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发展湘绣,何去何从的问题已经解决,走日用品大众化市场的道路已毋庸置疑。实践业已证明,这是一条光明大道,会越走越宽。曾应明要做湘绣产业,其产业化的思路已条理清晰,步骤分明。但是湘绣毕竟只是民间工艺,是艺术,把它转化成产业,资金何处来?从三百元起家到总部那座旧楼,曾应明用了十年时间,如果按照这个资金积累的速度,湘绣什么时候才能走进世界市场的各个角落,走进中国千家万户?什么时候才能解决湘绣产品供不应求的状态?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资金,道路太漫长,湘绣会在等待过程中继续衰落的。加快壮大规模的步伐无法回避地摆在了曾应明的面前,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寻求合作,借势借力,争取最广大的同盟。
简介:1937年9月,向热生夫妇根据党的指示,从上海回到德安。并带来了几皮箱“货物”,到国民党县长邱新民的会议室里,建议组织“抗敌后援会”。邱新民看着那几箱“货物”,别有用心地说:“对,抗敌后援会应该组成,并应该由你担任总干事。我有两幢空铺店,你把那几大箱的东西拿出来繁荣一下德安市场吧。”向热生听到这些话,明白他的用心,轻蔑地回答:“谢谢。”“那你准备卖些什么货?几时开张?”邱新民又问。“货物吗,多半是俄国的产品,现在国共合作,该不会卖俄国货,也犯赤化罪吧?开张的日期,我还没想好,但早点也好,以便满足市场的需要。”向热生说。此后,邱新民天天打听向热生开
简介: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之际,不能不令我联想起一些中国近代名人与澳门的历史情结。如民族英雄林则徐,他曾于1838—1839年,两次为禁烟大事巡察澳门的历史盛况和文化遗迹;又如伟大革命家孙中山,他曾于辛亥革命前的1893年在澳门与土生葡人费尔南德斯一起创办《镜海丛报》,并以“编辑”、“主笔”、“孙逸仙医生”等匿名,发表时论、抨击时局、答问读者,直至成立同盟会澳门支部、酝酿组织反清讨袁、发起辛亥革命的历史情景;当然,更不能不令我联想起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他的童年曾与澳门和母亲与他共编词曲的澳门民谣《顶硬上》等历史细节。下面,即以此为重点简录六段文字:〔一〕据澳门文化司署出版的1996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