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lisson鞘血 流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余姚市人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切除术中选用Pringle全入肝血流阻断法,观察组切除术中选用Glisson鞘血流阻断法,观察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及患者术后肝功能、肠胃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阻断时间为(25.10±5.19)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2.45±1.10)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0.65±8.54)min、(14.85±1.28)d(t=3.378、8.650,均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90.36±120.19)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55.58±152.24)mL(t=5.181,P<0.05),术中输血率为21.62%(8/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95%(17/37)(χ2=4.893,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7 d 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240.36±60.52)U/L、(145.69±42.18)U/L、(60.13±12.58)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21±60.16)U/L、(212.53±40.21)U/L、(103.65±20.54)U/L(t=7.930、6.977、10.991,均P<0.05);观察组术后1 d、7 d 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228.52±65.28)U/L、(44.26±12.85)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16±68.58)U/L、(466.36±40.29)U/L(t=7.815、3.179,均P<0.05);观察组术后1 d、7 d 的总胆红素分别为(28.58±5.24)μmol/L、(20.30±5.10)μmol/L,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3.32±10.26)μmol/L、(26.08±5.68)μmol/L(t=7.783、4.606,均P<0.05),术后1 d的白蛋白水平为(34.65±2.42)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2±2.23)g/L(t=6.525,均P<0.05);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及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14.28±2.10)h、(29.21±5.10)h、(54.20±5.69)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6.65±2.16)h、(33.25±5.47)h、(59.85±5.87)h(t=4.783、3.286、4.204,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51%(5/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14%(13/37)(χ2=4.698,P<0.05)。结论Glisson鞘血流阻断法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在出血控制、术后并发症减少、康复速度加快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效果,应用优势明显。

  • 标签: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肝功能试验 康复
  • 简介:摘要泌体又被称为胞体,含有多种细胞膜分子以及相关蛋白,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信使,可携带功能性RNA、蛋白质和脂质至受体细胞,诱导受体细胞表型发生变化,促进其活化或抑制效应产生。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泌体在病毒感染后既能发挥免疫激活作用,促进机体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同时又能帮助病毒在细胞间传播、扩散,产生免疫逃逸。它的双重作用直接决定于其感染病原体及来源细胞特征,可作为后期药物及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本文将综述泌体在不同病毒感染后的表现机制及其在疾病发生中扮演的角色。

  • 标签: 外泌体 病毒感染 免疫激活 免疫逃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牵引式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62例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20~78岁[(47.1±13.4)岁]。胫骨干骨折30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胫骨远端骨折15例。骨折AO/OTA分型:4A型18例,4B型24例,4C型20例。30例采用牵引式固定支架牵引(A组),32例采用跟骨结节牵引(B组)。比较两组牵引后第3天的伤肢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两组筋膜切开率、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外伤至Ⅱ期确定性手术前的观察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和非计划二次手术率。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1±2.7)个月]。A组CK为315.6(140.0, 531.5)U/L,显著低于B组的465.5(277.0,1 240.5)U/L(P<0.05);两组ALT、BUN及LD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筋膜切开率[40%(12/30)]高于B组[34%(11/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为(68.5±17.1)min,显著低于B组的(89.0±15.1)min(P<0.05)。A组非计划二次手术率[3%(1/30)]低于B组[25%(8/32)](P<0.05)。两组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Johner-Wruhs评分优17例,良5例,中2例,差6例,优良率为73%;B组优13例,良3例,中7例,差9例,优良率为50%(P>0.05)。结论与跟骨结节牵引比较,牵引式固定支架可以减轻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术中维持骨折复位有助于缩短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

  • 标签: 骨折 胫骨 腓骨 外固定器 损害控制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泌体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使得泌体成为肺癌天然的生物标志物。泌体中的microRNA及蛋白质等分子在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除此之外,泌体可以有效预测肺癌复发及治疗反应,帮助临床医生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泌体在肺癌的治疗领域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包括以外泌体为靶标的治疗,利用泌体作为药物载体以及基于泌体的免疫治疗等,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难题需要进一步地实验进行探索,以推动泌体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 标签: 肺肿瘤 外泌体 生物学标记,药理学 诊断技术和方法 临床方案 预后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断裂残端滑入体内后,经多学科合作,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引导下行血管内异物取出术,顺利取出导管。患儿术后第2天超声检查见股静脉穿刺处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本文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经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应急处理水平,进一步强化静脉治疗的多学科协作机制。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导管断裂 血管内异物
  • 简介:摘要肺炎支原体是无细胞壁、可自我复制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可以诱发人类呼吸系统疾病,也与循环、神经、消化、皮肤、血液等多个肺脏器疾病相关。其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结论,主要认为与直接损伤、免疫损伤及血管栓塞等有关。各个机制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导致肺内及各肺脏器损伤。治疗重点在于病原治疗、免疫支持及抗凝,一些对症支持治疗也很有必要,大部分肺炎支原体相关肺疾病预后良好。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肺外疾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年人后天性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并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患者7例(7只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9±12)岁。所有患者均有闭合性颅脑损伤史,第一眼位存在旋转性复视,眼球运动检查可见受累眼上斜肌麻痹,不伴有明显下斜肌功能运动过强。术前行双眼被动牵拉试验,术中根据被动牵拉试验肌腱松弛情况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旋转斜视角度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旋转斜视角度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前部1/3上斜肌肌腱根据肌腱的松弛程度行6.0~10.0 mm折叠,折叠量为(7.7±1.8)mm。术中患者均主诉第一眼位旋转复视明显好转,双马氏杆测量第一眼位主观旋转度数由术前10°(8°,15°)改善至术后第1天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9;P<0.05)。随访时间为(112±38)d,患者末次随访时第一眼位旋转度数为2°(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5;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旋转复视主诉。结论成年人后天性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能够有效改善第一眼位旋转斜视的临床症状,术后短期随访效果稳定,未发生明显回退。(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5-688)

