改革倾向于通过组织体系变革来提高运行效率,即组织和效率逻辑成为改革的主导逻辑。零星的个案涉及互动治理来优化警务职能和社会效果,实现制度驱动的改革。未来的改革选项中,公安组织结构体系的变革依然有很大空间;社会分权和治理转型能释放社会活力以提供更多的改革选项;改革的复杂性需要考量不同逻辑选项在制度框架上的嵌套性和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