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在治疗眼外伤后无光感眼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本院收治的眼外伤后无光感患者共46例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相关检查确诊眼外伤后无光感后入院受治。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其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病患经过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后,仍出现无光感者为16例;恢复光感者30例。手术后成功取得功能性治愈的病患为19例;解剖性治愈为16例;没有治愈为13例。结论对无光感眼病患给予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可有效恢复部分病患光感视力,改善眼外伤疾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息肉患者血清胃功能胃蛋白酶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胃泌素-17(G-17)水平的变化及与Hp感染性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9-2021.8北京燕化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胃息肉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11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PGI、PGII、PGR及G-17水平变化,并进一步将130例胃息肉据病理类型分组(增生性息肉64例、炎性息肉34例、胃底腺息肉22例、腺瘤性息肉10例),比较各组间PGI、PGII、PGR及G-17水平变化,并统计各组的Hp阳性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胃息肉PGI、PGII、G-17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息肉与炎性息肉PGI、PGII、G-17、PG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生性息肉组的G-17水平高于胃底腺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息肉组的G-17水平高于胃底腺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胃息肉Hp阳性率为40.7%;其中增生性息肉组Hp感染率为53.15%,明显高于胃底腺息肉Hp感染率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8 P<0.05);炎性息肉组HP感染率为55.8%,明显高于胃底腺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4 P<0.05);增生性息肉组与炎性息肉组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增生性息肉与炎症性息肉患者血清PGI、PGII、G17水平较高,胃粘膜存在明显炎症刺激,具有临床指导意义,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有相关性。
简介:目的:研究头颅模体在不同CT扫描条件下模拟定位图像对射波刀(CK)G4系统六维颅骨追踪(6D-skull)技术相同图像引导条件下头部体位系统误差的影响。方法:使用头颅模体(Lucy)模拟患者,将CT的X射线管不同管电压分为80kV组、100kV组、120kV组及140kV组,在不同管电压、相同管电流(440mAs)下,模体相同扫描层厚1mm,分别获取CT模拟定位(CT-sim)图像。通过MultiPlan计划系统分别生成相应的两幅正交定位数字重建图像(DRR)。将头颅模体置于治疗床面,按照CT-sim中心点摆位,采用CK图像引导系统的两个正交X射线管同时曝光与分别曝光方式,且曝光参数相同,记录每组、每种曝光方式各采集100份的3个线性方向(X轴、Y轴和Z轴)和3个旋转方向(L-R旋转、UP-DOWN旋转和CW-CCW旋转)6个方向的体位误差数据。根据公式M=2.5Σ+0.7δ计算X轴、Y轴和Z轴3个线性方向的外扩边界。结果:每种图像引导曝光方式相同方向头部体位误差数据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133,F=235.431,F=234.349,F=31.638,F=289.814,F=515.825;P<0.01)。两种曝光方式不同管电压组头部体位误差数据以120kV组头部体位误差绝对值数据分析中的标准差较小,头部体位误差较稳定。计算两种曝光方式,不同管电压条件下3个线性方向中各类头部体位误差数据外放范围最大值为0.402mm,最小值为0.009mm,95%置信区间(95%CI)为0.17~0.27mm。结论:CT不同X射线管电压条件模拟定位图像,对相同条件图像引导产生的头部体位系统误差是有一定影响。在电压120kV,440mAs下的模拟定位图像对CK-G4系统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头部体位系统误差影响较小、系统误差的稳定性好,可提高CK-G4系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图像引导的精准度。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自动分离机和传统手工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质量。方法将24袋的1U(200ml)红细胞悬液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洗涤制备全自动血液分离机洗涤组和传统手工法洗涤组,对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储存期末溶血率、上清蛋白含量进行检测作比较。结果全自动血液分离机法与传统手工法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全自动血液分离机洗涤法储存期末溶血率和上清蛋白含量低于传统手工洗涤法,其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制备效率提高。结论CompomatG4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制备洗涤的红细胞比传统手工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质量好,可以替代手工法制备洗涤红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用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替代策与经典途径检测HIV抗体的符合性,探讨HIV抗体检测替代策略在库尔勒市应用的可行性方案.方法收集2015年1-10月库尔勒市疾控中心各类HIV检测血清标本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2版)规定的替代策略和经典途径进行艾滋病抗体初筛和确认,探讨抗-HIV抗体阳性标本的平均值S/CO值与确认试验结果的关系。结果各类人群检测标本共1618份,胶体金法快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89份,两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阳性且S/CO≥6的有77份,WB确认为阳性,符合率为100%;两种ELISA法检测结果均阳性且S/CO在1.0~5.9之间的共有10份,经WB确认检测,10份为不确定,两种ELISA法检测结果一阴一阳且其中1种S/CO在1.0~5.9之间的共有2份,确认结果均为不确定.