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虞权教授: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sinuscavernoushemangioma,CSCH)是一种少见的颅内硬膜外富血管良性病变,实质是毛细血管等级的血管畸形。学者们根据CSCH的组织学特点,将其分为A型(即海绵状型:由大量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腔及血窦组成,肉眼见有完整假包膜,质地较软,张力高)和B型(即桑椹状型:由大量实质成分及发育较好的血管组成,管腔较小,内有血栓,管腔间有较多结缔组织,假包膜不完整或缺如)。

  • 标签: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HEMANGIOMA 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 颅内硬膜外
  • 简介:目的研究提高和阻断端粒酶活性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标记。阳离子脂质体介导hTERT、反义表达载体转染BMSCs.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ERT表达,并对转染前后BMSCs的生长增殖能力、神经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和大鼠颅内移植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大鼠BMSCs表面CD29、CD44、CD90阳性,CD31、CD34、CD45阴性,转染正义hTERT后BMSCs增殖速度明显提高,而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诱导分化及异体海马移植后的存活能力未受影响,转染反义hTERT后BMSCs增殖速度减慢,5-6周内死亡。结论BMSCs存在端粒酶低表达,提高或阻断端粒酶活性对BMSCs的增殖分别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 标签: 端粒酶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 增殖 分化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伽玛刀双靶与单靶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单靶与12例双靶治疗的经验。均使用Leksell—B型伽玛刀,准直器4mm。双靶者靶分别置于三叉神经根脑桥进入区和近三叉神经半月节处,单靶者仅置于三叉神经根脑桥进入区。两组均为中心剂量70—90Gy,50%等剂量线限定靶;将20%等剂量线限定在脑桥表面,使脑干表面剂量小于16Gy。结果随访12~114个月,平均66.4月。单靶组有效223例(94.5%),无效13例(5.5%),复发14例(5.9%),发生并发症9例(3.8%)。双靶组有效12例(100%),发生并发症4例(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以双靶者为高(P〈0.05)。结论双靶治疗不能明显提高有效率,反而可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当三叉神经根紧贴脑桥或受压变形时,为弥补单靶可能引起的三叉神经受照不足,可使用双靶治疗。

  • 标签: 放射外科手术 三叉神经痛 对比研究
  • 简介:dl-3-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ordinbente)系从芹菜籽挥发油中分离出的左旋体,后经人工合成为消旋体,其商品名为恩必普(NBP软胶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dl-3-丁基苯酞具有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和改善缺血脑组织区域微循环。缩小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卒中面积及增强线粒体ATP酶活性等作用。该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是我国第3种化学合成类Ⅰ类新药,亦是中国脑血管研究领域第1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Ⅰ类新药。曾经获得国家科技部“1035”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研究基金资助,拥有14项国际和国内专利发明权。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3-正丁基苯酞 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石家庄制药集团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医师培训的方法与经验。方法通过加强对国内几个重点神经脊柱外科中心建设与发展,在中国神经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下,于2013年11月成立了中国神经脊柱学会及讲师团,以点带面,先后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神经脊柱初级学习班、中级学习班、高级学习班、手术观摩班及临床进修班等,推动了国内神经脊柱外科的快速发展。结果近4年来,中国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无论从开展神经脊柱外科的科室数量、手术量、病种数及手术疗效均得到了提高。结论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刚刚起步,各地区间差异较大,与欧美神经脊柱外科及国内骨科脊柱外科的发展差距较大,而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医师培训的以点带面的培训方式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脊柱 外科医师 培训 医学教育
  • 简介:目的观察国家Ⅰ类新药dl-3-丁基苯酞软胶囊对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对照或开放临床试验,参加随机试验的受试者依服药方法不同再分为3次/d给药(200mg/次)和2次/d给药(200mg/次)两个亚组;开放试验受试者均3次/d给药(200mg/次)。所有受试者基础用药均为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后第11天和第21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观察和记录不良事件。结果(1)随机对照试验共入选28例患者,经dl-3-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后,A组(3次/d给药)有效率为83.33%(15/18),B组(2次/d给药)40.00%(4/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第11天和第2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开放试验入选患者34例,与随机试验28例合计进行总体疗效评估。(2)总体疗效评估显示,总有效率为72.58%(45/6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1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明显增加(均P〈0.01);治疗后第2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优于第11天(均P〈0.01)。(3)RE用dl-3-丁基苯酞软胶囊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轻中度升高,发生率为4.62%(3/65),停药后可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dl-3-丁基苯酞软胶囊对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且为可逆性,临床应用安全;3次/d用药组疗效优于2次/d用药组。

