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对大叶性肺炎患者采取电子支气管镜下肺内注药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20年3月-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66例大叶性肺炎患者,作为此次探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3,电子支气管镜下肺内注药疗法)和对照组(n=33,常规药物疗法),比较分析两组不良指征消退时间及治疗成效。结果:实验组发热、肺部啰音、咳嗽、使用抗生素等各项不适症状消退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5d、7d、15d分别拍摄临床影像,实验组影像学所示出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大叶性肺炎的治疗,利用电子支气管镜进行肺内注药法较常规肺内注药法而言,成效更佳,可明显加快高热、恶寒、胸痛、咳痰等各项不适症状缓解,同时能缩减住院时间,强化预后生活质量,其临床意义较高。
简介:目的:讨论血清降钙素原联合痰培养检测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效果评价。方法:入选100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于2019年7月-2020年11月接受病情诊疗,均接受血清降钙素原联合痰培养检测,而后观察检测结果。结果:100例患者中痰培养检测中正常菌种、未见细菌生长及病原菌分别有28例、6例、66例。66例病原菌患者中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混合菌感染及真菌感染分别有18例、5例、15例、28例。不同病原菌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及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菌群以及未见细菌生长患者,P<0.05;不同类型病原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及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类型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白假丝酵母菌及烟曲霉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真菌类型,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联合痰培养检测可有效为临床诊疗此病提供科学依据,建议推广。
简介:目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采用阿奇霉素加金振口服液治疗,观察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到2021年4月我科的儿童MPP9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联合用药组与一般组,分别采用阿奇霉素加金振口服液治疗和单独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结果:(1)联合用药组和一般组总有效、副作用发生率对照,联合用药组是97.82%、4.34%,一般组是80.43%、15.21%,(2=12.905,p=0.000),结果有差异。(2)联合用药组和一般组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对照,联合用药组是4.28±0.53(d)、8.30±1.01(d),一般组是7.88±0.96(d)、12.58±2.07(d),(t=5.674,p=0.000),结果有差异。(3)联合用药组和一般组满意度评分对比,联合用药组是92.52±7.53(分)、一般组是80.34±7.25(分),(t=7.351,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儿童MPP采用阿奇霉素加金振口服液治疗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心肺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重症脓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给予常规集束化治疗)及乌司他丁组(30例,在常规集束化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30万U静脉滴注,每日3次).人组后持续监测心脏指数,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D-二聚体(D-dimer)和血氧等指标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表达情况,同时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乌司他丁组心脏指数和氧合指数明显升高,D-dimer和cTnI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组治疗后Treg和Th17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Treg/Th17比值降低趋于正常化(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提高脓毒血症患者心脏指数(+),减轻心肌损伤程度,升高患者氧合指数,改善心肺功能,抑制微血栓形成,阻止继发性损伤;可降低重症脓毒症患者Treg及TH17表达,逆转Treg/Th17失衡,改善细胞免疫,有益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置管注药并引流治疗干酪型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于酪型结核性腹膜炎病人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抗结核药物全身化疗;实验组应用腹腔置管注药并引流(异烟肼和利福平注射液)+全身化疗。观察两组病人发热、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症状缓解时间;腹腔分房及包裹性积液消退程度;腹部包块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消退程度。结果治疗4周时,病人症状缓解时间、腹腔分房及包裹性积液消退程度和腹部包块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消退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注射液腹腔置管注药并引流治疗技术可减轻腹腔粘连包裹,缓解患者症状,减少肠梗阻及结核性化脓性腹膜炎的发生机会,提高好转率及治愈率。
简介:目的探讨BNP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患者,其中肺心病代偿组、肺心病失代偿组(呼吸困难组、右心衰组和全心衰组),每组各50例。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彩色超声诊断仪监测肺动脉压(PASP)、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每搏量(RVSV)。BNP和三维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BNP为(143.50±22.51)ng/L,肺心病代偿组为(311.87±45.11)ng/L,呼吸困难组为(758.64±63.14)ng/L,右心衰组为(2134.25±214.01)ng/L,全心衰组为(6237.36±325.48)ng/L。随着病情进展,血清BNP水平组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5=121.425,P<0.001)。随着病情加重,PASP、RVEDV和RVESV逐渐升高(F1,245=15.121,P<0.001;F1,245=9.121,P<0.001;F1,245=9.121,P<0.001),RVSV和RVEF(F1,245=12.254,P<0.001;F1,245=10.201,P=0.003)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发现,BNP与PASP、RVEDV、RVESV、RVSV、RVEF均有明显的相关性(r=0.458、0.684、0.354、-0.715、-0.654,P<0.05)。结论血清BNP和三维超声心动图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有利于肺心病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评价,未来需要进一步的长期随访观察以明确其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acousticradiationforceimpulse,ARFI)用于评价周围型肺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使用ARFI技术,测量肺部肿块剪切波速度值(SWV),统计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肿瘤之间SWV的差异,同时采用roc曲线评价SWV对周围型肺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良恶性病灶SW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中肺腺癌和肺鳞癌SWV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SWV=1.2m/s作为鉴别良恶性病变截断点。结论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对于评估周围型肺部肿块的良恶性具有可行性,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治疗依从性,并分析与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160例,应用哮喘用药依从性量表对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依从性进行测评,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60例患者中,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有60例,依从率为37.5%,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有100例;经影响吸入皮质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吸入技术掌握程度及哮喘知识掌握程度与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依从性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哮喘知识的掌握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及吸入技术掌握程度是影响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依从性不高,应加强患者吸入技术及哮喘知识的宣教,以提高治疗依从性。