  • 标签: 外斜视 眼外科手术 复视 外旋转斜视 上斜肌折叠
  • 简介:摘要脑脊液乳糜在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中极少见,若发现不及时,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经周中心静脉置管发生脑脊液乳糜患儿,拔除导管、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 标签: 婴儿,早产 导管插入术,外周 脑脊液 乳糜 乳糜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在经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中干预效果。方法:病例样本取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区间74例PICC患者,以护理模式差异性分组,37例实施常规护理(对比组)、37例配合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研究组),比较干预效果。结果:配合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的37例研究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70%较对比组16.20%更低(P<0.05);研究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价指标得分均较对比组更高(P<0.05)。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配合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有助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因此,该干预模式可作为推荐在PICC置管患者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输液 专科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经踝上截骨入路手术治疗距骨复杂骨折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8例本院于2019年2月-2020年4月收治的距骨复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接受非截骨入路手术)和研究组(34例,接受经踝上截骨入路手术),对比患者治疗后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对比后可知,研究组患者AOFAS评分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距骨复杂骨折脱位采用经踝上截骨入路手术,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同时,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后踝和后足的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外踝上截骨入路 非截骨入路 距骨复杂骨折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固定支架在治疗小腿骨折中的应用效果与愈合时间分析。方法 针对院内2019年5月-2020年5月治疗的80例小腿骨折病患,随机划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固定支架治疗,参照组通过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对两组骨折复原状况。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长、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均强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支架在治疗小腿骨折中的应用效果突出,值得广泛运用。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小腿骨折 应用效果 愈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成MRI直方图参数对直肠癌壁静脉侵犯(EM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的76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4周内接受合成MRI序列检查。由1名低年资和1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估EMVI状态。基于T1、T2和质子密度(PD)mapping提取直方图参数,包括均值、方差、最大值、最小值、第10百分位数、中位数、第90百分位数、能量、峰度、熵和偏度。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为EMVI阳性组(n=18)和阴性组(n=58)。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直方图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直方图参数诊断EMVI的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曲线下面积(AUC)>0.7的直方图参数与医师评估相联合,以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分析不同方法预测EMVI的AUC的差异。结果EMVI阳性组与阴性组间T1、T2和PD mapping能量值和PD mapping偏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诊断EMVI的AUC分别为0.744、0.728、0.708、0.652。低年资医师诊断EMVI的AUC为0.711,其与T1、T2和PD mapping能量值联合诊断的AUC为0.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1,P=0.023)。高年资医师诊断EMVI的AUC为0.837,与能量值联合诊断的AUC为0.856。低年资医师与高年资医师诊断EMVI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7,P=0.010),低年资医师联合能量值与高年资医师诊断EMVI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78,P=0.563)。结论合成MRI的能量值有助于提高低年资医师评估直肠癌EMVI的诊断信心,其直方图参数有助于预测直肠癌EMVI。

  • 标签: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壁外静脉侵犯
  • 简介:摘要肺炎支原体是无细胞壁、可自我复制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可以诱发人类呼吸系统疾病,也与循环、神经、消化、皮肤、血液等多个肺脏器疾病相关。其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结论,主要认为与直接损伤、免疫损伤及血管栓塞等有关。各个机制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导致肺内及各肺脏器损伤。治疗重点在于病原治疗、免疫支持及抗凝,一些对症支持治疗也很有必要,大部分肺炎支原体相关肺疾病预后良好。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肺外疾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个性化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接受120名门诊病人,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将他们分为个性化舒适护理组和传统护理组,每组60人,并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临床指标(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等)。相对统一(p > 0.05),护理后,个性化舒适护理组的患者指标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组(p < 0.05);个性化舒适护理组患者的平均下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相对较短,满意度较高。比较两组患者的数据时,个性化舒适护理组的优势最为明显(p < 0.05)。结论:对周边患者采用个性化舒适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影响。

