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人工生物型硬脑膜DuraGen^TM植入后的归过程。方法将DuraGen^TM修补于15头实验猪右侧硬膜缺损处,左侧作为对照。在修补后1、3、6个月分别处死5头实验猪,行大体标本、光镜和电镜检查,观察人工生物型硬脑膜修补对硬脑膜缺损的作用。结果新生自体纤维组织逐步建立于植入物内.形成一个由新生纤维组织和植入物支架组织交织在一起的中间态结构。新生纤维组织逐渐增加,植入支架结构逐步吸收并最终被新生纤维组织所替代。结论人工生物型脑膜DuraGen^TM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目前理想的硬脑膜修补材料。

  • 标签: 硬膜 生物敷料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儿童完全性大动脉位的治疗。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手术目的是矫正异常的血流通道,纠治血流动力学异常,将左心房内的血引人主动脉,右心房内的血导入肺动脉。

  • 标签: 儿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疼痛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国王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PPS)对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专科门诊诊断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的106例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评估,同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疲劳量表-14(FS-14)、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Hoehn-Yahr(H-Y)分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疲劳、运动症状、病情的严重程度、认知以及情绪。对其中58例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结果帕金森病患者疼痛的发生率为50.0%(53/106),其中骨骼肌肉痛最常见。病程长的患者更易出现疼痛[帕金森病伴疼痛患者的病程3.0(1.5,5.0)年,帕金森病不伴疼痛患者的病程2.0(1.5,2.5)年,Z=-2.0,P=0.046];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疼痛程度更重[男性KPPS评分14.5(8.0,21.5)分,女性KPPS评分10.0(4.0,15.3)分,Z=-2.81,P=0.005]。首次评估发现帕金森病伴疼痛组的H-Y分级和FS-14评分显著高于不伴疼痛组[伴疼痛组H-Y分级2.0(1.5,2.5)级,不伴疼痛组H-Y分级2.0(1.5,2.0)级,Z=-2.02,P=0.043;伴疼痛组FS-14评分10.0(8.0,11.0)分,不伴疼痛组FS-14评分8.0(5.0,10.0)分,Z=-3.32,P=0.001];KPPS评分与HAMA、HAMD评分呈正相关(r=0.39,P=0.005;r=0.38,P=0.007);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S-14评分较高的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疼痛的风险增加(OR=1.27,95%CI 1.09~1.48,P=0.002)。两次KPPS评分改善与PSQI评分和FS-14评分改善呈正相关(r=0.54,P=0.003;r=0.48,P=0.01)。在随访前后药物不变、服药状态不变的情况下,KPPS评分的降低仅与FS-14评分的降低呈正相关(r=0.42,P=0.04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S-14评分的改善有利于疼痛评分的降低(OR=2.02,P=0.033)。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疼痛发生率高,疲劳是预测帕金森病疼痛发生和归的因素,帕金森病患者疼痛严重程度和变化与焦虑、抑郁、睡眠、疲劳有关,提示帕金森病患者疼痛与情绪、睡眠、疲劳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

  • 标签: 帕金森病 疼痛 预后 临床特征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不同致伤机制脑损伤性意识障碍的归。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南京紫金医院接受治疗的130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致意识障碍病因将患者分为4组:脑血管意外组(37例)、脑外伤组(6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组(7例)、脑动脉瘤组(18例)。4组患者均予以高压氧、电刺激、针灸、被动训练、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及高压氧综合治疗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中国南京持续性植物状态量表(CNPVSS)评分,比较4组患者在高压氧综合治疗3个月后的意识清率和总体疗效。结果高压氧综合治疗3个月后,4组患者的GCS评分及CNPVSS评分均升高(P<0.05),脑动脉瘤组GCS评分及CNPVSS评分提升最显著;意识清率最高的是脑血管意外组(64.86%,24/37),其次是脑动脉瘤组(55.56%,10/18),4组间意识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治疗疗效归依次为脑血管意外组、脑动脉瘤组、脑外伤组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49%(32/37)、83.33%(15/18)、69.12%(47/68)、42.8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意外组和脑动脉瘤组在经过3个月高压氧综合治疗后的意识清率和意识障碍的好转有效率均好于其他2组。结论不同致伤机制脑损伤性意识障碍在归上存在差异。

