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独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脑灰质体积和功能连接改变及其与PTSD症状的关系。方法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共纳入19例伴慢性PTSD失独者(伴PTSD组)、28例不伴PTSD失独者(不伴PTSD组)及27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3组年龄、性别比例及受教育年限匹配。所有受试者均接受3.0T 磁共振成像扫描,应用DSM-Ⅳ PTSD 诊断量表(Clinician 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评估失独者PTSD诊断及症状严重程度。基于体素形态学(voxel-based morphology, VBM)分析受试者灰质体积,并进一步将伴PTSD组与不伴PTSD组中灰质体积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作为种子点,基于种子点做全脑功能连接分析。采用单因素ANOVA和双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灰质体积及功能连接性的差异,并进行AlphaSim校正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伴PTSD患者脑区灰质体积及功能连接值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不伴PTSD组比较,伴PTSD组左侧额上回、右侧楔前叶灰质体积减小,左侧梭状回灰质体积增大;与对照组相比,不伴PTSD组右侧海马、右侧中央沟盖及右侧楔前叶灰质体积增大。基于种子点全脑功能连接分析显示,与不伴PTSD组比较,伴PTSD组右侧角回、右侧岛叶功能连接增强,相应功能连接值与CAPS评分均呈正相关;双侧眶额回、左侧小脑、左侧海马功能连接降低,相应功能连接值与CAPS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0.01)。伴PTSD组左侧梭状回灰质体积增大与回避/麻木症状评分呈显著相关(r=-0.555,P=0.014),与失独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457,P=0.049)。结论失独伴慢性PTSD患者多个脑区灰质体积及其功能连接异常,其中前额叶-内侧颞叶环路功能连接减弱及恐惧网络重要结点脑区异常激活可能导致PTSD发生,而与视觉信息处理相关的脑区结构代偿性改变可能是缓解PTSD症状重要因素,且与PTSD的持续时间相关。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磁共振成像 失独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 灰质体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发作期和临床治愈期的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静息态下缰核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特征。方法对35例发作期抑郁症患者(first-episode current MDD,fMDD)、35例经住院治疗达到临床治愈期抑郁症患者(remitted MDD,rMDD)和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被试(healthy controls,HC)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以缰核为感兴趣区进行FC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并对差异脑区FC值与病程、HAMD17评分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与HC组相比,fMDD组缰核与左侧枕中回(x,y,z=-48,-84,3,t=-4.335,P<0.05)FC减低,缰核与左侧缘上回(x,y,z=-66,-30,36,t=4.876,P<0.05)、左侧额上回(x,y,z=-6,-33,51,t=4.402,P<0.05)、双侧顶下小叶(左侧:t=3.300,P<0.05,右侧:t=3.557,P<0.05)FC增强;与HC组相比,rMDD组缰核与左侧枕中回(x,y,z=-48,-84,3,t=-4.321,P<0.05)、左侧丘脑(x,y,z=-9,3,3,t=-3.971,P<0.05)FC减低,缰核与左侧颞中回(x,y,z=-48,-39,9,t=4.062,P<0.05)、左侧缘上回(x,y,z=-51,-15,45,t=2.906,P<0.05)、左侧额上回(x,y,z=-24,-21,39,t=3.044,P<0.05)、双侧顶下小叶(左侧:t=2.880,P<0.05,右侧:t=3.512,P<0.05)FC增强;(2)fMDD组缰核与右侧眶额皮层(t=-3.899,P<0.05)、左侧颞中回(t=-4.023,P<0.05)功能连接低于rMDD组,缰核与左侧缘上回(t=4.157,P<0.05)、左侧额上回(t=3.327,P<0.05)、左侧丘脑(t=3.316,P<0.05)、左侧顶下小叶(t=3.909,P<0.05)FC高于rMDD组;(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以上差异脑区FC值与HAMD17总分均无相关性,缰核与左侧枕中回FC值与病程具有边缘相关性(r=0.328,P=0.063)。结论发作期与临床治愈期MDD患者缰核与默认网络、视觉网络、奖赏网络功能连接异常,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rMDD患者缰核功能连接未恢复正常。

