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0月13日在吉林长春举行,由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共同主办。来自美国、韩国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贺来主持会议,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资深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致开幕辞。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高清海 大学哲学 逝世 纪念 社会学院
  • 简介:<正>江苏省社科院建院已有年,文学所建所也有年。从最初只有研究人员2人发展到现在共有研究人员16人。年来,由于路子对头,只有两人、几人、几人文学所,却出版了专著26,编书18,编辑《明清小说研究》12期、《台湾与海外华文

  • 标签: 社科院 道家道教 明清之际 台湾 新文学史 研究人员
  • 简介:阶级意识是自我意识变异形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认为从自我意识到阶级意识转化是一个有觉悟进步。但实现这个进步需要付出代价是否能为现代社会所承受,是一个巨大疑问。这个疑问也是隐藏在文章中核心问题。全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框架剖析,从阐释自我意识与阶级意识本质区别出发,通过分析利益、组织、成员身份这三个意识转化过程中转捩点,凸显了人们认知能力与认知权利在社会冲突中所扮演关键角色。

  • 标签: 自我意识 阶级意识 阶级斗争 社会冲突
  • 简介:在经历了元明以来“理”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转向以后,理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理气一元论。这显然已经偏离了朱子原有的理论形态。陆世仪站在申明朱子之说立场,坚定地维护朱子理气二元存在论之架构以及理先于气说。陆世仪论证依据,虽不外朱子之既有观念,但充分反映了复兴朱子这一时代需求,也表现了其个人对朱子理学之体认心得。其理先于气说之特色及其效果,在对抗诸儒异说之目的下;显示了清初朱子发展之一侧面。

  • 标签: 陆世仪 理先于气 理气动静 时代意义
  • 简介:《黄帝四经》在肯定人性“自为”基础上创建了“以情释性”的人性理论,将趋利避害好恶之情作为人之本性,对内“宁心安性”,对外“因性制法”,将“心术”“王术”相结合,实现了内在心性与外在法治有机统一,初步建构了黄老道家人性论体系。《黄帝四经》不仅为黄老道家人性论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初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先秦道家人性学说理论形态,也对儒家和法家的人性学说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思想史意义

  • 标签: 《黄帝四经》 以情释性 宁心安性 因性制法
  • 简介:以文道统一,情理统一,人艺统一为基本内容美善统一,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富于时代特征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尚用形式表现出来.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一统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理论形态、感性形态生活形态都有显著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特征.

  • 标签: 秦汉审美文化 美与善的统一
  • 简介: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所带来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在于,长期主导哲学“特权主义”与“贵族主义”欲求将走向终结,哲学将从“专横”走向“民主”。这是哲学在精神品格和气质上所发生根本性转变。哲学“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始于摆脱“有限”与“卑微”、寻求“无限”“超越”“高贵精神”,但由于它所坚执控制论思想倾向与排他性价值取向,“高贵野蛮”构成其深层精神底色。推动哲学走向“民主化”已然成为现当代哲学重大趋势。

  • 标签: 哲学精神 民主化 维度 现代 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
  • 简介:面对佛道之学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缺陷,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普遍关注,《论语》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四书》成为儒家重要思想学术资源,不同思想倾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书》进行了阐释、利用与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四书》

  • 标签: 《四书》学 心性之学 宋代 北宋 心性理论 《大学》
  • 简介:摘要: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说法。同时,阳明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意义。从对“恶”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来源是外在、后天。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 简介:12月13~14日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召开,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主题是“意向性多重面向”。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科带头人、华侨大学社科处处长杨楹教授,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周世兴教授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

  • 标签: 青年论坛 意向性 现象学 华侨大学 华东 大学哲学
  • 简介:王安石博闻广览,尤爱《老子》,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曾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司马光也说“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其所注《老子》,对王秀、陆佃、吕惠卿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亦一代宗匠也”。可惜王注《老子》仅前十一章原注尚存,其后注文已散佚,今人容肇祖、蒙文通、严灵峰先生纂辑散见材料加以整理,务使王注得以再传。今仅就辑佚材料王氏与《老子》相关材料,从为与为道人手来研究王安石在《老子注》中实现价值转向。

  • 标签: 《老子注》 价值转向 王安石 为学 《郡斋读书志》 《老子》
  • 简介: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认为,真理有许多种。比如,“天空越来越黑,天下雨了”“在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是两个不同真理,它们区别在于:第一个是偶然真理,因为天空可以是蓝色;它同时也是一个后天真理,因为是经验告诉我们天空正在变黑。

  • 标签: 生命现象学 真理观 亨利 偶然真理 后天
  • 简介:<正>齐国在周代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齐国发展强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有优越自然条件,有开明君主和管仲等名相,有勤劳勇敢的人民等等,而太公封于齐之初采取“因其俗,简其礼”统治政策对齐国当时以及后来发展创造了很重要条件。《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了姜太公封于齐之后采取

  • 标签: 齐文化 考古学 东夷文化特征 姜太公 齐国 传统文化
  • 简介:“境遇”是如何应对境遇“学问”,其着眼点在于提升个体生命“境界”。《周易》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境遇一部代表性著作。《周易·大象传》所预设境遇是方方面面的,其应对之方也是随宜变化,其中体现着非凡道德智慧。但它属于“不占之易”,可操作性不强。当代西方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作企业战略研究与个人生涯规划分析,与《周易》境遇有很强互补性。本文尝试将中国古老“《周易》境遇”与当代西方“SWOT分析法”相结合,提出“《周易》境遇SWOT分析法”。

  • 标签: 《周易》 境遇学 SWOT分析法
  • 简介:《论语》是一常读常新经典。白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孔子与《论语》命运随着国运兴衰而上下起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兴起了一场传统文化复兴热潮,《论语》在其中居高不下。围绕《论语》而兴起“论语”随之悄然复兴,对《论语》研究与诵读成为风尚。不过,就“论语”史专门研究而言,结合玄、佛思潮解读魏晋南北朝诸多《论语》注释著作,却是个公认薄弱环节。闰春新博士《魏晋南北朝“论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是他多年潜心研究成果,是“论语史”领域一部最新学术力作。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论语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论语》 19世纪末 21世纪
  • 简介:后苍是汉代礼传承中重要人物,为中国儒学史上第一位礼经博士,其学术活动历经武、昭、宣三朝。他制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又校书讲礼,著有《后氏曲台记》。其弟子闻人通汉、戴圣参与石渠阁会议讨论,清代学者辑录《石渠礼论》有闻人通汉材料七则;弟子戴德遵守其《仪礼》十七篇次第,并致力于丧服研究,著有《丧服变除》,又选辑礼、记等史料编为八十五篇《大戴礼记》,有弟子徐良,传徐氏;弟子戴圣重新拟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并选辑四十九篇《礼记》,有弟子桥仁、杨荣;弟子庆普有弟子夏侯敬及庆成,东汉曹褒传习庆氏礼,并参与朝廷礼制改革。后苍及其弟子传承,既促进了《仪礼》、《大戴礼记》、《礼记》等典籍整理、形成流传,又对西汉后期匡衡、师丹等人郊庙礼制改革及东汉朝廷礼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后苍 闻人通汉 戴德 戴圣 庆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