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颅内外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0—2019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科连续诊治的241例头颈动脉夹层患者,按照夹层部位将患者分为颅外动脉夹层(EAD)组和颅内动脉夹层(IAD)组,241例患者中,EAD组81例,IAD组1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IAD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分较高(P=0.015),头痛(58.8%比37.0%,P<0.001)、夹层动脉瘤(76.3%比38.3%,P<0.001)更常见。而EAD组患者多有头颈部轻微伤病史(11.1%比4.4%,P=0.047)并常累及前循环(77.8%比20.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颈部轻微创伤史(OR=3.53,95%CI 1.04~11.97,P=0.042)、累及前循环(OR=0.09,95%CI 0.05~0.19,P<0.001)、夹层动脉瘤(OR=4.98,95%CI 2.80~8.84,P<0.001)、头痛(OR=2.42,95%CI 1.39~4.20,P=0.002)这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NH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AD常累及前循环,既往多合并头颈部轻微伤病史,IAD更易出现头痛症状,更易形成夹层动脉瘤,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较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治的有效率,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急诊科以及ICU处理或收治的5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以及预后分析总结,找出误诊原因.结果主动脉夹层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的胸部、腹部以及背部疼痛,并高血压.主要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或者不伴有ST段抬高型型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急腹症,肺栓塞等.结论主动脉夹层病情进展迅速,发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在实际工作中漏诊和误诊率以及死亡率极高.合理的早期的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急性期的死亡率.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诊断;误诊;预后中图分类号R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683-01
简介:目的分析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阜外医院并经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确诊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并分析有无高血压病史以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入选74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52.47岁,男性65例(87.8%)。合并高血压病史53例(71.6%),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较,其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个人史、入院重要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手术治疗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入院后接受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6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3.1±4.6vs.10.7±4.3×10^9/L,p=0.035)显著高于未接受腔内隔绝术患者,其他临床资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高血压仍是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但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呈现的临床特征与无高血压病史者无显著差异。腔内隔绝术已成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较常见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评价三维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能力。方法49例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增强扫描。重建方法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CPR),分别计算各种重建方法对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结果MPR,CPR,VR对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95.92%,95.92%,18.37%,对内膜瓣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不能直接显示破口和内膜瓣。MPR,CPR,VR对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为67.35%。MSCTA同时可以发现主动脉之外的疾病。结论MSCTA适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显示,所采集的数据能够满足3D图像后处理的需要。MPR和CPR对主动脉夹层显示最好,VR次之,MIP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