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居民死亡状况是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影响一二三团居民生命与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团疾控中心于2013年6月-8月,对全团辖区内居民病伤死因资料进行了回顾调查分析工作;以便更好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123团2012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从人口的数量、结构、各年龄段的主要死因特征等相关方面资料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了对居民寿命、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2012年123团居民前5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及内分泌营养等疾病。表明,循环系统、恶性肿瘤、损伤中毒等疾病是影响居民人群寿命上升的3大主要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损伤中毒已经成为严重影响123团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加强对这方面的预防控制,更应引起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标签: 死因 死亡率 死因构成 潜在寿命损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洪雅县2009-2011年土源性线虫监测结果分析。方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nto-Katz。结果钩虫的平均感染率17.40%,30岁以下的感染率为6.5%,30岁以上的感染率为93.5%,女性土源性线虫整体感染率为65.27%,男性整体感染率为34.73%。结论农村居民土源性线虫病感染仍然较重,以钩虫感染为主,以中老年人群为重点,特别是女性。

  • 标签: 土源性线虫 监测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切断骨科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源的传播途径,预防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对进入骨科ICU患者严格筛查多重耐药菌感染源,采用目标性监测及PDCA循环管理方法,用追踪方法学进行监测,预防交叉感染。结果2011年1月-2012年6月多重耐药菌监测表明,ICU内人员、环境、物品多重耐药菌污染情况有明显差异(P≤0.1),无交叉感染发生。结论调查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及手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源播散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ICU室内工作人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加强室内环境卫生及保洁人员和陪人探视的管理是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感染源 监测控制 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阳江市2004~201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结果,为阳江市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决策提供依据。得出结论阳江市2004~2010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今后要继续加强监测工作,以防脊灰野病毒的侵入。

  • 标签: 脊髓灰质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监测及护理的实际效果。方法将本院重症监护室于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方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28例患者。两组患者均实施肠内营养监测及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营养监测和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和重要的作用,值得不断推广和运用。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肠内营养监测 常规护理 护理干预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取我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82例为分析对象,并根据持续有创ICP监测的应用与否分为监测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方式,监测组根据ICP监测结果,予以相应的治疗方案;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探究有创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意义。结果监测组患者治疗综合有效率为78.0%,高于对照组的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监测可提高治疗的针对性,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的掌握病情变化,提升临床诊疗效果。

  • 标签: 有创ICP监测 重型颅脑创伤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在全身及四肢多发性骨折、复合伤的休克患者抢救中有创动脉压力监测的护理应用,得出结论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可提高临床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成功率。

  • 标签: 有创动脉压力监测 多发性复合伤休克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间72例通过左室造影确定给予堵闭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并在术前心电图检查显示为基本正常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患者堵闭手术中以及手术后3至5天实时进行心电监测,观察患者有没有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的心律失常,对此做出相应的治疗或者停止手术,并跟踪随访患者心电情况一年。结果所有患者在堵闭术中及术后共16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2.22%。其中8例出现在股动静脉轨道建立的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2例患者出现完全性的左束支阻滞、1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2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评估堵闭术后患者发生较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可能性后选择是否放弃堵闭手术。另外8例中,6例手术中发生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在释放堵闭器后均无处理自行恢复正常;2例手术后发生不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及时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后2至3天心律恢复正常。在随后的跟踪随访中未出现异常。结论堵闭术治疗室间隔缺损中,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利用实时心电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在术后或术中有无发生心律失常,引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堵闭术 实时心电监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创血压监测在危重新生儿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37例NICU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持续动脉血压监测并予以护理,观察其应用和护理效果。结果本组37例患儿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70%(1/37),处理后恢复正常;患儿病情动态变化均及时掌握,为救治赢得时间。结论在危重新生儿中应用IABP并做好护理措施,可为患儿的抢救提供重要保障。

  • 标签: 有创血压监测 新生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榆次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榆次区2009年-2013年连续5年城区、乡镇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2.2009年—2013年早期新生儿占新生儿死亡的86.15%,新生儿占婴儿死亡87.44%,婴儿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5.7%;3.主要死因顺位为先天异常、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为主。结论应加强孕期保健、孕期健康教育工作、积极预防早产和低体重儿发生。重视儿童安全监护工作,以防意外发生。

