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县幼儿园儿童乙肝病毒携带和免疫抗体的情况。方法对最近五年来幼儿园入园儿童体检乙肝一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幼儿园入园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1.46%,表面抗体阳性率40.40%。结论幼儿园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免疫抗阳性率仍较低,应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成功率,降低乙肝病毒携带率,保障学龄前儿童的健康。

  • 标签: 幼儿园 儿童 乙肝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因检测筛查新生儿地中海贫血症,探讨新生儿地贫筛查意义。方法采用多重PCR的方法对1581名新生儿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结果1581名新生儿,最终发现90名新生儿喂地中海贫血症患者,其中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81例,占新生儿总数5.12%,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9例,占新生儿0.57%。结论产前诊断可以提前发现患儿基因型,降低新生儿地中海贫血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地中海贫血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四川省自贡市城乡居民血脂水平,为筛查血脂异常人群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分别从自贡市城区和农村抽取2316名32~70岁城乡居民进行血脂检测资料分析。检测血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脂总胆固醇(TC)、并按性别、年龄组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结果城市居民TG、HDL-C和LDL-C、TC平均值高于农村调查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饮食、运动和体格状况与血脂水平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城市居民血脂各参数平均值高于农村居民。不良饮食习惯、活动量小、肥胖和血压偏高可作为筛查血脂异常高危人群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城乡居民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总胆固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喘息患儿食物变应原进行调查,以对患儿实施饮食干预,改善生活质量。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喘息患儿,采用免疫印迹法,对血清中吸入性过敏源和食物过敏原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60例患儿中,食物过敏源的阳性率为49.52%(29/60),其中牛奶阳性率为23.5%,鱼虾蟹阳性率为22.1%;食物特异性lgE主要存在于3岁以下患儿,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lgE主要存在于3岁以上患儿。结论儿童喘息的主要诱因为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性过敏原,明确主要致敏因素,采取恰当的饮食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喘息的急性发作。

  • 标签: 喘息患儿 变应原检测 饮食干预
  • 简介:摘要角膜接触镜(contactlens,CL)CL直接贴附在角膜的泪液层上,与人眼生理相容,达到视力矫正的目的。与眶架眼镜相比CL有更大的视野,在所有注视方向均能保持光学矫正性能,消除眼镜的三棱镜作用,消除斜向散光,减少双眼视网膜像差,保持更好的双眼视,使用安全、方便、美观,还有一些特殊镜片可满足一些特殊要求。国家药监局将角膜接触镜分为“软性”、“硬性”和“塑形角膜接触镜”三大类。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市面上使用最广泛的软性亲水接触镜的两项检测指标及检测依据。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器械安全 检测项 检测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肾损伤的临床诊断中血清胱抑素C的结果分析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276例和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50例,对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血清尿素氮以及血肌酐做相应的分析。结果数据显示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与范围与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同时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以及血清尿素氮的异常率分别为20.3%(56/276)、13.8%(38/276)、22.1%(61/276),血清胱抑素C的指标检测在心内科、肾病科以及糖尿病患者的检测指标异常率普遍较高。结论在临床常规检测中对血清胱抑素C进行检测能够提高肾损伤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检测 血清胱抑素C 血肌酐 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69例长期反复输血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观察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为43.48%,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与输血前是否滤除白细胞有关。结论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每次输血前滤除白细胞可降低血,板抗体阳性率,有效预防免疫性血小扳输注无效的发生。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抗体 白细胞滤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妇在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产科收治的100例产前孕妇,设置为观察组。另收集同期100例非妊娠妇女健康体检者,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两组均实施凝血功能检验。结果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孕妇在产前实施凝血功能的检测,能够更好的预防产科并发症,对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孕妇 产前凝血功能检测 临床意义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ELISA法及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抗环胍氨酸肽抗体(Anti-CCP)的结果。方法检测366例血清标本的抗CCP抗体,150例健康体检者标本作为对照组,21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标本,评价两种方法检测抗CCP抗体结果。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灵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特异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LISA法检测在基层医院容易开展,但对于抗CCP抗体低值和特高值阳性结果出现的假阴性难以识别,易导致漏诊。

