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2 个结果
  • 简介:东平的《短稿二集》终于在逆境中诞生了。我有机会拜读了这部来之不易的文集,甚觉荣幸!掩卷静思,最使我感动的,是东平那股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在那禁绝华文已达27年之久的地域,他能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隔,坚持华文创作已是不易;而他竟又敢于用生命作赌注,承冒无数风险,在该地秘密地自编、自校,并印刷、发行了这部长达600页的文集,这在东平的创作生涯中当属第一次尝试,甚至于在海外华文文学史上,至今也是唯一的。毋容置疑,在这厚实的集子里,倾注了作者多少汗水和心血呵!

  • 标签: 海外华文文学 艺术特色 短稿 黄东平 执着精神 静思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明显形成了一种多元融合姿态,新生代作家群即是在此景之下应运而生。作为一支长期以来不能得到足够重视的海外华文文学,马华文学开始在文学史上做起了时代的“弄潮儿”。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作家、评论家就是以狂放不羁、怪异多端著称的锦树,在他尖锐的笔锋下,不仅以咄咄逼人、狂放不羁的创作姿态严格地审视了马华文学的发履隋况,并且亲身参与创作的实践。本文从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出发,着重研讨其小说叙事的“真与幻”的艺术策略与风格特征。

  • 标签: 黄锦树 梦境 历史叙事 政治性 寻根书写
  • 简介:遵宪抒写时事的诗歌,有"诗史"之称,显示出诗人极强的叙事意识。无论是以诗题、片段呈现、"联章组诗"来强化感事诗的叙事性,还是以典型事件的选择、细节描写、聚焦与非聚焦的合理运用来进行人物特写式叙事,抑或是在始末清晰的完整叙事中运用场面叠加、操作叙事时间以及插入议论的叙事策略,都可见出遵宪对诗歌叙事的驾驭能力。

  • 标签: “诗史”视阈 黄遵宪 诗歌 叙事艺术
  • 简介:角抵戏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戏剧样式,是古典戏剧的雏形,《东海公》是汉代角抵戏的代表性剧目。该文考察了期抵戏《东海公》的故事原型,指出东海公即黄帝、白虎即蚩尤的变相。《东海公》戏是对黄帝蚩尤神话的改造和颠倒化呈示,是古时旱巫与雨师的争胜斗法,是上古巫术祈雨仪式的后世再现。

  • 标签: 角抵戏 《东海黄公》 故事原型
  • 简介:《文心雕龙》研究作为一门显学是当代学界的热点领域,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维棵以其跨文化视野,在方法上和具体论见上都给该领域带来了新的气象,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文章分析了氏如何以《文心雕龙》中的“六观”为衡尺评析古今中外作品。

  • 标签: 黄维樑 文心雕龙 六观
  • 简介:美国华裔跨文化剧作者用英文创作的戏剧,对中国京剧在美国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国京剧元素在这些剧中的运用,不但给这些剧增加了多元文化戏剧的色彩,而且也使中国京剧元素产生了新的含义。本文通过研究哲伦的两个剧作对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探讨中国京剧在海外的接受与传播,以及京剧在成为国际戏剧资源时的演变和发展。

  • 标签: 中国京剧 美国华裔戏剧 黄哲伦 《新移民》 《蝴蝶君》
  • 简介:最近,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著出版的《世界华人金融家》一书中,这样形容鸿年:“他是中国资本运作的第一导师,开创了外商大规模收购改造中国国企的先河,也是带领中国企业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先驱。他是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具示范效应的民间人物之一,鸿年对中国企业家的启迪作用,超过了一百本教科书。”

  • 标签: 中国企业家 资本运作 导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际资本市场 中国经济改革
  • 简介:<正>在世界华文文学领域,东南亚的微型小说发展十分迅速。不但涌现了像孟文(另有泰国司马攻)这样的微型小说大家,而且还召开过微型小说国际研讨会,另出版有《微型小说季刊》(新加坡作家协会主办,周粲主编)。这一点已为许多学者所道及。本文拟就孟文微型小说文体的自觉进行探讨和总结。近年来,各种媒体用不同的称谓称比短篇

  • 标签: 微型小说 黄孟文 文体的自觉 新加坡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 简介:  5月23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发表65周年之际,湖南常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联合举办士元戏剧、曲艺作品研讨会.特殊的日子给了这个研讨会不同寻常的意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负责人及应邀来常德的北京、省里的文艺专家,同我市宣传文化界人士共聚一堂,对士元这个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著名农民剧作家、曲艺家五十年的从艺道路及其创作经验,进行了认真的研讨.……

  • 标签: 举办黄士 作品研讨会 常德举办
  • 简介:一七月的草原,夜空星光闪烁,杨洪凯靠着背囊躺在地上,仰望着星空,享受着片刻间难得的凉爽和轻松。“砺刃——二0一三”特种部队比武是全军特种部队组建以来一次综合性的比武竞赛,来自各大军区的特种精英将于七月下旬在草原展开激烈的角逐,曾获委内瑞拉特战学院“勇士”勋章的杨洪凯被挑选为伞降渗透课目队员。

  • 标签: 连长 女子 女兵 特种部队 委内瑞拉 草原
  • 简介:  很长时间以来,提及报人邵飘萍的介绍性文章,很少有出自第一手资料的,这种稗贩式的文字,虽然也有扩大宣传英烈的意义,但在文字发挥的同时也会产生错讹.……

  • 标签: 夫人汤修慧 汤修慧事 邵飘萍
  • 简介:又是一年五一节,花儿争着赶着绽放笑脸,人们也争着赶着来赏花。近些年,农民也兴起了进城旅游,逛公园游栈桥的人中夹杂着不少农民兄弟的身影。刘大顺是老知青,回城就工后又遇到下岗,幸亏二哥帮忙,包了一家食堂,他把食堂开成了饭店,饭店虽然面积小,但由于靠近栈桥,借助地缘优势,生意红红火火。