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所收治的40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其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儿各2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普通的双鼻塞吸氧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则应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的患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是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患儿而言,观察组患儿的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水平比较是明显更好的,p<0.05;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都未出现较多或较为明显的并发症情况,组间对比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治疗有效率更高,患儿的血气指标更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且无明显的并发症情况,安全性较高,具有优秀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常规呼吸训练增加麻醉科的可视化血氧饱和度(SpO2)指导肺切除术患者呼吸锻炼的效果及依从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126例肺叶切除术患者,分成传统常规锻炼(N)组、可视化锻炼(V)组,各63例进行呼吸锻炼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其中V组按SpO2按标准指导。记录2组掌握深呼吸程度、入室时深呼吸锻炼达标率、术后7天深呼吸锻炼达标率、主动订立运动计划率。结果2组比较宣教知情评分、入室时自学深呼吸达标率无差异(P〉0.05)。术后7天深呼吸达标率V组高于N组(P〈0.05)。全组术后总感染率5.3%,组间无差异。结论麻醉医生利用时间和技术的优势,延续外科术前呼吸训练,首次锻炼时以可视SpO2即时新锻炼指标,能提高锻炼效果,且能提高患者锻炼信心,对提高患者呼吸锻炼依从性,参与长期运动锻炼计划,有积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肺气肿和肺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肺炎病情发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140例。根据随访结果有无肺炎发生分为慢阻肺发生肺炎组(n=60)和慢阻肺未发生肺炎组(n=80)。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肺气肿及肺功能指标上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慢阻肺患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慢阻肺阻塞程度对肺炎病情发展的影响。结果140例慢阻肺患者经随访,60例发生肺炎,80例未发生肺炎。两组患者在年龄、BMI、SGRQ评分、6min步行试验、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LAA-950、平均肺密度比方面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LAA-950、6min步行试验是影响慢阻肺患者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因素(P〈0.05)。其中,以LAA-950指标为主的肺气肿出现异常、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和6min步行试验指标为主的肺功能出现异常的慢阻肺患者易发生肺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重度阻塞患者发生肺炎可能性更大(P〈0.05)。结论LAA-950、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6min步行试验结果是影响慢阻肺患者肺炎病情发展的重要危险性因素。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置管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胸腔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将62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全身抗结核和泼尼松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胸膜腔微创置管引流,间断注入尿激酶10万IU,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间断胸腔穿刺抽液。分别观察胸水总量,胸水吸收时间,胸膜肥厚、气胸、胸膜反应、血性胸水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胸水总量、胸水吸收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胸膜厚度、气胸、胸膜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性胸水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胸腔置管持续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好,能有效增加胸水排出量、缩短胸水吸收时间、减少胸膜肥厚、减少穿刺并发症,血性胸水未见增加。
简介:目的:探讨非侵入式通气装置在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法:选择2022年5月-12月份住院的COPD合并II型呼吸功能不全55例,按治疗方式分成A.B两组,A组采用非侵入式呼吸机辅助呼吸,B组采用传统方式辅助呼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氧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的呼吸阻力和响应频率均低于治疗组,治疗组的最大通气量、肺活量和1秒用力呼气量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A组的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含量,氧运送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明显提高,而A组的血乳酸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治疗效果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6.77%),有意义意义(P<0.05);结论:非侵入式呼吸机用于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病人,可以使病人的肺功能得到改善,同时也可以使病人的体内血氧指数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而使病人的病情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严重程度评估和结果预测。方法对200名CAP患者评估临床变量和肺炎严重指数(PSI),同时检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和NT-proBNP,按照PSI评分分组,比较各组NT-proBNP浓度和CRP、血沉、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评价这些指标与CAP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结果各组NT-proBNP浓度和CRP、血沉、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随着CAP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P〈0.01)。死亡患者中NT-proBNP浓度与存活者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SI评分组合,NT-proBNP浓度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CRP、血沉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结论NT-proBNP可作为CAP患者严重程度分层和预测结果有效的标志物。
简介:目的分析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与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相关性,探讨呼吸机管道更换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150例ICU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4组,A组(n=38例):每间隔2d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B组(n=37例):每间隔5d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C组(n=40例):每间隔7d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D组(n=35例):每间隔10d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比较各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及VAP发生率.结果各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C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每间隔7d更换呼吸机管道比每间隔2d、5d和10d更换更为合适,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究中药穴位贴敷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8名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肺功能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功能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明显改善肺功能状态,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