  • 标签: 苯呋喃类 胶囊 脑缺血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多靶联合毁损脑内核团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效果。方法对82例难治性精神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分类实施立体定向不同靶组合毁损治疗。结果本组82例患者经颅内多靶联合毁损后,显效28例,有效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2.9%(68/82),术后智力均无变化。术后并发症包括高热4例,小便失禁12例,缄默9例及摸索7例,经对症处理后2~21d恢复。结论立体定向多靶联合毁损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立体定向 难治性精神病 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
  • 简介:1对象与方法2006年6月~2009年9月,我科经内镜辅助翼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68例,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35~72岁,平均52岁。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人出现步态失调和姿势不稳(posturalinstabilityandgaitdifficulty,PIGD)等轴性症状,并常因此摔倒致残,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目前左旋多巴类药物等内科治疗不能有效改善PIGD,而外科治疗中能够很好改善PD常见症状(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僵直)的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

  • 标签: 脚桥核 帕金森病 目标核团 深部脑刺激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颅内动脉瘤做创手术治疗的入路和方法。方法对3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均采用一侧翼锁孔入路,以直径约2cm×2.5cm的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34例患者共36个动脉瘤均一次夹闭成功。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29例,轻残4例,死亡1例。所有手术无术后感染、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翼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良好,是一种损伤小、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 标签: 脑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翼点入路 锁孔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翼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策略。方法选择翼锁孔概念,利用神经内镜的辅助技术,对33例鞍区的垂体腺瘤患者先行单纯显微镜辅助下手术切除,然后再联合神经内镜切除肿瘤,比较两种方法的全切率。结果33例患者中先用显微镜辅助下手术获得全切20例,次全切13例;13例次全切患者再联合神经内镜手术后获得全切8例.次全切5例。联合神经内镜手术获得全切的例数(28例)明显多于单纯显微镜手术(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翼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下行垂体腺瘤显微手术能够克服手术中的死角,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肿瘤残余,保护垂体柄,减少并发症,大大提高手术的效果。

  • 标签: 翼点入路 锁孔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垂体腺瘤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多靶联合毁损术治疗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其适应证.方法对147例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行立体定向多靶联合毁损术,其中138例获1~3年随访,根据CGPS评分标准,分析手术对靶症状、特别是冲动攻击行为的改善.结果术后1~3年随访,有效率为87.7%,显效率为47.8%,无效率为12.3%.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术多靶联合毁损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合理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术后应配合药物及心理等综合治疗,以巩固疗效.

  • 标签: 治疗 精神分裂症 立体定向术 多靶点毁损术
  • 简介:目的研究翼入路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解剖,探讨经此间隙处理鞍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在30例成人尸头的随机一侧模拟改良翼入路开颅,观察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形态、边界,并测量有关数据.将一枚乳胶球囊从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中放入视交叉后下方,注入10mL紫红色乳胶用以模拟肿瘤.再于对侧开颅,从各个间隙观察"肿瘤"的显露情况,并再次测量有关数据.结果87%的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呈三角形,A1为其前内侧边,M1为其前外侧边,前穿质为其后边,面积为(49.28±26.46)mm2,有5~10支穿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和一些小静脉穿过.模拟肿瘤从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显露最佳,并使该间隙的面积扩大至(65.23±30.42)mm2,与原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0.05).结论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一般由A1、M1和前穿质围成,其中有较多的穿通动脉,鞍区后上方的肿瘤会使其扩大,在某些合适的病例可以经此间隙处理肿瘤.

  • 标签: 颈内动脉 肿瘤 显微解剖 翼点入路 开颅 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4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下血肿,分别采用微创钻颅穿刺引流+尿激酶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0d时微创手术组生活自理26例,保守治疗组14例,微创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微创组生活自理38例,保守治疗组21例,微创组ADL评分亦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微创手术组再出血6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5例,微创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对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下20~30ml血肿,采用微创钻孔引流+尿激酶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疗效评价
  • 简介:动脉瘤颈夹闭术是前交通动脉瘤主要治疗手段,眶上眉弓锁孔入路与经典翼入路是两种主要入路。大部分前交通动脉瘤病人虽术后达到临床康复,但常存在记忆力、注意力、人格改变等认知障碍。病人术前精神状态、术中对前交通动脉瘤周围脑组织及穿支血管的损伤、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管痉挛等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本文就两种手术入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轻术后认知障碍、进一步改善预后提供思路和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入路 眶上眉弓锁孔 入路 经典翼点 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