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老年人前、后牙牙髓感觉昼夜节律的差异,以指导选择老年人缺失牙修复最佳就医时间。方法:在24h内7个等距间隔时间点,测定20名受试老年人上颌中切牙(切牙组)和下颌第一恒磨牙(磨牙组)牙髓活力的阈值,运用Halberg余弦法分析切牙组和磨牙组牙髓感觉功能的生物节律,并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两者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感觉阈值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分别出现在0:00与12:00。磨牙牙髓感觉闽值的振幅、振幅比中值大干切牙,整体水平和中值略高于切牙。结论:老年人切牙与磨牙的牙髓感觉功能均具有昼夜节律性,感觉最迟钝和最敏感的时间分别在0:00与12:00。
简介:目的:探讨miR-223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过表达miR-223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Westernblot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内RANKL和骨保护素(OPG)的表达,计算RANKL/OPG比值的改变。结果:过表达miR-223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RANKL的表达明显下调,RANKL/OPG比值下降。结论:miR-223可调控RANKL的表达,破坏RANKL/OPG比例的平衡,改变破骨细胞的微环境,影响破骨细胞分化。
简介:目的有不同病症的面部疼痛和头痛的病人往往同时伴有全身功能紊乱和患者个性特征的症状。本研究的目的:①在颞下颌关节病(TMJ)和其它类型的面部疼痛和头痛患者群中确定这些伴随症状的流行情况;②评估这些患者的个性特征和焦虑水平;③这些症状在被观察的这些人群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研究方法共有243人被纳入研究对象,其中71人有颞下颌关节关节囊内病变,52人有紧张性头痛,68人有偏头痛,26人有每天发作的慢性头痛,或者象躯体性异常的面部疼痛疾患。同时还评估了23种症状,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MMPI)和斯皮尔伯格焦虑(STAI)状态和性状调查进行调查和相关分数计算。组间的差异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T检验、logisistic回归分析,以张力性头痛为共同对照组对年龄和性别进行标准化。结果TMJ组有以下特点:①各组症状的发生率都比较低;②MMPI和STAI的数值明显偏低;③除了恐怖症和情绪性、转换性和压抑性MMPI特性外,几乎所有病状的比值比都小于1。面痛患者组慢性每日发作性头痛组绝大多数症状的发生率都比较高,MMPI和STAI的数值也比较高。结论有些类型的头痛和面痛和某些个性变化以及相伴的症状的存在有关,这些变化与慢性每日发作性头痛和面痛有着特殊的关联。与此不同的是颞下颌关节的囊内病变显示,伴随症状的发生率较低,并且有正常的个性特征。
简介: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翼外肌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大鼠配戴固定的前伸下颌矫治器,对照组不配戴矫治器.分别于下颌前伸3、7、14、28d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取大鼠左右侧的翼外肌,制作电镜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成年大鼠翼外肌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在实验组大鼠翼外肌细胞内,下颌前伸3d时,部分肌丝溶解断裂;下颌前伸7d和14d时,肌丝方向紊乱,肌小节宽度不规则;下颌前伸28d时,局部仍可见肌丝方向紊乱和肌小节宽度不规则.下颌前伸3、7、14d时实验组大鼠翼外肌细胞肌膜下及肌丝间线粒体增多,形态改变.下颌前伸28d时,线粒体数量和形态基本正常.下颌前伸14d时,在实验组大鼠翼外肌细胞内,终板内的神经递质较多.结论成年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翼外肌细胞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简介:目的评价拔牙术前或术后行地塞米松冠周局部注射(下颌第三磨牙颊侧组织,磨牙后三角区以及咀嚼肌区)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的预防效果。方法对240例患者的下颌第三磨牙依照阻生类型进行三种方法拔除,对三组牙拔除方式的患者分别列为实验组(拔牙术前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组和拔牙术后注射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拔牙术前术后均未注射地塞米松),对患者术后第1、3、7天进行随访分析,对患者肿胀指数,疼痛程度和张口受限程度进行统计,并作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拔牙术后第1天和第7天,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组与未注射地塞米松组在肿胀指数,疼痛程度和张口受限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组较对照组在肿胀反应中具有更好的疗效(P<0.05),在疼痛和张口受限程度中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效果(P>0.05)。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对拔牙后肿痛反应及张口受限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可有效的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肿胀、疼痛反应以及张口受限的发生。
简介:近年来,随着牙科粘接材料的发展和改进,在龋病治疗过程中已不再强调G.V.Black的龋病备洞要求。目前,龋病微创治疗的重要原则是尽量保存健康的牙齿结构,聚焦于龋病预防,实现再矿化和最小的牙科创伤。
简介:儿童作为口腔科治疗中的特殊群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口腔科治疗中若不能选择合适的行为管理和疼痛缓解方式,强制治疗会使患儿留下心理阴影,容易导致强烈的反抗和逃避行为,为后续治疗带来困难。随着社会进步及口腔医学的整体发展,儿童舒适化治疗被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和患者重视并接受。口腔门诊镇静镇痛治疗增加了患儿牙病治疗的依从性,缓解其口腔科恐惧心理,利于其心理健康发育。由于儿童舒适化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文章总结了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的不同镇静镇痛方式以及目前存在的争议,希望能对儿童口腔医生和麻醉医生的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