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对比胸椎旁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非劣效应。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身麻醉下因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 = 32):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组(联合组)。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以及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的静息疼痛评分(NRS),术后24 、48 h舒芬太尼用量,患者PCIA首次按压时间及按压次数,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用量,术中血压、心率、阻滞操作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若联合组与TPVB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量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高于非劣效应界值负值(-3.8)时,即认为联合组非劣效于TPVB组。结果两组患者在PACU以及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NRS评分,PCIA首次按压时间及按压次数,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及术后24、48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与TPVB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量分别为(15.8±4.7)、(15.2±3.2) μg,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1.478~2.694,其下限高于非劣效性界值负值;TPVB患者诱导后及手术开始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为(63±7)、(70±7)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低于联合组的(77±5)、(79±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VB组和联合组使用血管活性药比率分别为56.3%和18.8%,TPVB使用血管活性药更频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VB组神经阻滞时间为10(9,11) min,联合组为8(6,10) min,联合组操作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锯肌阻滞联合胸肌Ⅰ型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具有相对于胸椎旁阻滞的镇痛非劣效应,且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操作时间更短。
简介:摘要2021年5月美国胸外科协会发布了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该共识建议术前多学科参与,积极对缺血性心肌病进行评估,包括心肌活力、瓣膜功能等;术中采用多支动脉桥、含血心肌保护液行心脏停跳的CABG,同期积极处理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重视心律失常处理,积极使用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内的心脏机械辅助装置;术后采用多学科团队规范化重症监护病房的各项治疗,继续合理使用心脏辅助装置,重视心脏起搏治疗并在出院后90 d内密切随访等措施降低缺血性心肌病CABG 的手术死亡率,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CAS)和个性化截骨导板(PSI)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力线对准和手术时间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拟行单侧初次TKA的80例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并随机数字法分为CAS组和PSI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参数等。结果共纳入患者80例,其中CAS组40例(男/女为6/34例),年龄(68±6)岁;PSI组40例(男/女为5/35例),年龄(69±6)岁;两组均未发生病例退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手术侧别、术前髋膝踝(HKA)角及术前HKA角差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准确度方面,CAS组矢状面股骨组件角(sFCA)(1.7°±1.2°比2.5°±1.4°,P<0.05)和矢状面胫骨组件角(sTCA)(1.2°±0.9°比2.3°±1.8°,P<0.01)偏差值均小于PSI组,CAS组术后HKA角、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mLDFA)和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mMPTA)偏差值的平均值与PS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精确度方面,CAS组术后HKA角和sTCA偏差值均小于PSI组(2.0°±1.0°比2.6°±1.7°、1.2°±0.9°比2.3°±1.8°,均P<0.01),CAS组mLDFA、mMPTA和sFCA偏差值的标准差与PSI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力线偏移率上,CAS组术后HKA角(10.0%比27.5%,P<0.05)、sFCA(5.0%比20.0%,P<0.05)和sTCA(2.5%比22.5%,P<0.01)的偏移率小于PSI组,mLDFA和mMPTA的偏移率与PSI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AS组的手术时间长于PSI组[(81±12)min比(52±8)min,P<0.01]。结论在TKA术后下肢冠状面整体力线和矢状面假体位置方面,CAS优于PSI,但CAS手术时间也长于PSI。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10年以上随访资料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前患者适应证选择相关因素及参考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由同一组医生采用单节段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44例患者的资料。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具备10年以上随访。影像学采用McAfee分级对术后异位骨化(HO)形成进行评估;采用“9分法”颈椎退变评分系统,在颈椎X线片上对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程度进行评估。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量化参考值。结果患者术后HO的总体发生率为61.4%(27/44)。单因素分析显示HO发病组与HO未发病组之间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前缘骨赘形成和终板硬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终板硬化是术后HO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95%CI)为10.801(1.202~97.064)、37.870(1.581~907.237),均P<0.05],ROC曲线分析中,二者的AUC分别为0.822与0.792,基于“9分法”,二者边界值均为1.5。结论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HO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程度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
