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包积液(PE)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多中心纳入1382例CHF患者,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对PE进行半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E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HF患者中PE的发生率为9.92%,其中,中等量PE占90.68%(107/118),少量PE占6.78%(8/118),仅2.54%(3/118)为大量PE。收缩压(SBP)增高(OR=1.04,95%CI1.01~1.07,P=0.043)、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OR=1.09,95%CI1.02~1.15,P=0.032)、主肺动脉内径(MPAD)增宽(OR=1.51,95%CI1.24~1.85,P〈0.001)是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E在CHF患者中并不少见,多为小到中等量。PE与CHF的病因无关,而与SBP升高、LVEF减低和MPAD增宽相关。
简介:摘要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随着生活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年化阶段,慢性心衰在临床日益多见。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本文结合临床经验,论述临床慢性心衰的诊断及药物治疗。
简介:近20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最重要的进展是拮抗神经体液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在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机制中,心室重构是最重要的环节。抑制神经体液过度激活可以抑制心室重构的进展,由此可以抑制慢性心衰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接受诊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予以全部入选患者血常规及心电图检查,同时依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等级对其进行分级。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性别、饮酒、吸烟、空腹血糖、年龄、血清尿酸、血浆脑钠肽(BN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白蛋白、肌酐、纤维蛋白原、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速(A)、左室射血分数、射血分数正常、血红蛋白、尿pH值、高尿酸血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记录并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饮酒、吸烟、空腹血糖、血浆BN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白蛋白、肌酐、纤维蛋白原、E/A、血红蛋白、尿pH值等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相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血清尿酸水平以及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均偏高(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等级的逐渐提升,其血清尿酸水平也明显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不同功能分级照护方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9年3月选取来自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北地区共计14家三级甲等医院的24名护理专家为函询对象。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以功能为切入点,通过系统评价、专家会议、专家咨询构建老年CHF患者不同功能分级照护方案。结果3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100.00%、100.00%、95.83%;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12、0.914、0.913;协调系数分别为0.348、0.451、0.752(P<0.001)。最终构建的老年CHF患者不同功能分级照护方案包括心脏功能、呼吸功能、水及电解质功能、能量与驱力功能、情感功能、皮肤的保护功能、睡眠功能以及活动与参与功能共计8个ICF功能,14个护理措施,161个护理活动。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老年CHF患者不同功能分级照护方案内容全面、系统,不仅可提高护士的护理决策性,规范护理行为,且可动态调整,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且能更好地满足老年CHF患者不同病情时期功能受损的个体化差异的照护需求。同时,还为今后护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框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探讨步行训练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在样本选取中,时间段设定在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从本院诊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进行抽样,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样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一组作为观察组,予以药物治疗联合步行训练,另外一组作为对照组仅仅进行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为50例,评价指标:1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2治疗后6min步行测试距离。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更为良好,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干预前,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测试距离对比差异并不明显(P>0.05),在干预后,治疗后6min步行测试距离指标中,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步行训练,对于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极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水平,而且也可以有效保证治疗后6min步行测试距离。
简介:目的探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IPV)中功能不全交通静脉的分布及其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过程中的角色。方法46例确诊为CVI患者,临床症状:有坠胀感35例,无坠胀感11例,伴有皮肤瘙痒24例,无皮肤瘙痒22例,有夜间抽筋症状6例,无夜间抽筋40例。46例患者(46条肢体)CEAP分期:C2(19例)、C3(6例)、C4a(11例)、C4b(5例)、C5(3例)、C6(2例)。用多普勒超声定位IPV,测量交通静脉到足底的距离,以大、小隐静脉主干进行内外分区,将小腿分为三段、共八个区段进行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记录305个功能不全交通静脉,其中大隐静脉内上(19个)、大隐静脉内中(62个)、大隐静脉内下(34个)、小隐静脉外上(17个)、小隐静脉外中(52个)、小隐静脉外下(6个)、大隐静脉主干(64个)、小隐静脉主干(51个)。小隐静脉外上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小隐静脉外中区段的交通静脉与CEAP-C分期、皮肤瘙痒,大隐静脉主干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不全交通静脉主要分布于小腿中段及大小隐静脉主干,且与CVI的临床症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