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该文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文化演变、学科渗透等角度考察了自斯密以来约250年财政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源流变化及趋势。在这一发展变化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阶段(1750——1860);新古典阶段(1860——1950);现代阶段(1950——至今)。在古典阶段,主流派主要从'生产角度'研究'国富'问题,'国家'只是作为'非生产'的外生变量来对待,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的。在新古典阶段,主流派主要从'需求'角度研究'国富'问题,并且把研究范围拓展到'社会福利'和'经济稳定'问题,但'国家'仍然只是作为'市场机制'的外生变量来对待。在研究方法上则全方位采用'牛顿方法',甚至于把不可用货币量化的问题排斥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在现代阶段,主流派把'国家'作为经济问题的内生变量进行研究,也涉及不可用货币量化的经济问题。但在处理'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时,往往又把'国家'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现代主流经济学派'是极不成熟的,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基本方法方面都需要创新,故不足以称为'理论体系'。在研究这一课题时,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设想。
简介:科技投入是科技事业发展的科技进步的支撑条件和基本保证,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指标,财政科技投入是指在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持科技发展和创新的经费,早在198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就作出《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若干规定”,1991年又作出《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广西经济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八五”期间,广西地方财政投入科技资金数为9.19亿元,其中1995年投入资金19143.6万元,比1991年增加投入9057.1万元,年均增长17.37%,占财政支出比重由1991年的1.33%上升到1995年的1.36%,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有务地促进了我区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广西的经济建设,1991年到1995盾,全区共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的科技成果2437项,其中获头992项,获奖中有半数达到国内衔进水平,取得专利5321项,授权2837项,经自治区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90%以上在生产或社会发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产生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