简介:摘要:希沃白板具有强大、丰富的功能,将希沃白板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更好的构建互动课堂,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膜外无专用通道装置与经专用通道装置单切口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接受RARP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无专用通道装置改良技术(A组)29例,经专用通道装置(B组)41例。所有手术均为同一术者采用机器人辅助经腹膜外途径单切口顺向剥离膀胱颈入路术式完成。术后随访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切缘阳性率、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勃起功能保留率、术后即刻尿控满意率、术后淋巴结病理阳性率、切口长度、治疗费用和术后6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结果70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的年龄[(68.9±3.9)比(69.4±5.4)岁]、术前PSA水平[14.1(6.3,19.8)比13.7(5.8,18.1)μg/L]和前列腺体积[44.8(30.7,172.6)比 56.3(40.9,163.4)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59.1±18.5)比(59.6±18)min]、术中出血量[93(66,198)比95(68,203)ml]、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12.6±1.3)比(13.7±2.8)min]、术后住院时间[(8.1±2.3)比(9.1±1.3)d]、术后排气时间[(1.4±0.6)比(1.3±0.6)d]、切缘阳性率(20.7%比19.5%)、术后尿管留置时间[(6.8±1.5)比(7.1±2)d]、术后勃起功能保留率(31.0%比27.0%)、术后即刻尿控满意率(79.3%比75.6%)、术后淋巴结病理阳性率(17.2%比14.6%)、切口长度[(5.1±0.5)比(6.1±0.4)cm]、术后6周PSA≤0.2 μg/L者占比(86.2%比83.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手术费用[(6.2±0.4)万元]低于B组[(6.8±0.4)万元](P<0.05)。结论腹膜外无专用通道装置改良技术单切口RARP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热成形术(BT)治疗重症哮喘、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重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行BT治疗的49例哮喘慢阻肺重叠患者(重叠组)与同期行BT治疗的50例重症哮喘患者(哮喘组)的临床资料,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激素用量、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评分、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以及重叠组治疗前后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及术后3周内呼吸不良事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与哮喘组患者相比,重叠组患者年龄更大[(64±11)岁比(48±11)岁],病程及吸烟史时间更长[10.00(10.00,25.00)年比9.00(1.75,20.00)年;20.00(2.00,40.00)年比0(0,10.00)年],吸入糖皮质激素用量较少[320(320,640) μg/d 比960(320,960) μg/d] (均P<0.05)。重叠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预计值均低于哮喘组[1.98(1.43,2.43) L比2.54(2.02,3.15) L;0.92(0.61,1.26) L比1.69(1.17,2.16) L;(50±16) L比(65±14) L] (均P<0.05),治疗前两组ACT、ACQ、AQL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内除重叠组FEV1%预计值、吸入糖皮质激素用量无明显改善外(均P>0.05),余两组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均P<0.05);治疗后1年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哮喘组各项指标均优于重叠组(均P<0.05)。术后3周内呼吸不良事件,重叠组咳嗽、血丝痰的发生几率高于哮喘组,而痰多、短暂喘息发作低于哮喘组(均P<0.05);两组胸闷痛、节段性肺不张、肺炎的发生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术后不良反应均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BT治疗不仅能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同时对哮喘合并慢阻肺患者同样有效,但BT治疗对于哮喘患者的效益更佳,且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新型W-H胃底折叠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于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腹腔镜W-H胃底折叠术的PPI依赖性GERD患者临床资料。问卷随访治疗前后的GERD症状评分、症状主观缓解程度、PPI停药情况、疗效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GERD患者80例,其中男49例、女31例,中位年龄58岁;其中85%(68例)合并食管炎,77.5%(62例)合并裂孔疝。手术时间为67(52,73)min,无术中并发症和中转开腹。术后随访时间为16(14,18)个月,术后各GERD相关症状评分较术前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化道和呼吸道总体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分别为100(90,100)%和100(80,100)%。随访期间PPI停药率为83%(69/80),疗效满意率为93%(75/80)。术后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腹胀、排气增多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61%(49/80)、8%(6/80)、5%(4/80)和4%(3/80),有16%(13/80)的患者遗留长期偶尔吞咽不畅。无死亡、症状学复发和再手术病例。结论新型W-H胃底折叠术的中期疗效良好,有显著的GERD症状控制率和PPI停药率。术后吞咽困难较常见,但多为自限性,且不影响手术疗效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前列腺总体积(TPV)及不同前列腺移行带体积(TZV)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根据TPV分成3组:A组TPV<40 ml者70例,B组40 ml≤TPV<80 ml者98例,C组TPV≥80 ml者42例;同时据TZV分组:a组88例:TZV<20 ml,b组67例:20 ml≤TZV<40 ml, c组55例:TZV≥40 ml。