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环形捆扎术在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56例经常规处理后仍出血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宫腔纱条填塞术;研究组采用子宫环形捆扎术,观察比较两组出血量、彻底止血时间、手术实施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止血效果更为明显,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彻底止血时间、手术实施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手术后2~8个月内,两组患者子宫循环均恢复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环形捆扎术预防和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具有成功率高、操作简单、能保留子宫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在产后出血中的变化。方法选取68例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产后出血患者,其中产后出血量为500-800ml为第一组,产后出血量>800ml为第二组,选取同期正常分娩的孕妇,产后出血量<500ml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常规凝血指标及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产时第二组的5项常规指标有明显变化(P<0.05),而第一组无明显变化(P>0.05),产后第一组、第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将三组产时与产后进行对比,可见第一组的D-D、ATAg、PAP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D-D、PAP呈下降趋势,而ATAg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产时比较,产时第一组D-D增高,ATA下降,具有差异性(P<0.05),第二组的D-D、PAP显著增高(P<0.05),ATA、TAT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产后比较,第一组的D-D显著升高,TAT减低(P<0.05),而第二组的TAT、ATA减低(P<0.05),D-D显著增高(P<0.05),产后第一组的ATAg高于产后第二组(P<0.05)。结论AT、DD对产后出血所致的DIC能早期诊断,常规凝血指标如PT、TT、APTT、FIB、PLT在DIC早期诊断上意义不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对产后大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的产后大出血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缩宫素治疗,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米索前列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产后两小时出血量平均为(242.36±76.26)ml,出血控制时间平均为(15.25±1.27)min。观察组治疗后产后两小时出血量平均为(178.26±68.57)ml,出血控制时间平均为(6.38±2.14)min。观察组治疗后产后两小时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出血控制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应用米索前列醇,可以有效降低出血量,缩短出血控制时间,治疗效果较好,具有极大的治疗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产后出血的早期识别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选取我院产科分娩的106例产妇。记录产妇的临床措施,包括产次、胎次、胎数、孕周、产程过长、子宫收缩乏力、剖宫产、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总结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产次>1次、胎次>1次、胎数>1次、孕周<37或>40、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程过长、子宫收缩乏力、胎盘粘连、巨大儿、胎盘早剥、剖宫产史均属于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项目内对比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产妇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在产前做好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做好早期识别与针对性预防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危害性,对于产妇及胎儿顺利分娩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控制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于我院分娩时发生产后出血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的患者103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34例应用子宫体部前后壁贯穿纵行缝合止血法治疗产后出血,B组30例应用宫旁血管纵行缝扎止血法治疗产后出血,C组39例应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治疗产后出血。三组手术方法的止血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病率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手术时间较A、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及产后2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后24h出血量比较,C组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前及出院时血红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1d血红蛋白含量C组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子宫体部前后壁贯穿纵行缝合止血法、宫旁血管纵行缝扎止血法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法三种手术方法止血,均是剖宫产术后出血可采用的快速、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均可降低子宫切除发生率,手术技巧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有效的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712例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不同产次、孕次、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和临床干预措施。结果712例分娩产妇中产后出血32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5%(32/712),阴道分娩产妇中产后出血9例,发生率为2.2%(9/405),剖宫产妇中产后出血23例,发生率为7.5%(23/3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原因中宫缩乏力性出血13例,占比为40.6%(13/32),胎盘因素出血9例,占比为28.1%(9/32),软产道撕裂性出血6例,凝血功能障碍4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5)。统计结果显示,分娩方式、产次、孕次、新生儿体重、多胎妊娠与产后出血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产后出血诱发因素中宫缩乏力及胎盘因素占主要原因,而产妇分娩方式、产次等与诱发因素显著相关,为此临床应根据上述原因介入干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水囊填塞宫腔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探讨相关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48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水囊填塞宫腔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48例产后出血患者手术操作时间为5~11min,平均(8.4±2.3)min;水囊塞入宫腔内止血时间为6~17min,平均(11.6±3.1)min。48例患者成功止血45例,3例患者中2例因胎盘剥离不全致出血较多止血效果不理想,术后均给予子宫动脉结扎后止血,本组水囊止血成功率为93.8%。术后水囊停留时间平均(17.6±4.2)h,无子宫切除病例。结论水囊填塞宫腔止血治疗产后出血效果理想,在围产期给予相关护理方法可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提高水囊止血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子宫支架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具体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32例产后子宫出血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2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应用球囊子宫支架进行止血处理,对照组应用宫腔纱布填塞进行止血处理,对比两组方法的止血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时间、术后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术中出血量以及24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其术后1一个月宫腔粘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子宫切除率以及止血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子宫支架对产后出血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控制子宫出血量,提高了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进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136例,术前静脉滴注5%葡萄糖100毫升加10%葡萄糖酸钙10毫升,20分钟内滴注完毕,将其设为观察组,并以同期进行剖宫产分娩但术前未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的136例产妇设为对照组。监测两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4小时出血发生率;观察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发生的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10.00±32.68)毫升,对照组为(315.00±40.36)毫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94%,对照组产后出血41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0.15%,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的136例产妇中,出现一过性胸闷1例,全身发热6例,无需特殊处理均能自行缓解。结论术前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效果显著和副作用少等优点,可作为预防产后出血的预防用药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