  • 标签: ELISA法 CMIA法 抗CCP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的血糖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新生儿窒息于生后即刻及48小时采用血糖试纸法测定血糖水平。结果窒息程度越重,血糖异常发生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轻度新生儿窒息血糖异常以低血糖为主,重度新生儿窒息血糖异常以高血糖为主。结论对窒息新生儿要定期监测血糖,特别是重度窒息者,应将血糖监测作为常规判断病情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 标签: 新生儿 窒息 低血糖 高血糖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疟疾诊断的方法技术也日趋增多,但现在常用于临床诊断大都还是涂片检查。当发生疟疾时,血常规检查出现WBC减少、HGB偏低,PLT减低;C反应蛋白偏高时,做血涂片检查疟原虫,防止漏诊、误诊现象发生提高检出率。

  • 标签: 疟原虫血常规 C 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复杂和危害系数大等特点。近年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控制梅毒的流行十分重要。梅毒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TP尚不能进行体外培养,目前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梅毒的核酸检查试验。因此,选择快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试验方法有利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 标签: 梅毒 实验室检验 病原学检验 血清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P-ELISA、RPR和TPPA在老年人梅毒检测中的应用,及老年人群梅毒发病情况分析。方法对来我院的老年人群患者(≥60岁)同时采用3种梅毒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且分不同年龄阶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阳性率检测结果为RPR法高于TP-ELISA法,TP-ELISA法高于TPPA法,且老年人群中梅毒血清学阳性率偏高,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结论TPPA法目前是梅毒检测的理想方法。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老年人群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结果异常偏高,临床上要慎重对待老年人梅毒试验阳性结果。

  • 标签: 梅毒抗体 老年人 RPR TP-ELISA TPPA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本地区2800例农村已婚计划怀孕妇女血清抗风疹病毒IgG(RvIgG)抗体检测,筛查风疹病毒易感人群,降低出生缺陷风险。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抗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2478例,阳性率88.5%;RvIgG抗体阴性322例,阴性率11.5%。讨论人体感染风疹病毒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获终生免疫力。RvIgG抗体阳性表明机体对风疹病毒有免疫力;RvIgG阴性表明机体对风疹病毒无免疫力,在孕期易感染风疹病毒。因此在孕前开展抗风疹病毒IgG抗体检测对计划怀孕妇女风疹病毒感染风险进行评估,降低出生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抗风疹病毒IgG抗体 ELISA 孕前 出生缺陷风险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5期
  • 机构: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快速下降,许多医生开始根据对肿瘤的基因检测结果来治疗癌症患者。但美国研究人员警告说,这种检测会具有误导性,约一半癌症患者的治疗可能不会有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通过测定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初步探讨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65例作为肝硬化组,65例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用t检验对血小板四项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硬化组血小板组四项参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 标签: 肝硬化 血小板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诊断中应用血脂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85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60例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ApoA)等相关血脂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TC、TG、LDL-C、ApoA、ApoB等相关血脂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指标检测可反映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反应,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冠心病患者可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作为临床评价患者预后的一种手段,且这种检测手段操作简便,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血脂检测 诊断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败血症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足月新生儿分为败血症组及对照组;败血症患儿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无影响凝血功能因素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入院时及3~7d间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AT-Ⅲ活性、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含量和血小板(PLT)计数等7项检查指标变化。结果在入院早期,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败血症新生儿APTT、PT明显延长,PLT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程进展,部分败血症患儿出现DIC状态,其早期凝血指标与未发展至DIC状态的患儿早期凝血指标相比,只有DD存在差异,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败血症患儿DIC时期较其早期非DIC期凝血指标相比,AT-Ⅲ活性、PLT计数明显降低、DD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在败血症病理过程中出现凝血功能紊乱,且随疾病进展出现动态变化,临床及时检测凝血功能,及早对症处理,预防DIC,减少死亡率。

  • 标签: 新生儿 败血症 凝血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