所有患者均行TURP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IPSS(IPSS-V)、储尿期IPSS(IPSS-S)、生活质量评分(QoL)以及最大尿流率(Qmax),使用方差分析分别分析TPV及TZV对TURP疗效的影响。结果A、B、C 3组患者术前IPSS、IPSS-V、IPSS-S、QOL、Q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C组患者年龄(73.5±6.5)岁明显大于A组的(69.3±7.6)岁及B组的(70.9±7.3)岁(P=0.015)。A、B、C 3组患者术后IPSS、IPSS-V、IPSS-S、QoL及Q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 3组患者术前IPSS、IPSS-V、IPSS-S 、QoL、Q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年龄(69.2±7.6)岁明显小于b组的(72.1±7.2)岁及c组的(72.5±6.7)岁(P=0.017)。a、b、c 3组患者术后IPSS、IPSS-V、IPSS-S、QoL及Q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IPSS、IPSS-V、IPSS-S、QoL与TZV呈负相关,而Qmax与TZV呈正向相关。A、B、C及a、b、c各组患者术后IPSS、IPSS-V、IPSS-S、QoL及Qmax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TPV、TZV与BPH症状可能无明显相关性,但与年龄可能存在相关。TURP是不同TPV、不同TZV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不同TPV患者手术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 TZV越大者越趋向于更好的疗效,TZV对术后疗效预测较TPV可能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DiscoveryTM IGS 7复合手术室与传统CT术前定位肺结节在胸腔镜肺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经皮穿刺定位后行胸腔镜肺切除术的92例肺结节患者资料,男38例,女54例,年龄26~72(47±12)岁,其中47例患者接受了DiscoveryTM复合手术室定位(复合手术室组),45例患者接受了CT室定位(CT室组)。比较两组从定位开始到手术开始的时间、脱钩率、疼痛评分等指标,判定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结节特征和质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较CT室组,复合手术室组从定位到手术开始的时间短[(34.8±18.2)min比(250.7±141.2)min],脱钩发生例数少(0例比5例),患者疼痛评分小[0分比(4.00±1.31)分](均P<0.05)。结论在DiscoveryTM IGS 7复合手术室中行经皮穿刺肺结节定位安全有效,从定位到手术开始的时间更短,脱钩发生少,无疼痛感。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盆底肌表面肌电位(sEMG)和生活质量影响量表评价选择性会阴侧切术对初产妇产后半年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并比较sEMG与尿失禁影响量表(IIQ-7) 、盆底疾病影响量表(PFIQ-7)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医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盆底功能筛查、并经阴道分娩的1 25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时是否接受会阴侧切术分为会阴侧切组(n=676)和非会阴侧切组(n=574)。产后随访6个月,分别测量两组产妇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时盆底肌sEMG值和盆底疾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并且比较这两种盆底肌功能评价方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会阴侧切组产后6~8周、6个月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分别为(17.7±5.3)、(29.6±8.7)μV,强直收缩肌电位分别为(14.8±7.4)、(22.2±8.9)μV。非会阴侧切组产后6~8周、6个月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分别为(20.0±7.9)、(35.4±10.7)μV,强直收缩肌电位分别为(17.8±9.0)、(27.5±8.9)μV。同产后6~8周相比,两组产妇在产后6个月时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和强直收缩肌电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会阴侧切组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时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和强直收缩肌电位均显著低于非会阴侧切组(均P<0.01)。与产后6~8周相比,两组产妇产后6个月时的IIQ-7评分和PFIQ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在产后6~8周及产后6个月时,两组产妇之间的IIQ-7评分和PFIQ-7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的盆底肌收缩肌电位与IIQ-7和PFIQ-7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相关性随产后时间延长而减弱。结论选择性会阴侧切术在产后半年内对初产妇盆底肌收缩电生理功能有持续的不良影响。盆底肌sEMG值与盆底疾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存在负相关。盆底肌sEMG可以作为产后盆底功能随访的候选评估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减少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 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拟行手术的临床评估淋巴结阳性或前哨淋巴结阳性的女性乳腺癌患者 168 例。利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表分为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组(试验组)和标准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对照组)。所有试验组患者均用亚甲蓝示踪前哨淋巴结,随后0.1 ml亚甲蓝缓慢注于蓝染的前哨淋巴结进行分级显影以显影输出淋巴管及下一站淋巴结,钝性分离输出淋巴管,完整显露蓝染的乳腺淋巴引流。移除前哨淋巴结,送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若前哨淋巴结为阳性,移除下一站蓝染乳腺淋巴结,同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若第二站蓝染乳腺淋巴结为阴性,腋窝淋巴结清扫至第二站淋巴结范围。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上臂固定点周径体积测量法、诺曼问卷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水肿率、局部区域转移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年龄为(50.3±8.0)岁,对照组年龄为(51.1±9.0)岁。