  • 标签: 5岁以下儿童 死亡率 死因顺位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输血过程中进行不良反应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首先通过医院的输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以及医生组成三个层次的监测系统,建立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医护人员对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登记,然后进行汇总分析,建立报告制度。结果在21048例输血登记显示有68例发生输血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2%。结论在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中,建立检测系统有助于医务人员进行诊断、治疗以及防控各种输血的不良反应,能够更进一步保障临床输血高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监测 临床意义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埇桥区2017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EVENTFOLLOWINGIMMUNIZATION,简称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埇桥区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区2017年上报的188例AEFI,采用描述性方法。结果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共上报188例个案。2017年全区报告发生率24.48/10万剂次,一般反应165例,占87.77%,异常反应22例,占11.70%,心因性反应1例,占0.53%;男女比例为1.191,以1岁以内发病率较高,6~7月份报告例数较多,反应多发生于预防接种后1天内。报告发生率居于前三位的分别为百白破疫苗(无细胞)66.55/10万,白破疫苗(儿童)60.41/10万,麻风疫苗57.01/10万,接种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第四剂次AEFI的发生率高于前三剂次。结论AEFI常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和接种后一天内,埇桥区预防接种安全性较好,但个别地区仍需加强业务指导,尤其是针对百白破疫苗(无细胞)接种后的预防措施等,提高检测敏感度。

  • 标签: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有效开展ADR的监测工作。方法总结我们在基层医院开展ADR监测工作的实践及对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办法。结果ADR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其领导的重视程度、设置健全的机构、制订完善的制度及行政监管部门发挥监管职能分不开。结论只有行政监管部门加强职能监管与督促各基层医疗机构能动开展监测工作相结合,才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切实有效的开展ADR监测工作。

  • 标签: 基层医疗机构 ADR 报告和监测。
  • 简介:摘要纤维蛋白原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临床监测方法多样。纤维蛋白原的准确测定在凝血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期体温监测以及保温措施干预对创伤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创伤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体温监测及保温措施进行相应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手术治疗前以及手术治疗后的10分钟,两组患者的体温变化没有明显差异(P>0.05)。由治疗后30分钟到手术完成,对照组患者的体温出现了明显降低,而观察组患者的体温保持在正常水平。由结果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32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拔管的时间是(23.6±8.63)分钟,完全清醒的时间是(60.4±15.68)分钟,出现寒战的记录是3.1%;而对照组32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拔管的时间是(34.5±12.13)分钟,完全清醒的时间是(82.1±19.64)分钟,出现寒战的记录是25.0%。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拔管以及完全清醒的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出现寒战的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创伤手术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体温检测以及保温措施,对患者体温变化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低体温,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机率。

  • 标签: 手术期 体温监测 保温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黄浦区居民碘盐食用情况,为消除碘缺乏病(IDD)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2012年,在黄浦区每半年对本区半淞园、老西门、南京、外滩、小东门、豫园街道社区居民用户的食用盐进行抽样检测。结果2002~2012年共检测3379份居民户食盐,合格碘盐3118份,不合格碘盐70份,非碘盐129份,碘盐覆盖率为94.60%,碘盐合格率为97.85%,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2.59%,非碘盐率为3.51%。结论食盐加碘问题不断得到了各部门及居民的重视,消除碘缺乏病的干预措施在继续得到落实巩固。今后除了保证碘盐质量、加强碘盐监测监督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居民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消除居民对食用碘盐的顾虑,使碘缺乏病的干预措施能落到实处,以便有效地防治碘缺乏病。

  • 标签: 缺乏症 盐类 数据收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区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流行特征与监测情况,为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免疫规划针对疾病,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报告免疫规划相关疾病3种共41例,发病率11.45/10万,无死亡病例。发生的病种有流行性腮腺炎38例,乙肝(15岁以下)2例,百日咳1例。全年无麻疹、风疹、流脑、乙脑、甲肝、白喉、新生儿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及疫苗衍生病例。结论我区通过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策略,切实提高了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构筑了易感人群免疫屏障,控制和降低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但仍然存在免疫薄弱村寨,流动人口接种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 标签: 免疫规划 疾病 发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