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病例:患者,男,21岁,汉族,体重56公斤。因口腔炎就诊。查体: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口腔炎症,无其他异常症状。无家族过敏史。2006年5月20日,患者因口腔炎就诊,静脉滴注氧氟沙星后,出现皮疹,停药后症状消失。5月21日9时,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0.5g+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30分钟后,患者出现烦躁、出汗、喉中痰鸣、面色苍白、脉速而弱、躁动症状。立即停止此组输液,改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上述症状仍未缓解,患者继之出现紫绀、大小便失禁,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到,迅速给予盐酸肾上腺素1mg肌内注射,10时10分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过敏性休克。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致急性肾损伤的处置措施,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1例泮托拉唑致急性肾损伤患者诊疗经过,探索泮托拉唑诱发急性肾损伤的机制及处理措施。结果 患者口服泮托拉唑第7天后出现急性肾损伤,先后行3次血液透析治疗,血肌酐值由925μmol·L-1降至134μmol·L-1。结论 泮托拉唑引起的急性肾损伤通常被误诊,误诊导致给予可能加重病情的治疗,因此对泮托拉唑引起的急性肾损伤进行适当的诊断和治疗是必要的。
简介: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尤其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伊立替康联合5-氟尿嘧啶与亚叶酸钙方案(FOLFIRI)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显著。但由于伊立替康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明显的个体差异,该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伊立替康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受多种酶的影响,其中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l(UGT1A1)在伊立替康体内代谢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但随着深入研究,伊立替康及其代谢物的血药浓度在预测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甚至个体化给药方面与基因多态性检测同样重要。因此,本文就影响伊立替康个体化治疗的因素作一综述。
简介:1例55岁女性患者因高脂血症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次/d。2年后双小腿出现瘀斑伴胀痛、麻木,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红蛋白682μg/L、肌酸激酶1007U/L。同期患者未服用其他药物。考虑为阿托伐他汀钙片相关横纹肌溶解,停用该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20d后患者症状消失,血清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水平恢复正常。发生横纹肌溶解后行他汀类药物肌损伤相关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的编码基因SLCO1B1C521T检测,结果为TT型(非突变基因型),提示OATP-SLCO1B1C521T基因型不能完全预测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
简介:目的检测分析PC组织中PD-1和PD-L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1例原发性肺LELC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PD-1和PD-L1的蛋白表达情况,对肿瘤组织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中PD-L1和PD-1的表达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1例患者中,原发性肺LELC肿瘤细胞的PD-1、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3/21)和57%(12/21),原发性肺LELC的肿瘤细胞PD-L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D-1的阳性表达率(P<0.05)。原发性肺LELC肿瘤细胞周围免疫细胞的PD-1、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6%(10/21)和42.9%(9/21),免疫细胞的PD-1、PD-L1阳性表达率均较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肺LELC肿瘤组织及肿瘤细胞周围T细胞的PD-1、PD-L1的阳性表达在患者的不同性别、年龄、时期、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1在原发性肺LELC的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中有40%以上的阳性表达率,PD-1在原发性肺LELC肿瘤细胞阳性表达率较低,但在免疫细胞的阳性表达率>40%。表明PD-1和PD-L1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原发性肺LELC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