试验组患者中,88.1% (74/84)成功施行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分级显影失败患者行标准腋窝淋巴结清扫并移除试验。比较试验组(n=74)与对照组(n=84)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组织学类型、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69±15)、(123±12) min (范围:145~198、103~146 min) (P<0.001);移除淋巴结数量[M (Q1,Q3) ]分别为 8.3 (6,15)、12.9 (7,18)枚(P=0.019)。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4和 23个月)内,周径测量法发现的累积水肿率分别为 10.8% (8/74)、23.8% (20/84) (P=0.033),诺曼问卷调查发现的累积水肿率分别为 12.2% (9/74)、27.4% (23/84) (P=0.018)。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内均未出现局部区域复发事件。结论对临床淋巴结阳性或前哨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可能是减少腋窝清扫范围、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风险的有效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潮气量双肺通气辅以二氧化碳气胸在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2至9月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不同潮气量组(V1~V3组,n=60)。胸腔镜操作期间,V1~V3组潮气量分别为4、5、7 ml/kg。3组患者均经口插入单腔气管导管,持续人工CO2正压气胸,CO2压力为10 mmHg(1 mmHg=0.133 kPa),采用双肺通气,频率均为20 次/min。记录胸腔镜操作前(T1)、胸腔镜操作开始后30 min(T2)、胸腔镜操作结束即刻(T3)、胸腔镜操作结束后常规双肺间歇正压通气后3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在T1、T2、T3、T4监测动脉血气;记录患者苏醒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记录患者术中肺萎陷情况。结果T2时V1组患者MAP值为(81±10)mmHg,高于V2组、V3组的(69±7)和(71±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0,P<0.05);T2时V1组患者HR值为(83±7)次/min,高于V2组、V3组的(68±6)和(71±7)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60,P<0.05);T2时3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别为(262±16)、(249±16)和(241±2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29,P>0.05);T3时V3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6±5)mmHg,低于V1组、V2组的(63±9)和(62±1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90,P<0.05);T3时V3组患者pH值为(7.35±0.04),高于V1组、V2组的(7.28±0.04)和(7.32±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09,P<0.05);V3组患者肺萎陷满意率为57.1%,低于V1组、V2组的94.7%和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601,P<0.05);3组患者苏醒及意识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1.020、1.110,均P>0.05)。结论5 ml/kg潮气量双肺通气辅以二氧化碳气胸在血流动力学、手术野暴露方面具有优势,更适合作为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呼吸管理的适宜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腹腔肠系膜间隙入路与结肠旁沟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左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甘肃省其他5家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70例手术治疗左侧PH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包括男43例、女27例;28例行经腹腔肠系膜间隙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42例行经腹腔结肠旁沟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结果。结果7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完成,肠系膜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结肠旁沟入路组[(26.7±8.8)比 (38.9±7.1)min,P<0.001)],失血量少于结肠旁沟入路组[45(30,50)比 50(40,60)ml,P=0.042],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0)比 (4.5±1.0)d,P=0.669)]。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电解质及醛固酮肾素比值均正常,53例(75.7%)患者血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经腹腔肠系膜间隙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球囊压力与卵圆孔解剖参数的关系,探讨术前卵圆孔CT重建参数对PBC术中球囊压力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疼痛科接受全身麻醉下行PBC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术前行颅底高分辨三维CT重建,并于轴位图像上测量卵圆孔最大横截面的长径、短径及卵圆孔面积。术中运用便携式电子测压计持续监测记录PBC术中球囊充盈过程中的压力变化。相关性分析检验PBC术中球囊压力与卵圆孔解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例患者PBC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例明显缓解,1例部分缓解。卵圆孔最大横截面长径为(7.8±1.7)mm。PBC术中微球囊充盈时压力峰值(PM)为(194±27)kPa,开始压迫时微球囊压力值(P0)为(164±28)kPa,压迫120 s后微球囊压力(P120)为(135±20)kPa。相关性分析显示:P0与卵圆孔长径呈正相关(r=0.56,P<0.05),与卵圆孔短径(r=0.24,P>0.05)、卵圆孔面积(r=0.36,P>0.05)以及球囊充盈程度(r=-0.09,P>0.05)均无相关性;P120与卵圆孔长径呈正相关(r=0.54,P<0.05),与卵圆孔短径(r=0.18,P>0.05)、卵圆孔面积(r=0.28,P>0.05)以及球囊充盈程度(r=-0.13,P>0.05)均无相关性。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PBC术中球囊压力与卵圆孔长径存在相关性,通过术前颅底高分辨CT对卵圆孔进行重建,可以为预测PBC术中球囊压力目标值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