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江西南昌市新建区琊墩汉墓M1(海昏侯刘贺)的发掘引起了考古界乃至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也予以多角度跟踪报道。该墓葬本体规模宏大。由甬道、东西车库、回廊形藏陶、便房等构成.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清晰,是西汉中晚期列侯等级墓室的典型范本。经过近五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已基本确认紫金城城址就是汉代海昏侯国的都城遗址,它与城址外包括墎墩汉墓在内的庞大汉墓群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为我国近年来考古项目最重要的新发现。同样也是目前发现面积较大、保存较完整、内涵丰富的汉代列侯墓园。而主棺是其中最重要的出土遗存.基于工地现场对主棺周边遗存所采取的应急处置保护的基础上,对主棺则使用了整体套箱起取的方式进行了现场包装。针对不同埋藏环境的出土遗存,需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及遗存埋藏形式,采取安全、简便、快捷、有效的方法措施进行包装起取:
简介:洪辩作为敦煌张氏归义军首任河西都僧统,参与过张议潮推翻吐蕃的起义,是敦煌名僧,藏经洞保存有他的彩塑写真像,为学界所熟知。洪辩在莫高窟营建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据敦煌写本记载他在莫高窟建“七佛药师之堂”“法华无垢之塔”,另据研究第16窟也是他的功德窟“吴和尚窟”,因此他在莫高窟应该有相应的供养像,可惜因这些洞窟均经后期重绘,洪辩供养像的信息尚不明确。但经我们考察研究发现,在张议潮的功德窟莫高窟第156窟发现有洪辩的供养像,这与藏经洞洪辩彩塑写真及对应壁画组合有密切关联。更为有趣的是,经仔细梳理第156窟供养像的图像和历史信息,在第156窟洪辩像后跟随着同为敦煌名僧的弟子悟真供养像,他们师徒二人一起出现在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中。洪辩和其弟子悟真供养像在第156窟的发现,从供养像的角度,为敦煌佛教及其归义军历史的研究提供新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洪辩写真像与供养像的图像组合关系,简单探讨历史时期佛教高僧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侍人”“侍者”现象。
简介:文献中汪汉地区存在“有南赤龙”与“有南之国”的传说,但没有受到学者充分的重视.近年来,叶家山、文峰塔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揭示出周代曾固与周代“南”氏、南土之间的关系.使得重新检视“有南之国”传说变得具有价值。分析传世文本,可见此传说内容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与南土有关,二是与商人有关。理解湖北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发现时,在充分重视曾国与西周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外.还要注意这个地区的商要素。虽然还不太清楚其中的关系和机刺。但商要素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和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本研究的文献主证是明清时期的晚期文献,这类文献如何在考古学中加以应用,目前的讨论不多,学者一般会弃而不用。但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文献方面的理论探索工作也应该有相应的推进。本文尝试以“有南”相关问题的文献利用为例,对考古学研究中晚期文献的“可信”与“可用”、适用性与使用路径等问题加以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