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今年,我们在全市审计系统开展了“审计质量年”活动,对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有一定的成效。一、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我们根据审计工作的实践,总结出有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的十条因素:(一)审计人员素质低,导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查不出来,形成审计风险。(二)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形成审计风险。(三)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产生潜在审计风险。(四)审计程序有误形成风险。(五)会计资料不真实,形成审计风险。(六)查出问题不揭露、不处理、不披露造成审计风险。(七)审计处理不到位,产生审计风险。(八)廉政建设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因素造成审计风险。(九)引用法规不准确形成审计风险。(十)文字表达不准确造成审计风险。二、
简介:在审计检查中,审计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要做好对账工作。所谓的对账工作,就是将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的数字与账簿上的相应数字,以及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上相应数字核对,看是否相符。通过这一程序,查清被审计单位披露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有经验的审计人员都是以此作为查账的第一步。问题是,一些审计人员往往只凭经验,仅对被审计单位期末(年末、季末或月末)的数字核对,对期中的数字不对账。这样往往遗漏重大问题,也给一些了解审计人员习惯做法的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如某企业一财务人员,通过各种非法手段,侵吞单位资金数以亿计。他所做的账,期中是不平的,因为他将有关凭证销毁了,涉及的相关科目不能人账;但期末是平的,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有关凭证,并登记人账。他犯罪的手段并不高明,但审计人员审查了三次都没有发现。原因是审计人员只核对期末数字,没有核对期中数字,没有发现期中账目不平问题,没有查出其中存在的重大犯罪事实。这一案例也说明,审计监督必须改变方式,要从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监督青背.
简介:本文克服以往国有与民营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比较研究的局限性,考虑到国有股减持与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以公司实际控制人属性与上市方式的交叉标准替代以控股股东属性或实际控制人属性的标准,确定上市公司的“出身”;同时,考虑到中国股票市场为典型的“政策市”、“消息市”,为克服以盈余与股票收益关系刻画盈余质量的局限性,以暂时性损失的持续性、可操控应计及应计质量刻画公司盈余质量,考察了上市公司“出身”对其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盈利能力、成长性、规模及所有权结构等条件下,当不考虑上市方式的影响时,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更高;而在考虑上市方式的影响时,国有首发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最高,国有买壳上市公司及民营首发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次之,民营买壳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