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联合表面麻醉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需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行表面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应激状态、血流动力学特征和术后1周的泪膜稳定性。结果观察组外周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6.38、-9.70、-18.97、-15.87,P均〈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30min后的HR、SBP、DBP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22、0.52、1.56,P均〉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开始30min后的HR、SBP、DBP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46、7.15、10.47,P均〈0.05)。观察组手术开始30min后HR、SBP、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99、-7.70、-8.22,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BUT、SIT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18、7.77、12.60、6.66,P均〈0.05),但两组术后BUT、SIT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分别=0.67、-1.58,P均〉0.05)。结论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联合表面麻醉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应激状态,且不损害泪膜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眼压与视力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眼压水平的对比(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眼压水平明显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眼压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视力水平的对比(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均有一定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提高程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使患者的眼压有效恢复,使患者的视力水平明显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106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所行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每组再各分为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比较每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慢性期组手术成功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无明显变化(P>0.05)。除观察慢性期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变化不明显以外,其他3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急性期患者的效果显著,治疗慢性期患者效果较差。术中摘除晶状体有助于PACG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房角分离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结合治疗晶状体源性青光眼病人的效能。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5-2016.5收入的122例晶状体源性青光眼病人,用随机排列表法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61例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61例采用房角分离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结合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术后24h、术后3天、术后7天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眼压低(P<0.05);术后24h、术后3天、术后7天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视力恢复好(P<0.05)。结论房角分离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结合治疗晶状体源性青光眼病人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眼压,对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白内障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白内障患者82例,按角膜切口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11点位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研究组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状态,采用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改良型角膜隧道切口,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将折叠型后房人工晶体植入,对比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治疗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研究组裸眼视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1周后、1个月及3个月后角膜散光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改良型角膜隧道切口治疗白内障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评价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收治的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32例32眼,屈光度为-12.00~-20.00(平均-15.78±2.16)D。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4.1±0.4。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采用吲哚菁绿染色并顺利剥除,术毕进行气体填充。术后随访1~9(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及黄斑劈裂愈合效果。结果:共30例30眼(94%)患者劈裂腔消失,视力较术前提高,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保存视功能,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视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分析其并发症的原因并进行处理。方法应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治疗过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变化,并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处理。结果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均较术前加深,由术前平均1.34±0.41mm增加到术后2.81±0.53mm。其中有并发症发生情况角膜水肿2眼;纤维素样渗出5眼;前房出血5眼;浅前房、低眼压5眼;后囊混浊2眼;术后高眼压3眼。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且手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囊膜上超声乳化和囊袋内原位超声乳化治疗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对照组患者囊袋内原位超声乳化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囊膜上超声乳化治疗,对比两组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裸眼视力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细胞密度均出现下降(P<0.05),但两组间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3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例(P<0.05)。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治疗,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原位超声乳化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是囊袋内原位超声乳化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其手术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延续性护理在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80例患者设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延续性护理。结果经干预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参照组为22.50%(9/4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在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视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有保障,具有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20例行小梁切除术,病例组23例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2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和联合手术组术前视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及8周组间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术前眼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及8周组间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滤过泡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功能型滤过泡18眼,占90.00%,1眼滤过泡平坦不明显,占5.00%;1眼呈泡状滤过泡,占5.00%;病例组功能型滤过泡15眼,占65.21%,8眼滤过泡平坦不明显,占34.78%。并发症联合手术组角膜水肿1眼及病例组纤维渗出性虹膜炎3眼,经药物治疗均恢复;对照组眼底小片状出血3眼(15.00%);病例组5眼(21.73%),均未累计黄斑区。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较单纯小梁切除术更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发症少,但需提高术者技术及把握好手术时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