  • 标签: 脑损伤 意识障碍 病因 转归
  • 简介:"推进分级诊疗,支持双向诊,实施急慢分治,加强信息引导"是目前我国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浙江省也在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蓬勃发展。双向诊作为新医改中的重要一环,其现状及进展不容忽视。本次研究通过对浙江省目前双向诊的开展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分析影响双向诊开展的因素,帮助完善双向诊体系,提高浙江省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双向转诊 卫生服务 全科医学临床 门诊服务 诊疗人次 基层医疗机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腹膜透析患者血透治疗的真实心理感受及需求,为此类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护理。方法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对10名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并深度分析资料。结果将由腹透血透的病人的心理历程归纳为五个主题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结论患者经历每一个时期时,均有自己独有的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在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腹膜透析 血透 心理状况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急性精神障碍用以描述一类起病急速、症状多变、病程短暂的一种精神障碍。病程不足1月,对不同归的患者有不同的临床处理原则。若能依据患者的各种有用信息,对此类患者的归进行预测,将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十分有利。本研究目的就是调查入院诊断为急性障碍患者的疾病发展、归及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治。

  • 标签: 急性精神障碍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转归 预后
  • 简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克隆性(也是恶性)异型性骨髓增生异常性疾病细胞受累水平在多能造血袒细胞(CFU—GEMM)以上。病理生理上表现为增生,成熟分化障碍与凋亡并存。两性与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老年多见,发病率可能不低于白血病,主要临床表现来自骨髓细胞发育异常所致外周血细胞质与量的异常与骨髓衰竭。病程经常呈速度不等的进行性。不少病人最终转化为真性白血病(多为髓性),预后不佳,治疗困难。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临床转归 外周血 诊断 预后
  • 简介:从进入2010年后,笔者对三棵树药市上的三类小品种(以下简称小品种)的销势进行了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在调查统计的70个小品种中,销量与价格双双增长的品种有35个,占到总量的50%,同比上升57%;销量与价格双双稳定的品种有23个,占到总量的33%,同比上升75%;销量与价格双双低迷的品种有12个,占到总量的17%,同比减少10%。

  • 标签: 品种 药市 市场调研 价格 销量
  • 简介: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腰腿痛的应用及症状归情况。方法纳入我院100例2016年8月-2018年7月腰腿痛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单一常规方案治疗组采取常规方案治疗,针灸结合常规方案治疗组则采取常规方案联合针灸方法治疗。比较单一常规方案治疗组、针灸结合常规方案治疗组疗效;腰部位疼痛消失的平均时间、麻木消失的时间、腿部疼痛消失的平均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腰腿痛患者NRS评分值、功能障碍积分、肿胀积分、QOL量表评分;副作用。结果针灸结合常规方案治疗组疗效、腰部位疼痛消失的平均时间、麻木消失的时间、腿部疼痛消失的平均时间、住院时间、NRS评分值、功能障碍积分、肿胀积分、QOL量表评分相比较单一常规方案治疗组更好,P<0.05。针灸结合常规方案治疗组副作用和单一常规方案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方案联合针灸方法治疗腰腿痛的效果理想,可有效减轻腰腿痛患者的腰腿部疼痛症状,缩短症状消失的时间,并改善肢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