  • 标签: 抑郁症 发作期 临床治愈期 缰核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复发性抑郁症(recurrent depressive episodes, RDE)与首发性抑郁症(first depressive episode, FDE)杏仁核静息态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差异,以探索RDE的FC改变特征。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RDE患者、FDE患者及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 HCs)各21例,采集3组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MRI数据,并完成临床抑郁、焦虑及冗思等量表的评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双侧杏仁核与全脑FC差异,并对结果进行高斯随机场校正。提取3组间FC有差异脑区的时间序列均值(FC值),对FC值进行事后两两比较,所得结果进行Bonferroni校正(P<0.016)。最后对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的FC值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与FDE组比较,RDE组左侧杏仁核与左、右侧前扣带回/左侧眶部额上回的FC增强,RDE组右侧杏仁核与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前叶、右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中扣带回的FC增强。与HC组比较,RDE组左侧杏仁核与左、右侧前扣带回/左侧眶部额上回的FC增强。(2)RDE组左侧杏仁核与左、右侧前扣带回/左侧眶部额上回的FC值与中文版冗思量表(Rumination Response Scale, RRS)评分呈正相关(r=0.460,P=0.033)。结论RDE与FDE在杏仁核与边缘神经环路、奖赏环路、体感运动区及默认网络的FC值存在差异,且RDE存在更为广泛的FC改变特征,这可能是RDE神经病理机制更为复杂的原因。

  • 标签: 复发性抑郁症 首发性抑郁症 杏仁核 静息态 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前额叶皮层(PFC)内部功能连接(FC)的异常情况,探讨OAB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020年8—12月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OAB患者(OAB组)和同期健康受试者(HC组)进行研究。OAB组纳入标准:符合国际尿控协会(ICS)OAB诊断标准,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有其他引起下尿路症状的明确原因(如反复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外科手术史、前列腺增生、神经系统疾病等),尿潴留(残余尿量>150 ml),妊娠或哺乳期,各系统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HC组纳入标准:无下尿路症状,记录3 d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量200~400 ml),24 h排尿量1500~3000 ml,24 h排尿次数<8次,夜尿次数≤1次,无漏尿;排除标准:有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全身各系统重大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口服药物或尿路感染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妊娠期或月经期。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前额静息态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rs-fNIRS)扫描同步尿动力学监测,分别在膀胱空虚状态和强烈尿意/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进行两次rs-fNIRS扫描。计算22个通道时间序列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值)做为脑功能连接(FC)值,得到每例受试者的22×22 FC矩阵。比较HC组膀胱空虚与强烈尿意时的FC值差异,以及HC组与OAB组FC值的差异。结果本研究OAB组纳入7例患者,男1例,女6例;平均年龄(47.6±16.0)岁;均为右利手;受教育年限(11.9±3.2)年;3 d排尿日记中24 h排尿次数11(9~21)次,次均排尿量(172.6±83.4)ml,24h尿失禁次数1(0~5.3)次,24 h尿急次数7(4~20)次,残余尿量<10 ml;OABSS 10(8~12)分;尿动力检查中初感尿意膀胱容量(127.7±52.4)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192.0±93.8)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32(17~95)cmH2O(1 cmH2O=0.098 kPa);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8.1±0.7)分。HC组纳入13例健康人,男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9.9±9.2)岁;均为右利手;受教育年限(10.4±3.4)年;3 d排尿日记中24 h排尿次数6(5~7)次,次均排尿量(373.5±41.7)ml,24 h尿失禁次数0次,24 h尿急次数0次,残余尿量<10 ml;OABSS 0分;尿动力检查初感尿意膀胱容量(209.9±44.1)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432.6±76.5)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5(2~13)cmH2O;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7.9±0.9)分。