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采用近距离投照技术,探索在下颌骨体多部位的临床检查方法。方法:利用放大入射点空间,近光源物像模糊,近片物像清晰的原理。使用普通牙片x光机,60~70kv、6~7mA、5″×7″片盒。将被检部位体表置于x线片盒中心并贴紧,x线管遮线筒口贴紧入射点皮肤表面,(实际焦点距皮肤20cm),中心线对准片盒中心曝光。结果:新创建下颌8-4及4-8口外投照位、下颌骨体侧位、下颌骨升支侧位、下颌骨单尖牙位、下颌骨切牙区后前位、腮腺造影侧位,共6个投照位置。结论:使用近距离投照技术,新创建上述六个投照新位置,摆位方便,操作简单,入射准确,影像清晰,增加了对颌面部新的平片观察点。在放射诊断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简介:目的以高精度三维整合牙颌模型为基础设计与制作个体化微种植体手术导板,以期提高微种植体植入精度,避免牙根损伤,降低植入失败率。方法选择12例错患者,获得三维整合牙颌模型,设计并制作个体化手术导板。在患者的上颌后牙区分别使用手术导板引导(实验组,n=12)或者参照根尖X线片(对照组,n=12例)进行植入。评价虚拟植入和实际植入微种植体的位置偏差及植入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结果完成微种植体手术导板的设计与制作。实际植入与虚拟植入的角度偏差为(4.97±1.79)°,钉冠距离偏差为(0.98±0.30)mm,钉尖距离偏差为(1.03±0.22)mm。实验组,83.3%的微种植体位于两牙根中间,12颗微种植体均未出现脱落。对照组,只有33.3%的微种植体位于牙根中间,2颗微种植体脱落。结论手术导板辅助微种体植入比参照根尖X线片直接植入更精确,为提高植入后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成功率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简介:为加强全国口腔医院管理的学术交流,促进口腔医院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共同探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下的难点、热点问题.真正为各级口腔医院管理者提供经验交流、学习促进的平台,经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疗服务分会常委会议研究,并经中华口腔医学会批复(口医术字[2011]第19号),兹定于2012年10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待定)在上海召开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疗服务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承办的第十次全国口腔医院管理学术会议。大会按照本专委会6个专业学组围绕口腔医院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论文交流。并诚邀卫生部专家、两院院士和国内著名口腔医院管理专家作大会特邀报告.现将大会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简介: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前牙全瓷美学修复临床技术学习班”(项目编号:2013.08—04—028)将于2013年12月24—28日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举办,本学习班是在多次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瓷贴面修复临床技术》、《前牙美学修复技术》学习班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届时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及本院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授课.大量临床病例展示,并进行操作示范和技术培训,使学员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类全瓷修复技术。一、课程内容:1.理论课程:全瓷修复材料与工艺新进展;全瓷粘结技术的基础与临床新进展;全瓷修复中的美学诊断与修复前评估;全瓷修复体的选择与设计:全瓷修复体的牙体预备、印模与模型;全瓷修复中的颜色再现;美学区种植全瓷基台的应用;椅旁CAD/CAM全瓷修复体的设计与实施:全瓷修复中的护理配合;口腔摄影知识介绍。2.操作培训:全瓷冠及全瓷贴面的牙体预备及粘接(仿头模操作培训)。
简介:目的:评价并比较3shapeTrios口内印模技术与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在全瓷高嵌体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需行全瓷高嵌体修复的80颗患牙随机分为直接组和间接组(40颗/组)。直接组采用3shapeTrios口内扫描仪采集数字化模型,间接组采用硅橡胶印模翻制石膏模型后,再从石膏模型上制取光学模型,分别记录取模时间、患者舒适度。修复体试戴时记录修复体调改时间,修复完成后2个月采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价。结果:直接组取模时间和修复体调改时间显著短于间接组(P〈0.05);取模时患者舒适度显著优于间接组(P〈0.05);制作的修复体边缘适合性及颜色显著优于间接组(P〈0.05);两组间修复体外形和质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硅橡胶印模相比较,3shapeTrios口内印模技术在全瓷高嵌体临床应用中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TipEdge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伴有重度深覆黯和深覆盖错骀畸形不同治疗阶段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样本包括恒牙初期伴有重度深覆黔和深覆盖的前突错殆畸形患者23例,平均年龄13.6±1.8岁。