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5年8月7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高空槽东移的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持续向连云港市输送水汽、动量以及热量,再加上冷空气以及切变线等辐合的抬升作用,推动了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持续而强盛的上升运动是推动暴雨形成的一个关键因子。带状回波的分布同925hPa切变线以及地面辐合线的位置基本保持对应。本次强降雨天气的触发机制属于边界层辐合线。假相当位温(θse)和探空指数均说明大气层结呈不稳定状态,非常有利于强降雨天气的发生。

  • 标签: 暴雨天气 天气形势 中尺度 连云港市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18年我国临床护理基金论文发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对12种护理核心期刊刊载的及WOS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籍作者发表的临床护理基金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人数、地区分布、机构数量、研究性质、研究类型、统计学应用、专科分布、研究内容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2018年临床护理基金论文比呈增加趋势,中文及WOS收录的基金论文比分别为44.06%和51.46%,单项基金资助来源以省(直辖市)级为主(中文为42.02%,WOS收录的论文为33.06%);中文基金论文以4人合作为主(20.18%),多为同一机构产出(67.83%),WOS收录的基金论文以6人合作为主(21.14%),主要由2个机构合作产出(40.65%);中文基金论文研究类型以临床实验(22.64%)为主,统计方法应用以统计推断(73.15%)为主;中文基金论文以江苏地区(14.58%)产出最多,WOS收录的基金论文第一作者多来自台湾地区(43.90%);研究主题主要为肿瘤科护理(中文及WOS收录的论文分别占16.65%、22.49%)和疾病及症状护理(中文及WOS收录的论文分别占23.57%、23.04%)。结论临床护理基金论文比逐年增长,统计学应用基本稳定,基金资助来源日益多样化,科研合作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发达地区是科研产出的主要力量,临床护理研究热点集中在肿瘤科护理和疾病及症状护理。

  • 标签: 临床护理 基金论文 载文分析 护理科研 研究热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和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及媒介监测数据,描述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整理数据和分析,采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地图。结果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暴发111起,共涉及病例12 490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73.7%。暴发集中在广东(77起)、云南(14起)、浙江(8起)和福建(8起)4省份,共累及85个县(区)。暴发集中在5-11月,病例≤10例的小规模暴发多于30 d内终止(28/34,82.4%),较大规模暴发多持续数月,于10-11月终止。登革病毒1型和2型为我国登革热暴发的主要流行株。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密度大、卫生环境差的区域。主要暴发省份病例的年龄和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登革热暴发呈地域扩散、甚至向高纬度扩散态势,不同省份暴发特征各异,总体分为口岸型、乡村型和城市型,各省份应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

  • 标签: 登革热 暴发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5年8月7日连云港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高空槽不断向东移动,为此次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场,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不断向连云港市输送动量、热量和水汽条件,一旦出现冷空气、切边线等的辐合抬升运动,对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较为有利;在暴雨天气出现的过程中,连云港市上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且存在垂直速度中心,与强辐合中心保持一致,对于低层水汽向高层输送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促进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700hPa、850hPa和900hPa处均存在假相当位温的高值中心,且850hPa和925hPa处的假相当位温较大,均在70℃以上,说明低层有能量积聚且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出现。

  • 标签: 暴雨天气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连云港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5年8月7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高空槽东移的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持续向连云港市输送水汽、动量以及热量,再加上冷空气以及切变线等辐合的抬升作用,推动了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持续而强盛的上升运动是推动暴雨形成的一个关键因子。带状回波的分布同925hPa切变线以及地面辐合线的位置基本保持对应。本次强降雨天气的触发机制属于边界层辐合线。假相当位温(θse)和探空指数均说明大气层结呈不稳定状态,非常有利于强降雨天气的发生。