两组的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利手、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AB组的OABSS、3 d排尿日记参数(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24h、尿急次数/24h)和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均显著大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AB组的次均排尿量、初感尿意膀胱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均显著小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膀胱充盈至强烈尿意过程中,HC组尿动力学监测显示逼尿肌压力平稳,未出现DO,OAB组6例出现DO。与膀胱空虚状态相比,HC组强烈尿意时PFC内部的FC显著增强的范围涉及5个Brodmann脑区(BA)和13条边,分别为BA9[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右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右侧额极)、BA44(左侧布洛卡区岛盖部)、BA45(左侧三角部)、BA46(左侧DLPFC:);FC显著减弱的区域涉及3个BA和2条边,分别为BA9(左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右侧额极)、BA46(右侧DLPFC)。膀胱空虚状态下,OAB组和HC组间PFC内部的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烈尿意状态下,OAB组PFC内部的FC矩阵有显著异常(P<0.05)。与HC组相比,OAB组PFC内部的FC显著增强的范围涉及4个BA和4条边,分别为BA9(右侧DLPFC和左侧DLPFC)、BA10(右侧额极)、BA45(左侧三角部)、BA46(右侧DLPFC);FC显著减弱的区域涉及3个BA和4条边,分别为BA9(右侧DLPFC和左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BA46(左侧DLPFC)。结论OAB患者的PFC内部的FC与健康人群相比有显著异常,这可能引起PFC内部功能"协同失调",导致额叶功能障碍,累及感觉整合、动机驱动、情绪控制以及决策是否排尿等方面,从而导致尿控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急、尿频甚至急迫性尿失禁等OAB的典型临床症状。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大脑-膀胱控制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尿动力学检查 排尿 中枢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相关受体α(ERRα)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及连接蛋白降解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ERRα敲低的稳转细胞株,并通过LPS处理,将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Ctr组);shERRα敲低组(shERRα组);正常细胞+LPS处理组(LPS组):六孔板中的细胞用无血清的培养基饥饿培养12 h后,用20 μg/mL LPS处理12 h;shERRα+LPS组:ERRα敲低的细胞按LPS组处理。使用ROS荧光试剂盒检测细胞内ROS的水平;利用TUNEL、AnnexinV-FITC和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荧光检测连接蛋白ZO-1在细胞膜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Smac、细胞色素c和连接蛋白ZO-1,Occludin、JAM-A及E-Ca在分子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tr组及shERRα组相比,LPS组ROS水平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TUNEL检测为16.44±2.5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为23.56±2.22),促凋亡蛋白Bax、Smac及细胞色素c表达量增高,而抗凋亡蛋白Bcl-2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降低,细胞荧光结果显示连接蛋白ZO-1在包膜发生降解,网状结构断裂。而与LPS组相比,在shERRα+LPS组中,抑制ERRα的表达加剧上诉细胞损伤。结论ERRα能够通过负性调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的细胞凋亡,影响肺微血管内皮的功能,从而调控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 标签: 雌激素相关受体α 急性肺损伤 细胞凋亡 连接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局部自发神经活动及全脑功能连接模式。方法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40例未服药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8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fALFF)算法探讨强迫症患者大脑局部自发神经活动,以自发神经活动异常脑区(右侧眶额回)为种子点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探究强迫症组异常局部神经活动和全脑功能连接模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右侧眶额回和右侧背外侧前额叶fALFF增高(t=4.45,5.25;P<0.05,GRF校正);右侧眶额回与左侧眶额回、左侧小脑脚Ⅱ功能连接增强(t=5.39,4.94; P<0.05,GRF校正);强迫症组右侧眶额回、左侧小脑脚Ⅱ之间的功能连接值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401,P=0.015; r=0.389,P=0.019;未校正)。