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新中国十七年的工业题材绘画中,画家们从各个可能的角度出发,创作出了相当数量的、能够表现出钢铁与新中国现实生活关系的视觉形象:从可以加强国内地区间物资交流的铁路,到可以减轻农民劳作、承载着农业现代化理想的拖拉机,从足以代言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的“钢都”,再到创作最新最美图画的“为钢铁而战”。这其中包括有“物”的形象,如铁路、拖拉机和钢材;有“空间”的表现,如钢厂外景和生产车间的出钢;也有“人”的表现,如炼钢、夺钢等代表工人阶级的钢铁工人形象。论文尝试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画坛,从美术家为表现新中国而努力的立场出发,考察工业题材绘画的衍变、钢铁作为新事物入画的情形;并以具体绘画作品为例,考察钢铁形象生成中创作和接受的互动以及钢铁形象的象征性与新中国视觉构建体系的关联,对钢铁为什么入画,以及如何入画的原因提供可能有效的解释。
简介: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的演进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由于原有美术作品对于革命历史的某些阶段和事件缺乏充分表现,且政治教化诉求已成为美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和评判标准,因而1965年4月到1966年4月期间,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了第三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的创作活动。此次创作活动的突出特点是:一、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探讨过去创作中的问题,并“认真地进行世界观改造”,后来发展到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武器来指导一切工作;二、在分配画题后,创作者按照题材需求深入到农村、工厂、部队去体验生活;三、画稿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审查,但最终完成并保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数量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