确认阳性标本的S/CO平均值为21.17,不确定标本的S/CO平均值为3.7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高敏感性快速筛查试剂和两种高特异性ELISA试剂联合检测HIV抗体(RT+ELISA1+ELISA2),可以替代%以上的WB确认检测.并且与WB确认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86.25%。当一种高敏感性筛查试剂检测结果为阳性、两种高特异性ELISA法检测结果均阳性且S/CO≥6时,与WB确认检测结果符合率是100%;当两种ELISA法检测结果均阳性或一阴一阳且S/CO<6时,替代方法与WB确认检测结果符合率也为100%.因此,在使用HIV抗体替代策略时,应同时考虑ELISA法的反应强度(S/CO值)和其他筛查方法的有机结合.在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后,将HIV替代策略引入日常HIV抗体确认检测,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减少检测成本提高成本效益。HIV抗体检测替代策略在库尔勒市艾滋病确认领域的应用是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宜州市新生儿G6PD缺乏情况。方法运用比值法对新生儿脐带血或末梢血进行检测。结果1640名新生儿中有108例G6PD缺乏,总发生率为6.59%,男婴检出率为8.23%,女婴检出率为4.26%,男性多于女性。结论新生儿早期进行G6PD筛查,对预防新生儿黄疸和溶血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3月-2022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86例发生感染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分配在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青霉素G钠治疗,分配在观察组的患者给予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治疗。评估疗效结果,具体指标包括:细菌清除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细菌清除率更高(P<0.05);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治疗新生儿感染疗效优于青霉素G钠,细菌清除率及治疗有效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预后判断中血清免疫球蛋白G型类风湿因子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伊始时间与终止时间分别为2020年2月和2022年2月,通过电脑相关程序作用下在该段时间内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入组成员,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实施血清免疫球蛋白G型类风湿因子检测工作并对患者使用来氟米特片进行治疗,对患者最终的检验结果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IgG-RF的阳性率为40.00%;RF阴性患者IgG-RF阳性率为10.00%;ACPA阴性患者中IgG-RF的阳性率为23.53%。结论:对于出现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而言,对其实施血清免球蛋白G型类风湿因子检测,能够对表现为ACPA阴性的患者有着更高的诊断价值,同时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疾病,并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针对纳入100例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对照组(单纯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研究组(玻切术前加用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治疗),各50例,针对患者视力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较术前患者视力明显改善,存在差异(P<0.05),术前无差异(P>0.05)。结论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吉西他滨与奥沙利铂联合全身化疗法预防T1G3高恶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613例T1G3高恶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肿瘤电切术(TURBT)后患者分为两组(1)全身化疗组169例,术后每周用吡柔比星30mg灌注治疗,连续8次,以后每个月灌注1次,持续2年。术后每21天用GC方案化疗,一般4-6个疗程吉西他滨1000mg/㎡第1、8天+奥沙利铂130mg/㎡第2天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2)对照组为444例,术后都每周灌注吡柔比星30mg1次,连续8次,以后每月1次,持续2年。结果随访2~7年,平均4年5个月,其中全身化疗组复发率为10.1%,对照组复发率为37.4%,对照组肿瘤进展率为14.5%,全身化疗组无肿瘤进展。全身化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GC全身化疗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高恶性T1G3期膀胱癌术后复发优于单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GC全身化疗能抑制T1G3高恶性膀胱癌的肿瘤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不同条件下腰椎骨矿含量、椎骨骨面积有临床意义的最小变化率。方法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所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共计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我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且证实无骨质疏松及相关疾病的体检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为对照组。使用DPX-MD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患者各椎体骨矿含量以及椎骨骨面积进行测定。结果在95%可信区间,0.05检验水准的条件下,观察组患者各椎体有临床意义的最小骨矿含量变化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95%可信区间,0.05检验水准的条件下,观察组患者各椎体有临床意义的最小椎骨骨面积变化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在测量不同条件下腰椎骨矿含量、椎骨骨面积有临床意义的最小变化率存在一定差异,骨质增生会导致影响加剧,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