  • 标签: 针灸 腰腿痛 应用症状转归情况
  • 简介:<正>少阳经枢方法是一种民间独特方法。该以揉抹点穴式少阳经理筋为主,兼多种针刺方法和拔火罐。在手触摸查清“病灶”的基础上,根据病症、病情,运用枢转手法进行全身性调理及局部分筋理筋、点穴、扳等手法治疗。笔者自1993年以来,对神经衰弱进行临床研究,发现不少神经衰弱患者在头部、颈部、胸部、背腰等都存在器质病变,即“痛性小结”,因而采用少阳经枢方法调治神经衰弱56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神经衰弱 少阳经 伤筋 手法治疗 治神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膜透析患者血液透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8例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访谈、分析资料,从医疗因素,个人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对腹膜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的原因有透析不充分、体内毒素清除率低、技术失败和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等,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中转期给予准确的疏导和护理干预,平稳过渡到血液透析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

  • 标签: 腹透转血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就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中临床特点、肺外表现、X线表现、微生物学检测、重症特点,做简要分析,并提出误诊问题的存在,并分析误诊主要原因,而后探讨了几种治疗方法。

  • 标签: 小儿肺炎 支原体肺炎 临床诊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石家庄地区年幼喘息患儿的疾病归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12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一科诊治的年龄<6岁的首次喘息患儿,随访10年后,根据首次喘息发病年龄及疾病归将患儿分为早期一过性喘息组、早期持续性喘息组、晚发性喘息组,对3组患儿在喂养史、出生史、被动吸烟、家族史、特应性体质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早期一过性喘息组417例,早期持续性喘息组253例,晚发性喘息组209例,早产儿、母乳喂养、父母哮喘史、患儿湿疹史、患儿变应性鼻炎史在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63.875、78.761、81.970、38.458、53.016,均P<0.05)。早产儿、患儿湿疹史在3组间的百分比依次降低(31.65%、14.23%、6.22%;54.67%、41.11%、29.19%),父母哮喘史的百分比依次升高(13.43%、30.83%、46.41%),这3个因素在组间两两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母乳喂养仅在早期一过性喘息组与晚发性喘息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变应性鼻炎史在晚发性喘息组百分比最高,在早期一过性喘息组与晚发性喘息组间、早期持续性喘息组与晚发性喘息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母乳喂养、父母哮喘史、患儿湿疹史、患儿变应性鼻炎史与不同类型喘息归密切相关,母乳喂养在早期一过性喘息中应给予更多关注,患儿变应性鼻炎在晚发性喘息中影响更大。

  • 标签: 年幼儿 喘息 转归 随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双向诊管理为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协调,做到医疗卫生机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便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方法建立了医院和社区诊制度的绿色通道,我们派专人去登记每日出入院患者的资料,有专人管理双向诊,落实患者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加强双向诊的跟踪服务。结果提高了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的信任,降低了病人的治疗费用,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增加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结论双向诊制度的建立,有效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促进了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了我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不同功能和作用,提高了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利用率,在经济和利益效果佳的状态下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 标签: 双向转诊 延续服务护理服务 实施 对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归为重症的预测模型,为早期、动态地监测患者归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及时的指标。方法基于患者的入院检测指标和轻、重症分型,以及检测指标的动态改变(即入院后两次检测指标测量值差)等输入变量,使用XGBoost方法建立预测模型,评估患者在入院之后转归为重症的风险。然后将入选的患者从入院随访至出院,观察其病情归情况,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在100例COVID-19患者的训练集中,筛选出具有较高评分的预测变量并建立模型,计算出预测变量取值的高风险范围:血氧饱和度<9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8.0×109个、SBP变化<-2.5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0次/min、有多发小斑片影、年龄>30岁、心率变化<12.5次/min。训练集的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率为61.7%,漏诊率为38.3%;使用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的敏感性为75.0%,漏诊率为25.0%。结论与传统的预测判断方法(即采用入院时第一次检测的指标和重症入选条件进行评估患者是否为轻、重症)相比,模型的预测考虑到了COVID-19患者的基线生理指标与病情变化指标,因此能够全面、准确地预测患者重症归的风险,减少重症患者的漏诊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转归 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