结论静息状态下,强迫症患者的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和眶额回-小脑环路存在局部自发神经活动和功能连接的异常。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眶额回 比率低频振幅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整形术治疗儿童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9例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左侧7例,右侧2例,年龄(8.4±3.7)岁(4~15岁),体重(28.24±15.58) kg,均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整形术进行治疗,收集患儿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手术指征为:(1)反复出现腹痛、泌尿系感染,经过正规标准抗感染治疗后仍反复发作;(2)随访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提示肾积水进行性加重;(3)随访过程中核素肾图检查提示尿路存在机械性梗阻且患侧分肾功能下降超过5%。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无需术中术后输血。手术时间(231.8±73.1) min,游离肾盂输尿管时间(91.9±30.4) min,肾盂输尿管吻合时间(36.6±7.2) min,出血量(14.0±10.3) ml,术后住院天数(7.7±4.6) d,随访时间为(37.0±18.8)个月。1例患儿术后出现并发症,为Clavien-Dindo分类2级。拔除双J管后复查症状消失,肾积水均有改善。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整形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童复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

  • 标签: 机器人手术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功能连接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方法探讨梅尼埃病患者静息态脑活动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梅尼埃病发作期患者12例和健康对照组12例,进行rs-fMRI扫描,基于REST-plus软件,以双侧丘脑为感兴趣区,比较两组脑功能连接差异;运用肯德尔一致系数局部一致性 (Kendall′s coefficient concordance regional homogeneity,KCC-ReHo)和相干性局部一致性(coherence regional homogeneity,Cohe-ReHo)两种方法分析数据,比较两组受试者的ReHo值。结果梅尼埃病患者组双侧丘脑和右侧额下回功能连接增强;KCC-ReHo增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颞下回,减低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额上回;Cohe-ReHo增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小脑、左侧颞下回,减低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额上回、右顶上回、右侧楔前叶(Alphasim校正,校正后P<0.05)。结论静息状态下梅尼埃病患者脑功能连接和ReHo值均发生改变,主要涉及中枢前庭系统和视觉皮层相关脑区,可能与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 标签: 梅尼埃病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局部一致性
  • 简介:摘要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是尿路梗阻中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常常导致小儿肾积水。近年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运用逐步成为热点,具有操作灵活、手术精准度高等优势,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准确性以及疗效,从而在小儿泌尿外科中的应用日渐广泛。本文就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机器人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腹腔镜肾盂成形术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报告一组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应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复杂先心病15例,其中单心室9例,三尖瓣闭锁4例,大动脉转位2例.利用上腔静脉右心房旁路(12例)或双侧上腔静脉互为旁路(3例)完成上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术.结果: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短,不用额外输血,术后恢复平稳,气管插管时间5.8±1.9(4~8)h,胸液量150±40(100~240)ml,SO2由术前70.1±5.02%上升到92.5±1.51%,于术后10~14天出院,所有病人静息无明显紫绀,活动量明显改善.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复杂先心病,方法简便易行,减少了术后心脏及肺部并发症,术后恢复平稳,效果满意.

