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超声在乳腺良恶性复合性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19例乳腺复合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灶内部囊性、实性成分比例和分布特点,将其分为I、II、III、IV型,计算每一类型恶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声像图特征与恶性的关系。结果共有120个结节,其中良性结节81个(67.5%),恶性结节39个(32.5%),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乳腺复合性囊肿恶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8.2%、35.7%、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单因素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形态、方位、周围结构扭曲、高回声晕、微钙化、血流分级及阻力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界、后方回声改变、淋巴结肿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回归分析提示周围结构扭曲、高回声晕、微钙化与恶性复合性囊肿有关(P<0.05)。结论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分型有助于良恶性复合性囊肿鉴别,从而为临床提供更明确意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手术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乳腺术后伤口感染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行非感染性乳腺手术的患者88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4例。对照组于术前0.5h及术后1d均静脉滴注头孢唑林钠,研究组于手术前后均不预防使用抗菌药。观察两组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变化、感染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两组手术前后不同阶段白细胞计数和体温、术后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分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感染性乳腺手术患者术后伤口感染与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无关,且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支出。同时对于存在易感因素的患者需根据用药指征酌情使用抗菌药物,并加强围术期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消乳散结胶囊联合他莫昔芬在乳腺增生中的具体疗效以及针对性激素水平、临床病症改善情况产生的实际作用。方法:于本院乳腺外科2020年8月份到2021年8月份入院接受治疗的乳腺增生患者中选取54例,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他莫昔芬)与观察组(消乳散结胶囊+他莫昔芬),从性激素水平、临床症状改善率指标予以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6.30%、74.07%;女性雌二醇(184.24±39.59)ng/mL、(221.28±41.25)ng/mL,促性腺激素(38.03±10.18)ng/mL、(46.01±10.21)ng/mL,促卵泡激素(54.28±22.96)mg/mL、(65.23±20.43)mg/mL,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乳腺增生在消乳散结胶囊结合他莫昔芬使用中,能切实改善对性激素水平及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abus)与常规超声在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表现,评估两者在临床中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性,从而为乳腺肿瘤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对2024年2月至7月期间457例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从中选取20例患者,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常规超声及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abus)检查,比较两种技术在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参数上的表现。结果:研究结果显示,abus在诊断乳腺恶性肿块时,对于汇聚征和虫蚀征的表现明显优于常规超声,且在敏感度和特异性上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虽然在某些情况下,abus可能因病灶受压导致形态变化,进而影响诊断效果,但将其与常规超声结合使用,能够显著提升整体的诊断精度。。结论: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在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方面的表现优于常规超声,尤其在敏感度和特异性上更加突出。将abus与常规超声结合使用,能够增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能力,展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卵巢囊腺瘤和囊腺癌鉴别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囊肿剔除术治疗的66例卵巢囊腺瘤患者和18例卵巢囊腺癌患者,为所有患者开展螺旋CT检查,研究并分析不同疾病患者CT影响特征。结果1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黏液性6例、浆液性12例;66例良性肿瘤患者中黏液性20例、浆液性46例。良性卵巢囊腺瘤、恶性卵巢囊腺瘤患者CT值、瘤体边缘、瘤体直径、瘤体形态、投影密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显示黏液性卵巢囊腺瘤患者、浆液性卵巢囊腺瘤患者瘤体形态、瘤体边缘、投影密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囊腺瘤、囊腺癌均具有代表性CT特征,但也存在一定重合性,临床中需在充分考虑患者临床体征的基础上,综合性考量患者CT指标,以实现对卵巢囊腺瘤、囊腺癌的有效诊断。
简介:目的提高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诊治水平。方法报道1例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并复习文献。患者女性,38岁,因“尿频、尿急、尿痛1月”入院,术前超声及CT提示膀胱右侧壁实性占位性病变。结果入院行膀胱镜检,见肿瘤位于膀胱右侧壁,球形凸向膀胱腔,质硬,基底宽,不活动,大小约4cm×5cm,被覆尿路上皮,呈滤泡样改变,无破溃出血。肿物电切两处活检,病理报告示膀胱假肉瘤性纤维母细胞增生。遂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见肿瘤侵犯膀胱全层,膀胱外脂肪组织少量浸润,病理证实为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结论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一种肿瘤性病变,部分病例呈低度恶性,病理可确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应密切随访。
简介: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患者,对其MSCT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共4期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12例病例男女比例为7∶5,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4岁。12例患者均进行CT四期扫描,共观察到病灶12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外叶2个,左内叶3个,右前叶4个,右后叶3个,最大平面直径范围为1.7~4.8cm,平均(3.1±1.3)cm。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5个,低密度7个,等密度者无法显示病灶边缘,低密度者2例病灶边界清楚,5例病灶边界显示模糊,其中可见更低密度瘢痕组织3例。CT增强动脉期显示12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其中5例可见中央瘢痕或条索状低密度影,中间瘢痕组织无强化,11例病灶边界显示清晰,均未见包膜;门脉期病灶较动脉期密度降低,但仍较肝脏组织密度高,中间瘢痕组织无明显强化,仍呈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瘢痕组织可见强化,与病灶呈等密度分辨不清。结论MSCT多期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方面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作用,但确诊还需要病理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疤痕凝胶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分析。方法:纳入2022年3月到2023年3月间我院门诊接收的增生性瘢痕患者50例,以随机动态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疤痕凝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取得有效及以上疗效者占比为96.00%,对照组治疗取得有效及以上疗效者占比为76.00%,差值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疤痕凝胶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有较确切的应用价值,且不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反应,使用安全性有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多发性肿块患者采用乳腺微创旋切手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其中100例乳腺多发性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将常规传统手术治疗法应用于对照组临床,观察组采用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乳腺多发性肿块患者实施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术后剧烈疼痛,因此,该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导管周围乳腺炎2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9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认,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病理诊断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者的差异,并分别进行治疗与处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经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导管周围乳腺炎的患者病理诊断以乳管扩张、浆细胞浸润的特点为主要表现,而肉芽肿性乳腺炎则多以小叶为中心,叶内合并多种炎细胞浸润的特征为主要表现病变。两种不同类型的患者经临床处理均痊愈,无1例进行乳房全切。结论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要以病理诊断为鉴别依据,并给予合适的处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囊性肝包虫病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为20例囊性肝包虫病患儿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手术切口及预后等指标。结果:20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55~125min,平均(75.0±35.0)min;术中出血量5~15mL,平均(6.0±1.5)mL,术中无一例出现过敏反应及腹腔囊液遗漏。术后2例发生胆漏,分别治疗3d、5d后治愈。术后随访2~9个月,未见肝脏及盆腹腔包虫复发。结论:腹腔镜可放大手术视野,易于暴露操作,高位病灶处理方便,在有成熟腹腔镜技术及肝胆外科手术处理经验的前提下,严格把握手术指征,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肝囊性包虫病是安全的,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美观、家属容易接受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治疗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球囊临时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产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采取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n=40),进行随机分组。试验1组采取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术,试验2组采取双侧髂内动脉球囊临时阻断术。对比试验1、2组剖宫产手术患者辐射剂量、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子宫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1组患者辐射剂量低于试验2组,P<0.05。2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主动脉以及双侧髂内动脉球囊临时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均安全、有效,而前者辐射剂量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