  • 标签: 小小说 米饭 地缘优势 五一节 农民 食堂
  • 简介:吉夫兄:将如此豪华本的自选集送我,让我这个“外地”批评者十分感动。但这里产生了一个误会,我原以为是一部家族长篇,及至打开来看,才发现《遥远的祖父》只是其中一个中篇。尽管如此,我仍然从挑挑捡捡的阅读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太兴奋了,想不到你这家伙的小说写得这么精到!不只是近作的《宝贝儿》、《漩涡》,九十年代的《遥远的祖父》,还有八十年代的《今夜,他是个普通人》,都出乎意外的精彩。

  • 标签: 《遥远的祖父》 汤吉夫 中国 当代文学 中篇小说 教授形象
  • 简介:《道·葛雷的画像》是一部典型的与作者王尔德共命运的作品。它曾因内容邪恶、不道德、形式沉闷无聊,是对前人理论的图解和同性恋的潜台词等因素而备受诟病;但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当人们能更客观地对待唯美主义和王尔德时,对该小说的美学、心理学、文化批评解读就有了可能,小说也由此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 标签: 王尔德 《道连·葛雷的画像》 道德 文化批评 现代解读
  • 简介:<正>一一只大手突然在拥挤的人流中抓住了我的行李。老乡,快,随我来!这一声热乎乎的招呼,让我愣了一下。熟悉的乡音,陌生的面孔。我有些张皇失措地看着他,老乡?!在这远离故乡的城市,一个混乱车站的出口,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条件反射,一把将自己的行李从他手里重新抢了回来。我紧紧地拽着属于我自己的东西,然后从背着大包小包的、乱作一团的农民工中间拼命挤了出来。但还没让我来得及喘一口气,我就发现,他依然紧挨在我身边,而我已经鬼使神差地站在了一辆颜色的士边上。我明白了,这是一位拉客的的哥。

  • 标签: 我自己 乱作一团 一只手 我不知道 生下来 一念之间
  • 简介:世仲是清末著名的报人与杰出的小说家,其报业活动与小说创作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种互动互补、“互为推广”的关系。其小说所写与新闻政论往往可以参照阅读,具有较强的新闻时效性、纪实性和一定的政论色彩,因而在开启民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面收效显著。

  • 标签: 黄世仲 报业活动 小说创作 互动互补
  • 简介:《金童》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在跨文化语境下寻求自身美籍华人身份意义的一段个人经历。在该剧中作者一刀两刃地批判了西方文化的殖民扩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并超然地站在世界一体文化的立场,揭示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必然性;理性思辨之余,作者又不自觉地流露出寻根母体文化的内心渴求。

  • 标签: 《金童》 批判精神 文化家园 基督教 祖先崇拜 黄哲伦
  • 简介:蓓佳的新作《所有的》(《钟山》2007年5、6期)延续了她一贯的风格——在隽永清丽的文字下执著于对人、对生命的关注以及揭示。没有复杂的叙事圈套,整个作品犹如一张不施脂粉的脸,干净素雅,却扣人心弦。

  • 标签: 黄蓓佳 生命 《钟山》
  • 简介:与八十年代的美学热和“回到文学”的诉求不同,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出现了回返思想文化论述的倾向:从“人文精神”的讨论到“现代性”的反思和“新左翼”与“自由主义”的论争,相当多的批评家在调整自己的意识形态角色,扩大谈论文本的范畴或主要关注文学文本的社会、政治、历史内涵,思考社会权力运作的压抑性。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当历史强行进入我的视野”,诗人都感到八十年代后期的形式主义试验和“幻美”的追求有某种“不道德”的成分1;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当形式主义在理论上体制化而显出种种弊端,人们发现“批评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脉络中,是可以读为“批判理论”的,文学文本也并不神圣,享有特权,它也像一切社会文本一样,是历史语境制约下的语言运作,因此,一切文本都是意识形态性的,文学批评也都是政治批评——詹明信和伊格尔顿的观点,得到当今许多批评家的认同。本文无意就中国文学批评在现实与理论的双重压力下的这种转变发表看法,而只想把它当作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经由子平近二十年文学批评的观察,讨论文学讲述与讲述文学的意义,探寻文学批评承担社会使命的可能和方式,从而发现文学中文化讲述难...

  • 标签: 内部能量 子平文学批评 文学内部
  • 简介:“解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以至与“革命”和“历史”有关的“小说”或“大众文艺”,可以说是一批海内外中国文学研究者近年的“冲动”。就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而言,继收集了多位中国中青年学者精辟的“解读”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1993)的出版,已从北京、纽约、芝加哥、伊州香槟辗转到香港“落户”的子平的个人专著《革命·历史·小说》(1996)最近又问世。子平说,过去七年他“身心二境”而“无法沉潜”,是这书“粗糙不成体系/系统/体统”的原因之一。对于我这个在过去七年也曾经就一些当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和子平的批评意识进行“解读”的读者来说,从书中却能读出一点包括批评对象和批评主体的“体”、“系”和“统”来。从内容编排来看,十章的《革命·历史·小说》可以分作两部分。占前五章的第一部分集中讨论“革命历史小说”,即批评者界定为中国大陆五十至七十年代生产的一大批“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2页)的作品;第二部分则由没有明显的连贯性的后五章所组成,涉及的批评对象从鲁迅的《故事新编》到西西的《肥土镇灰阑...

  • 标签: 中的解读 历史小说 子平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