  • 标签: 常温 非体外循环 双向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 手术方法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连接方式对赝复体的固位效果,明确颧种植支持式赝复体修复双侧上颌骨缺损较理想的连接方式。方法通过对10例临床患者以2种不同方式连接颧种植支持式赝复体,观察修复后的外形、咀嚼及语音功能恢复等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比较2种不同连接方式的修复效果。结果金沉积研磨杆连接方式的患者,术后咀嚼时不易发生脱位,评分明显高于磁性固位体连接的患者,其他各项评分差异并不明显。结论金沉积研磨杆连接方式是颧种植支持式赝复体修复双侧上颌骨缺损较理想的连接方式。

  • 标签: 上颌骨缺损 颧种植 赝复体 磁性固位体 金沉积研磨杆
  • 简介:目的探讨大豆来源的蛋白酶抑制剂(BBI)是否能阻断脂多糖(LPS)对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下调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CCK8试剂盒检测LPS和BBI对HT-29细胞的毒性作用。用BBI预处理HT-29细胞6h,再用LPS刺激,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TLR4及MyDD8的表达;通过WesternBlot检测NF-κB的激活。结果LPS1000ng/mL和BBI1000μg/mL对HT-29细胞均无毒性作用。LPS可显著地上调HT-29细胞TLR4表达,且上调作用具有时间与剂量效应;能明显下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其下调作用与LPS浓度成正比;能明显激活NF-κB,且具有剂量效应;LPS对HT-29细胞的这种作用可被BBI显著地抑制。结论通过抑制LPS诱导的肠道上皮细胞TLR4的表达和NF-κB的活化,BBI能显著地阻断LPS对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胰蛋白酶抑制剂 BBI 肠道上皮细胞 紧密连接蛋白 TLR4 NF-κB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对其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择 2016 年 10月到 2018 年 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 48例参与研究,平均分成 2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 Cobb's角分别为 ( 95.13±9.43)%、 (96.43±10.52)%、 (5.03±1.06)°,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为 E级的患者有 45.83%,对照组为 2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应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能够促进胸腰段脊柱骨折良好复位,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胃食管连接部收缩指数(EGJ-CI)在区分功能性烧心(FH)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患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PPI难治性烧心和(或)反流患者82例,其中RGERD患者50例(RGERD组),FH患者32例(FH组)。比较RGERD组和FH组患者的EGJ-CI,计算EGJ-CI区分RGERD与FH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分析EGJ-CI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参数、基线阻抗水平和24 h阻抗-pH监测参数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ROC曲线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RGERD组患者的EGJ-CI低于FH组[25.8 mmHg·cm (14.1 mmHg·cm, 35.9 mmHg· cm)(1 mmHg=0.133 kPa)比39.2 mmHg·cm(23.0 mmHg·cm, 60.8 mmHg·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3,P=0.005)。当EGJ-CI的临界值为35.8 mmHg·cm时,其区分RGERD与FH的灵敏度为76.0%,特异度为62.5%,AUC为0.69(95%CI 0.57~0.81)。EGJ-CI与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综合松弛压、远端收缩积分、远端食管压力、平均夜间基线阻抗水平(食管远端通道z6)均呈正相关(r=0.812、0.631、0.451、0.490、0.401,P均<0.01),而与DeMeester评分、酸暴露时间、总体反流事件数、酸反流事件数、长反流事件数、最长反流时间均呈负相关(r=-0.363、-0.372、-0.346、-0.318、-0.300、-0.291,P均<0.01)。结论EGJ-CI有助于区分FH与RGERD患者。

  • 标签: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功能性烧心 阻抗-pH监测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胃食管接合处收缩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双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患儿同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经验,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就诊的6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双侧肾盂成形术的双肾重度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65.8±34.2)个月。所有患儿术前均行泌尿系统超声、磁共振泌尿系统水成像、利尿肾动态显像及排泄性尿路显像明确诊断。术前超声结果显示患儿左侧肾盂前后径为(3.07±0.67)cm,右侧为(3.22±0.51)cm。手术方法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左右侧顺次行肾盂成形术。结果6例患儿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患儿,无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为(246.17±23.02)min,出血量为(29.17±6.07)ml,无Clavien-Dindo Ⅲ级以上并发症出现。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显示患儿左侧肾盂前后径为(1.37±0.25)cm,右侧为(1.47±0.19)cm,手术前、后两侧肾盂前后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复查利尿性肾动态显像,6例均提示无梗阻。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同期处理小儿双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安全有效,并具有缩短手术恢复期、节约手术费用、提高美容效果、有效降低患儿心理及经济压力的优势。

