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段方式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8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在其入院后均对其采取全面的临床症诊断,并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治疗3天后,其中3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的缓解,7天后B超检查显示其淋巴结得到了明显的缩小,在治疗10天后,3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的清除,病情得到了治愈并顺利出院。结论由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与(急性)阑尾炎出现混淆的现象,发生误诊等不良事件,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将其具体表现与阑尾炎进行区分,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64岁。右乳癌术后7年余,右腋下淋巴结清扫术后5年余,右乳癌补根治术后2年余。2021-10-26于我院复查彩超示:双侧乳房切除术后改变,右上臂内侧低回声团块。于2021-10-27于我院门诊局麻下行“右上臂肿物切除术”,我院病理诊断为“转移性乳腺癌”。乳腺癌上臂淋巴结转移临床少见,特分享此病例。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Ⅵ区淋巴结转移状态预测颈部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接受同侧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Ⅱ~Ⅴ区或Ⅱ~Ⅳ区)的73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Ⅵ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73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12n3),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5%(31/73),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Ⅵ区淋巴结转移状态用于预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是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乳腺癌患者应用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常规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7年 3月 ~2018年 3月收治Ⅰ期乳腺癌患者 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3例,对照组 33例应用常规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观察组 33例应用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 33例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淋巴结清扫术,应用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Ⅰ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强度概念,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危险因素及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06例行PTC颈淋巴结清扫术完整临床资料,根据颈侧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LNM阳性组(75例)、LNM阴性组(31例)。探讨性别、年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位置、侵犯被膜、多灶性、肿瘤腺体内分布、肿瘤直径、CLNM数目、CLNM率等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CLNM强度对颈侧区LNM的影响。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P=0.087)、肿瘤位置(P=0.249)、肿瘤腺体内分布(P=0.219)、肿瘤直径(P=0.224)与颈侧区LNM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侵犯被膜(P=0.030)、多灶性(P=0.031)、CLNM数目(P=0.022)、CLNM率(P=0.001)与颈侧区LNM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NM数目和CLNM率增加与颈侧区LNM呈正相关;当CLNM数目≥4或(和)CLNM率≥20%时,颈侧区LNM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犯被膜、多灶性是颈侧区LNM的危险因素;当CLNM强度:转移数目≥4枚或(和)转移率≥20%时,建议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减少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 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拟行手术的临床评估淋巴结阳性或前哨淋巴结阳性的女性乳腺癌患者 168 例。利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表分为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组(试验组)和标准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对照组)。所有试验组患者均用亚甲蓝示踪前哨淋巴结,随后0.1 ml亚甲蓝缓慢注于蓝染的前哨淋巴结进行分级显影以显影输出淋巴管及下一站淋巴结,钝性分离输出淋巴管,完整显露蓝染的乳腺淋巴引流。移除前哨淋巴结,送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若前哨淋巴结为阳性,移除下一站蓝染乳腺淋巴结,同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若第二站蓝染乳腺淋巴结为阴性,腋窝淋巴结清扫至第二站淋巴结范围。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上臂固定点周径体积测量法、诺曼问卷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水肿率、局部区域转移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年龄为(50.3±8.0)岁,对照组年龄为(51.1±9.0)岁。试验组患者中,88.1% (74/84)成功施行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分级显影失败患者行标准腋窝淋巴结清扫并移除试验。比较试验组(n=74)与对照组(n=84)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组织学类型、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69±15)、(123±12) min (范围:145~198、103~146 min) (P<0.001);移除淋巴结数量[M (Q1,Q3) ]分别为 8.3 (6,15)、12.9 (7,18)枚(P=0.019)。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4和 23个月)内,周径测量法发现的累积水肿率分别为 10.8% (8/74)、23.8% (20/84) (P=0.033),诺曼问卷调查发现的累积水肿率分别为 12.2% (9/74)、27.4% (23/84) (P=0.018)。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内均未出现局部区域复发事件。结论对临床淋巴结阳性或前哨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功能分区清扫可能是减少腋窝清扫范围、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风险的有效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