  • 标签: 暴雨天气 天气形势 中尺度 连云港市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以来,全球暴发COVID-19大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本文从COVID-19免疫相关发病机制出发,分析病毒感染机体引起的免疫系统变化、淋巴细胞减少及细胞炎症因子风暴等,并对目前免疫抑制剂在COVID-19治疗上使用的现状及优缺点进行综述,探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COVID-19 新型冠状病毒 免疫抑制剂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是否影响非COVID-19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疫情期间(2020-01-23至2020-04-16)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收治的因VTE就诊的非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与2019同期VTE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以3月15日(全国大部分城市确诊患者清零)作为节点,将疫情分为前后两期,观察分析疫情对非COVID-19患者VTE临床特征的影响。结果本中心疫情期间共收治202例非COVID-19患者,其中VTE患者49例(24.3%);往年同期共收治273例患者,VTE患者54例(19.8%)。疫情期间以活动减少为主要诱因发生VTE的患者比例高于往年同期(49% 比 27.8%,P=0.027)。疫情前期就诊患者PE发生率高于疫情后期(72.7% 比 21.1%,P=0.002),且均累及双侧肺动脉。此外,疫情期间60~74岁的VTE患者占46.9%,较2019年同期(33.3%)有增加趋势。结论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非COVID-19患者因活动减少而发生VTE的风险增加。疫情也影响了VTE就诊特征,前期症状性PE就诊比例增高。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除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外,还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急性期和远期症状。笔者现围绕急性COVID-19并发的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及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神经系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1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CA19-9正常组和CA19-9升高组。结果显示,CA19-9升高比率为25.0%;CA19-9升高组合并急性胆管炎、黄疸、血或胆汁培养阳性率及ERCP实施率均高于CA19-9正常组;内科治疗或ERCP术后CA19-9均较治疗前或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A19-9预测ABP合并急性胆管炎的AUC值为0.724(95%CI 0.592~0.865),对ABP合并急性胆管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胆源性胰腺炎 糖链抗原19-9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 急性胆管炎
  • 简介:摘要纤维化疾病损害多种组织和器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在皮肤、肝、肺、心脏、肾等多种器官纤维化中存在差异性表达,表明LncRNA H19可能参与了纤维化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该文总结了LncRNA H19与纤维化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在各个器官中的作用,为纤维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H19 纤维化 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有无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与预后,以指导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方法收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2020年2月19日至3月16日收治的确诊的1 18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组(A组)和未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组(B组),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共纳入1 183例,其中A组538例(占45.48%), B组645例。A组中高血压病378例、糖尿病164例、呼吸系统疾病117例、心脏病81例、脑梗死40例(部分患者合并多种疾病)。A组中男243例,女295例;B组中男243例,女402例。两组在年龄、体重及入院SPO2不同(P<0.05);入院时A组和B组重症/危重症的比例分别21.12%、9.15%(P<0.05); A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尿素氮、肌酐、肌红蛋白、超敏肌钙蛋白明显高于B组(P<0.05),而在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明显低于B组(P<0.05)。A组住院天数(13.15±5.21)d, B组住院天数(11.88±4.84)d(P<0.05)。A组死亡18例,B组死亡13例(P>0.05)。结论COVID-19患者有45.48%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提示针对COVID-19患者隔离治疗时也应关注基础疾病的治疗。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危、重型比例更高,炎症反应、心肌受损更重,住院时间更长。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 基础疾病 预后
  • 简介:摘要临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糖尿病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发生和病情进展有负面影响,但其机制尚不确定。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另外一种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最近有文献就其与糖尿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基础研究。本文对该文献和其他相关研究作一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借鉴MERS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开展糖尿病影响COVID-19的机制研究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

