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系统性血管炎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有脑血管病组9例,占28.13%,无脑血管病组23例,占71.88%。两组病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体温、头痛率、晕倒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白细胞、血小板、ESR、CRP、凝血因子VⅢ活性、凝血因子IX活性、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IgG(g/L)、IgA(g/L)、IgM(g/L)、C3(g/L)、C4(g/L)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蛋白定量、细胞数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免疫抑制剂应用例数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泼尼松用量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对系统性血管炎的白细胞、血小板、ESR、CRP、凝血因子VⅢ活性、凝血因子IX活性、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IgG(g/L)、IgA(g/L)、IgM(g/L)、C3(g/L)、C4(g/L)指标进行严密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瘘(AVF)成熟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2016年1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成熟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基础信息、病变部位、穿刺入路、使用球囊个数与直径,并计算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结果AVF成熟不良患者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52.6±12.9)岁,其中20例治疗成功,1例发生血管破裂行AVF重建术,并发症率为4.8%(1/21)。患者住院天数为(1.05±0.71)d,费用为(11 487.7±4 401.4)元。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7±8.3)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0%和55%,二期通畅率均为90%。结论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是促进AVF成熟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很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良好的通畅率,可取得满意的促成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运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的97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术者利用自然间隙,无需磨除发达的岩骨嵴或者过度牵拉脑组织,可视化、全景化地观察和评估脑桥小脑三角(CPA)区情况,准确识别责任血管,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或者减压不充分,同时采用预垫技术、架桥技术及潜水技术,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减少手术副损伤。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及复发鉴定,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本组97例PTN患者中,96例在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其中单纯动脉性压迫77例,单纯静脉性压迫6例,动静脉同时压迫者13例。本组中87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5例疼痛显著缓解,术后无需口服药物;4例疼痛部分缓解但仍需口服药控制,剂量较术前减少;1例无效。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4例,患侧听力下降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脑梗死和脑出血,无颅内和切口感染。随访3.0~38.0(22.4±2.2)个月,术后复发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疼痛,未再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治疗PTN可提供全景化视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腰椎穿刺模型在椎管内麻醉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实习的2014级临床麻醉学专业本科实习医生60名,随机分成两班 (n =30 ):A 班运用多媒体PPT课件结合腰椎穿刺模型模拟教学,B 班运用多媒体PPT课件教学。对两班麻醉实习生分别进行理论知识、麻醉操作技能的能力考核,评估教学目的和效果;同时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结果:A班实习生的理论考试成绩(85.83±3.12)相比B班(87.31±2.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而A班实习生临床麻醉的操作技能成绩(95.18±4.91)明显高于B班(83.47±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简介:摘要:信访制度在沟通政府与百姓、反映民情民意、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同样给信访带来新的挑战。社工作为社会力量的其中一员,以第三方的角色参与信访工作,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深入了解群众的个人、家庭和生活,发觉群众上访背后的真正需求。利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有效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从而提高信访工作专业化、法治化、信息化水平,更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