上颌均拔除第一双尖牙,下颌拔除第二双尖牙14例,拔除下颌第一双尖牙9例,并使用Tip—EdgePlus技术治疗,治疗前、第一期打开咬合后、第二期关闭拔牙间隙后和第三期正轴完成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结果治疗后患者覆黯、覆盖和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打开咬合发生在第一期,覆殆从5.35mm减小到0.52mm(P〈0.05)。上颌切牙的倾斜度U1/SN第一、二期分别减小20.21°和7.56°(P〈0.05),第三期增加10.16°(P〈0.05);上中切牙突度U1-AP第一、二期分别减小6.41mm和2.79mm(P〈0.05),第三期增加2.19mm(P〈0.05)。结论未使用额外支抗的Tip—EdgePlus技术能够成功矫正伴有重度深覆殆和深覆盖错骀畸形,打开咬合发生在治疗第一期,第三期能够控制上切牙的根舌向转矩移动。
简介:目的研究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行上牙槽前、中神经阻滞麻醉(AMSA)在上颌牙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5例因牙周炎需要进行牙周治疗的患者,随机将上颌牙列左右两侧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AMSA及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药物均为4%阿替卡因。注射后采用10点视觉模拟标尺表(VAS)比较注射疼痛,通过临床评估及问卷调查评估麻醉效果、并发症情况、麻醉后唇颊不适程度及麻醉时间,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VAS值为1.86±0.76,对照组为3.18±1.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9.487,P<0.001)。试验组成功率为82.2%,对照组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71,P=0.198)。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试验组患者均无唇颊麻木不适感,而对照组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麻木不适感,麻醉后舒适程度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Z=-8.857,P<0.001)。试验组麻醉时间均为30~90min,而对照组中83.3%为61~120min,试验组麻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Z=-5.748,P<0.001)。结论在上颌牙周治疗中,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进行AMSA具有一定优势,患者感觉舒适,更容易被接受。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像系统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偏移投照的最佳显示效果和拍摄方法.方法选取临床上需要进行上颌第一磨牙牙髓治疗并具有MB2根管特征的患者200例.在分角线投照法的基础上,以转动轴作标记记录水平角度,其中100例从远中至近中每偏移10°进行投照,50例使用不同的曝光时间,50例平移传感器位置进行投照.由两位医师独立阅片,判断牙根区分情况、清晰度及构图完整性.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配对计数资料的χ2检验.结果在MB与MB2区分率中,远中偏移30°组最高,区分率为94%,显著高于正位组的10%(χ2=84,P=0.000),相同偏移角度远中偏移比近中偏移区分率更高(30°:χ2=18.382,P=0.000;20°:χ2=16.282,P=0.000;10°:χ2=14.019,P=0.000).根尖清晰度方面近中偏移比远中偏移低(30°:χ2=7.848,P=0.005;20°:χ2=12.033,P=0.001;10°:χ2=14.700,P=0.000).当近中偏移超过20°、曝光时间增加1/4时清晰率可达78%,传感器的平移摆放使牙体及根尖区的完整显示率达94%.结论要获得良好的MB2显示效果,X线中心线向远中偏移为首选,若选择向近中偏移则需加大偏移角度和曝光时间,传感器的正确摆放也是直接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
简介:口腔种植治疗被认为是修复牙齿缺失的理想治疗手段,而骨质疏松患者的种植治疗常伴发并发症。针对这一问题,人们采用种植材料表面涂层方法以促进种植体周围骨再生。随着材料学以及包被技术的发展,种植体表面涂层材料由最初的羟基磷灰石和磷酸三钙等无机材料,发展为可包被有机生物分子或运载药物的功能性涂层,可于较长时间内在局部实现缓释控释,显著促进骨形成,增加骨质疏松骨密度,同时修复其受损的骨再生能力。各种表面涂层材料间各有优缺点,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本文在分析骨质疏松口腔种植体周围骨再生能力降低机制的基础上,对表面涂层处理在骨质疏松状况下种植应用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效果做一分析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