  • 标签: 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东呼吸综合征 糖尿病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机械通气后并发气胸情况,指导抗疫防治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3日收治的COVID-19危重症患者130例。分析其临床特征、机械通气相关气胸及治疗情况。结果130例COVID-19危重症患者中,出现机械通气相关性气胸(包括双侧和单侧气胸)7例,占比5.38%, 7例气胸患者均行床旁闭式引流术治疗,胸腔闭式引流后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均有明显改善。其他指标(酸碱度、乳酸值、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大型的COVID-19危重症治疗中心,建议有胸外科医师参与,以应对机械通气后相关胸外科并发症。气胸发生后无其他明显禁忌的情况下,应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机械通气 气胸 胸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GC)患者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lncRNA母系表达基因3(MEG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7例GC患者为GC组,51例良性肿瘤患者为良性肿瘤组,40名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lncRNA H19、lncRNA MEG3表达水平,分析其与G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及对GC的诊断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良性肿瘤组、GC组血清lncRNA H19水平依次递增,lncRNA MEG3水平依次降低(P<0.05);GC组血清lncRNA H19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lncRNA MEG3水平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随访13~32(23.54±4.18)个月,87例GC患者存活63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血清lncRNA H19水平组和低血清lncRNA MEG3水平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血清lncRNA H19水平组和高血清lncRNA MEG3水平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ncRNA H19(HR=3.442,95% CI:0.089~23.421)为G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lncRNA MEG3(HR=4.386,95% CI:0.934~20.596)为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lncRNA H19+lncRNA MEG3(AUC=0.922,95% CI:0.861~0.962)诊断G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血清lncRNA H19(AUC=0.840,95% CI:0.771~0.904)、lncRNA MEG3(AUC=0.830,95% CI:0.753~0.890)单独诊断。结论GC患者血清lncRNA H19水平明显升高,lncRNA MEG3水平明显降低,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升GC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RNA,长链非编码 H19 母系表达基因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清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IgG检测在COVID-19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进一步完善COVID-19的诊断/筛查体系。方法收集32例COVID-19患者(RT-PCR法检测2019-nCoV核酸阳性,且有临床症状者)和34例非COVID-19患者(RT-PCR法检测2019-nCoV核酸阴性,并经临床诊断排除COVID-19者)的血液样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样本进行2019-nCoV IgM/IgG快速检测,并分析检测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其与病程变化的相关性。结果32份COVID-19患者样本中,9份样本2019-nCoV IgM阳性,检出率为28.1%(9/32);2019-nCoV IgG阳性样本25份,检出率为78.1%(25/32);IgM/IgG总检出率为84.4%(27/32)。34份非COVID-19患者样本中,2019-nCoV IgG阳性样本2份,检出率为5.9%(2/34);未检测到2019-nCoV IgM阳性样本。COVID-19患者出现症状后的10~20 d,血清IgM检出率为42.9%(3/7),21~30 d为30.8%(4/13),31~40 d为16.7%(2/12),随病程延长呈下降趋势;COVID-19患者出现症状后的10~20 d,血清IgG检出率为57.1%(4/7),21~30 d为84.6%(11/13),31~40 d为83.3%(10/12),随病程延长呈上升趋势,在21~30 d左右达高峰。结论血清2019-nCoV IgM/IgG检测(胶体金法)在诊断2019-nCoV感染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84.4%)和较强的特异性(94.1%),因该检测方法具有灵活、快速、简便等特点,在COVID-19的诊断/筛查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作为COVID-19诊断/筛查体系的有益补充。

  • 标签: 2019-nCoV IgM/IgG COVID-19 实验诊断
  • 简介:AbstractObjective:We aim to assess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cell-free fetal DNA (cffDNA) testing for detecting common fetal aneuploidies as well as subchromosomal deletions/duplications and explore the pregnancy decisions in screen-positive cases.Methods:A cohort of 19,531 pregnant women was offered cffDNA testing for detection of trisomies 21, 18, and 13 (T21, T18, and T13); sex chromosome aneuploidies (SCAs); and subchromosomal deletions/duplications. Screen-positive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karyotyping and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analysis.Results:A total of 47 cases failed the test. The overall screen-positive rate of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was 1.07% (208/19,484), including 57 cases with T21, 18 cases with T18, 7 cases with T13, 106 cases with SCAs, and 20 cases of subchromosomal deletions/duplications.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s were 91.30% (42/46), 38.46% (5/13), 33.33% (2/6), 41.33% (31/75), and 27.78% (5/18),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reening of fetal chromosomal aneuploidies in the high-risk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low-risk group (P > 0.05). All of the pregnant women who had confirmed fetal T21, T18, or T13 terminated their pregnancies, except for a case of T13 mosaic, whereas 45.16% (14/31) of women with fetal SCAs continued their pregnancies. Furthermore, 17 pregnant women with positive screens for T21, T18, or T13 without a subsequent diagnosis chose to terminate their pregnancy, whereas 29 of 31 women with SCAs chose to continue their pregnancies.Conclusions:CffDNA testing exhibited good screening accuracy for T21, T18, and T13 and also contributed to detecting fetal SCAs and subchromosomal deletions/duplications. Pregnant women with fetal 47, XXX or 47, XYY were more willing to terminate their pregnancy than those with fetal 45, X or 47, XXY.

  • 标签: Cell-free DNA Prenatal Testing Sex Chromosome Aneuploidies Subchromosomal Deletions/Duplications Trisomie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前踝上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前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 踝上穿支 足踝 软组织缺损 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