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导致新生儿出现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具体的护理管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者7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发内向,并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新生儿75例作为对照组;临床对导致出现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临床研究具体的护理管理措施加以干预。结果胎盘因素的影响、患儿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出现了宫内感染的情况、脐带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母体贫血的情况、临床实施剖宫产、产妇的年龄较高及新生儿属于早产儿等均会导致新生儿表现出窒息的情况。临床通过研究有效方法加以护理管理后,在预防新生儿窒息方面获得显著效果。结论存在诸多因素导致新生儿最终出现窒息的情况,对此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给予护理过程中,需要给予密切关注,以将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将出现新生儿窒息的概率显著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足月窒息新生儿心肌损伤的变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窒息组和对照组。窒息组分为A(重度窒息)组20例、B(轻度窒息)组45例,对照组为C组40例。所有观察对象在日龄24小时内、3天、7天采取外周静脉2ml,检测心肌标志物(CK-MB、CTn-I、pro-BNP)及48小时内检测TORCH及床旁心电图;对心肌损伤患儿用磷酸肌酸钠治疗7天。结果1.窒息新生儿心肌标志物水平明显增高,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第1天心肌标志物水平,重度窒息组与对照组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观察窒息新生儿心肌标志物水平变化显示窒息组患儿随日龄增加,心肌标志物水平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且三个时间点心肌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重度窒息组尤为明显。同种窒息程度,重度窒息组第3天心肌标志物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窒息组第3天心肌标志物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重度窒息组心肌标志物水平、轻度窒息组心肌标志物水平、对照组心肌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轻、重度窒息组治疗前后心肌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轻度窒息组治疗、未治疗心肌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程度随日龄增加逐渐下降,窒息程度越重,心肌损伤越严重;2.轻度窒息后心肌损伤可完全代偿;3.重视重度窒息后心肌损伤的治疗,疗程要足;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苯巴比妥早期干预新生儿窒息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出生新生儿Apgar评分≤7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非干预组、苯巴比妥干预组。观察指标包括惊厥、死亡率、住院时间、CT改变、预后等,追踪观察1年以上。方法115例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在入科6h内给予苯巴比妥15~20mg/kg静脉注射,12h后给予维持量5mg/kg,分两次静脉注射,共3~5天。结果苯巴比妥干预组在惊厥发生率上要明显低于非干预组;CT改变非干预组在早期(1月以内)明显高于苯巴比妥干预组,而在3月左右时两组无明显差异;预后干预组要优于非干预组。在死亡率和住院时间上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苯巴比妥对新生儿窒息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地减少惊厥的发生率,并对早期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同时可以改善预后。但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1对象和方法
简介:目的探索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救治方法,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伤残率。方法通过我院2000年至2009年抢救20例剖宫产新生儿窒息采用畅通气道。诱发呼吸,维持循环,药物治疗的新式复苏方案进行抢救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经抢救均治愈出院。结论凡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因素均可导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残的主要原因,及时准确的处理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8例出现心跳骤停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施以院内或院前心肺复苏,分析心肺复苏结果,探究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68例心肺复苏老年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30.88%。复苏开始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比较心肺复苏成功组与失败组的平均肾上腺素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除颤8min前进行的救治成功率高于8min后(P<0.05);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相对高一些。结论心肺复苏开始时间、电除颤时机、病因等因素是影响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结果的主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猝死及心脏复苏进行临床分析,为冠心病猝死的预防及心脏复苏抢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94例冠心病猝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心脏复苏成功组(32例)和猝死组(6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脏复苏成功率、引起冠心病猝死的诱因、猝死的先兆表现。结果94例患者经心脏复苏抢救后,有32例为心脏复苏成功,心脏复苏成功率为34.0%;与心脏复苏成功组相比,猝死组患者的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因素的比率明显提高(p<0.05);与心脏复苏成功组相比,猝死组患者的胸痛、胸闷及呼吸困难先兆表现比率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猝死的诱因、患者的先兆表现与心脏复苏的成功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麻醉复苏室使用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工作状况进行分析,然后设计相关的预防对策,强化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方法将麻醉复苏室内部的护理工作开展状况的记录以及患者的投诉意见搜集在一起,然后筛选出常见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预防策略。结果通过研究比对各个护理阶段的安全护理报告,针对出现的隐患问题制定预防措施,保证相关政策能够落实到实处,提高医护护理质量,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同时,对医护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与表达沟通能力。结论经过对麻醉复苏室在护理工作开展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然后通过针对性的制定预防对策,最终有效的提高了安全护理的质量,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与满意度。
简介: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34-01摘要目的评价某院院内心肺复苏(cradiopulmonaryresusciation,CPR)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4年12月院内CPR病例。结果CPR成功率21.71%(84/387),其中成功脑复苏者71.43%(70/84)。结论CPR有助于挽救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生命,降低脑功能障碍后遗症发生风险,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照料者负担、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应狠抓院内CPR管理质量,提高抢救水平,试建立院外CPR资源管理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对患者入院一小时内液体复苏与创伤性休克的量效关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40名患者中有33名患者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82.5%,其中有2名患者复苏成功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占总数的5.0%;另外7名患者由于创伤严重病死,病死率为17.5%。创伤性休克患者在入院一小时内复苏过程中输液量超过1.5L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明显高于入院一小时内复苏过程中输液量低于1L的患者(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必须以血液动力学稳定为基础,并要注意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纠正氧代谢紊乱,并对患者的低氧血症进行纠正,对组织利用及供氧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