  • 标签: 个性化舒适护理 普外病人 围手术期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可调节固定支架治疗高龄肘关节开放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自2013年8月至2019年3月,我们采用可调式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开放性损伤高龄患者5例。肘关节开放性损伤包括肘关节后脱位、桡骨头骨折、尺骨鹰嘴骨折、肱骨髁骨折、冠状突骨折等病例。术后随访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1.5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75~100分,平均87分,优良率为80%。其中1例患者出现肘关节屈伸范围40°~115°,基本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疼痛、关节不稳定、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高龄肘关节开放性损伤患者,可以把可调节固定支架技术作为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肘关节 治疗结果 高龄 可调节外固定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体在草酸钙晶体所致肾损伤及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C57小鼠30只(6~8周龄,体重24~26 g),其中24只野生型(WT)小鼠,6只纯合子Rab27a-/-(KO)小鼠。WT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NC)组、造模1周组、造模2周组、造模4周组(WT造模组),Rab27a-/-小鼠为KO造模组,每组6只,1.25%乙二醇灌胃,分别持续给药0、1、2、4及4周,构建肾结石小鼠动物模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肾小管损伤,Von-kossa染色评估结石晶体形成,Masson染色评估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及泌体标志物白细胞分化抗原63(CD63)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HE染色显示,在野生型小鼠中,造模1周、造模2周及造模4周肾小管损伤逐渐加重(0.57±0.18比1.30±0.19,t=6.248,P<0.05;1.30±0.19比2.30±0.28,t=6.642,P<0.05),Von-kossa染色显示,肾脏晶体形成逐渐增加(1.42±0.61比5.24±0.55,t=10.410,P<0.05;5.24±0.55比10.01±0.94,t=9.94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造模1周、造模2周及造模4周CD63阳性表达面积逐渐增加(1.33±0.34比4.92±0.71,t=10.250,P<0.05;4.92±0.71比8.55±1.04,t=6.4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T造模组Masson染色胶原纤维沉积面积高于NC组(8.57±0.84比0.60±0.34,t=19.660,P<0.05),α-SMA阳性表达面积高于NC组(11.30±1.04比1.63±0.55,t=18.430,P<0.05),Fibronectin阳性表达面积高于NC组(12.85±0.68比2.78±0.55,t=25.81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T造模组Masson染色胶原纤维沉积面积高于KO造模组(8.57±0.84比5.53±0.74,t=6.082,P<0.05),α-SMA阳性表达面积高于KO造模组(11.30±1.04比6.63±0.91,t=7.553,P<0.05),Fibronectin阳性表达面积高于KO造模组(12.85±0.68比8.80±0.93,t=7.8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结石形成过程中,肾小管损伤加重,泌体分泌增加。同时,抑制泌体分泌能减轻草酸钙晶体诱导的肾脏纤维化。

  • 标签: 肾结石 外泌体 草酸钙晶体 肾间质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诊科手法复位固定治疗无骨折踝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急诊收治的无骨折踝关节脱位病例80例,均于我院急诊科接受手法复位固定治疗,就本组患者复位后即刻的复位效果、复位不同阶段踝关节功能等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复位后即刻复位效果评定示解剖复位率为91.25%,复位后即刻本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定示各方面评分与总评分均高于复位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3个月本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定示各方面评分与总评分均高于复位后即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手法复位固定治疗应用于无骨折踝关节脱位患者中的复位效果、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等均较为满意。

  • 标签: 急诊科 手法复位 外固定 踝关节脱位 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妇分娩前行倒转术对剖宫产率的降低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定期产检的足月单胎臀位产妇80例为研究组,所有产妇均于分娩前进行倒转术干预。另抽取同期行定期产检的足月单胎臀位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均实施常规处理。比较两组分娩结局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此外,对产妇分娩前倒转术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别予以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阴道分娩率(80.00%,64/80)高于对照组(21.25%,17/80),而剖宫产率(20.00%,16/80)低于对照组(78.75%,63/80),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0.00%,0/80)低于对照组(5.00%,4/80),P<0.0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脐带长度、产次以及使用宫缩抑制剂与否均是产妇分娩前倒转术成功的影响因素(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脐带长度、经产妇以及使用宫缩抑制剂均是产妇分娩前倒转术成功的保护性因素(P均<0.05)。结论产妇分娩前行倒转术在降低剖宫产率方面效果显著,且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脐带长度、经产妇以及使用宫缩抑制剂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妇分娩前倒转术的成功率。

  • 标签: 外倒转术 分娩 剖宫产率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