  • 标签: 儿童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11C-Raclopride PET/CT及rs-fMRI,探讨静息状态下首发抑郁症患者脑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non-displaceable binding potential,BPND)改变与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改变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择38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数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在入组前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评分,入组后均在静息状态下接受脑11C-雷氯必利(11C-Raclopride)PET/CT和rs-fMRI检查。采用MIAKAT软件及DPARSF软件分别分析受试者脑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BPND及纹状体与全脑FC,应用SPSS 20.0软件及Rest 1.8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抑郁症患者脑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BPND及纹状体与全脑FC改变,并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两种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左右两侧纹状体(尾状核及壳核)D2受体BPND均减低(左侧尾状核:1.16±0.37,1.48±0.39;右侧尾状核:1.21±0.31,1.62±0.48;左侧壳核:1.73±0.47,2.21±0.66;右侧壳核:1.79±0.46,2.17±0.65;t=-3.66,-4.42,-3.68,-2.91,均P<0.001)。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左侧尾状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4.38±1.31,2.35±0.48)、左侧额中回(3.36±1.11,1.64±0.56)及左侧额上回(3.14±0.78,1.64±0.53)FC均增高(t=9.16,8.74,9.95,均P<0.05);抑郁症组左侧壳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FC增高(4.10±1.42,2.42±0.64,t=6.82,P<0.05),左侧壳核与左侧前扣带回FC减低(1.60±0.55,2.68±0.84,t=-6.76,P<0.05);抑郁症组右侧尾状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增高(4.32±1.30,2.33±0.63,t=8.51,P<0.05),右侧尾状核与右侧杏仁核FC减低(1.67±0.57,3.46±0.64,t=-8.27,P<0.05);抑郁症组右侧壳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增高(3.77±1.25,2.31±0.63,t=6.49,P<0.05)。抑郁症组左侧尾状核BPND同左侧尾状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FC值间为负相关(r=-0.66,P<0.001);抑郁症组左侧壳核BPND同左侧壳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FC值间为负相关(r=-0.50,P=0.001);抑郁症组右侧尾状核BPND同右侧尾状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值间为负相关(r=-0.67,P<0.001);抑郁症组右侧壳核BPND同右侧壳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值间为负相关(r=-0.47,P=0.003)。抑郁症组左侧尾状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FC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焦虑躯体化呈正相关(r=0.55,0.68,均P<0.001);抑郁症组左侧壳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FC同认知障碍、迟缓呈正相关(r=0.37,0.40,P=0.021,0.01);抑郁症组右侧尾状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焦虑躯体化呈正相关(r=0.52,0.67,均P<0.001);抑郁症组右侧壳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同认知障碍呈正相关(r=0.50,P=0.002)。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纹状体区多巴胺D2受体结合力异常与其多巴胺奖赏环路相关脑区神经元活动协同性异常存在相关性,且与抑郁症临床症状相关,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标签: 抑郁症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计算断层扫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 简介: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纹状体与大脑皮层功能连接的特征,并探讨益肾逐瘀法对纹状体-皮层功能网络的影响。方法使用益肾逐瘀法治疗PD患者,疗程4周,对PD患者和健康对照各9例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在每个半球中以基于皮层的功能分区与4个纹状体亚区的偏相关系数为脑网络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套索算法(LASSO)挑选出最优特征,将PD患者和对照组,以及PD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进行分类,并对PD患者病程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检查(UPDRSⅢ)进行线性回归。结果PD患者的纹状体与运动感觉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的连接度减弱,病程和UPDRSⅢ均与壳核后部-默认网络的连接呈正相关,UPDRSⅢ与尾状核-视觉网络、伏隔核-中央执行网络的连接呈负相关。经治疗后,PD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主要体现在非运动症状的改善,尤以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夜尿频,刺痛、痛有定处最为显著。伏隔核-中央执行网络连接度较治疗前有所增强。结论PD患者运动、感觉及认知网络与纹状体的连接较健康对照均有改变,并与病程延长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益肾逐瘀法对PD有一定治疗作用,以改善非运动症状为主,对重建PD患者伏隔核(奖赏环路中的关键区域)与中央执行网络的连接有着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益肾逐瘀法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LASSO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13年04月~2015年02月以来,骨科病房收治的10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8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和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统计、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情况。结果统计学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予以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其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科学、理想的临床诊治方法。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 连接棒内固定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