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6 个结果
  • 简介:历史就是这样乖戾却又公正:那些挖空心思自我粉饰,妄称大师,在公众场合频频亮相者恰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印象;反之,在喧嚣闹市中找不到,在"模范"、"英才"簿中也找不到的人,人们心目中却总是忘不掉。我这里记述一位,就是恰巧此时人们思念大学老师,毕生献身希腊学术先辈汪子嵩。按20世纪50年代北大习惯,称他汪先生。

  • 标签: 希腊 实践者 求是 求真 精神 求善
  • 简介:“墨家哲学是功利主义”是中国哲学界八十多年来主流观点。郝长墀曾撰文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论证依赖于两个观点:(1)功利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2)墨子以他人为中心。如果郝长墀翻案成立,显然是对中国哲学史研究非常重要贡献。这里并不质疑郝长墀结论,只是试图证明郝长墀对功利主义和墨家哲学诠释有待商榷。首先,功利主义者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其次,墨子也不是以他人为中心。

  • 标签: 墨子 自我中心主义 功利主义
  • 简介:中国"哲学突破"始于《老子》,中国哲人寻求普遍统一性努力集中体现在道提升上。但随之而来,是道意义究竟如何理解,这也是困扰中国哲学根本问题。我们今天所应当做,不是站在老子思想之外指手画脚,说"道"是这是那,而是进入到老子思想内部,帮助老子建立道论哲学言说。建立老子道论哲学言说,也就是建立老子哲学逻辑体系。我们将老子思想表述视为未经论证命题,本文目的即在于对这些命题进行论证,使之成为严格意义上哲学。言说之道已非道,"道"有名而实无名。名亦物,道非名亦非物,道为无。无为万物生存之可能,万物即道之显现,无亦即有。万物与道区分,因万物自相区分,于是有德。消泯区分则合道,固守区分则违道。物多样性激起欲望,对物役使更背离道。只有无我之欲方归于自然。欲是以人为尺度区分物,由是形成知。对知获取为学,学增强我与他者区分能力,故损学方能益生。学知方可有为,改造外物,对抗自然。无为则无我,不造物不别物。于是人之生即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

  • 标签: 老子 别名 辨名 哲学言说
  • 简介:认识论这个概念在19、20世纪之交通过罗素和梅耶松被引入英美和法国哲学。以这一概念兴起以及它所引出问题和悖论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探讨卡瓦耶斯借助数学资源,从概念哲学角度出发对待认识论悖论方式和他对哲学提出一些新问题,可以勾勒出一幅对当今认识论以及人们一般所认为"知识"概念所做一番重新评价图景。

  • 标签: 认识论 卡瓦耶斯 概念哲学 数学 知识
  • 简介:人对自然界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构成完整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由二者相互交织而生成。仅由物质生产劳动解释社会关系将导致技术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生产力与交往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二者都是衡量社会发展重要尺度。社会文化是这种交往能力主要载体。生产力及其生产物质利益决定交往关系实质内容,而交往能力及其形成社会文化则提供组织这些内容交往形式。由此产生了由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物质利益与精神交往相交织鲜活历史,生成了各个层次社会结构,包括生产力层次劳动组织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上层建筑结构,等等。

  • 标签: 生产力 交往能力 唯物史观
  • 简介:张一兵教授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个案研究,而且对如何推动这一领域研究提出了新分析框架。其基本观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1968年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出版后就已经终结.其主要原因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诉求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大原则已经被放弃;在此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派生出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三种思潮。这一观点虽然有启发性。但有一定片面性。根据理论逻辑和社会现实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整个发展可以区别为四种类型,即“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区分基础不是抽象意义上本真马克思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个前提。也不是总体性或同一性思维方式。而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辩证法理论坐标。

  • 标签: 张一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瑟伯恩 后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辩证法
  • 简介:"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吉藏首先明确提出。道教经过一个阶段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道性"与"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关键范畴"佛性"与"道性"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哲学基础。

  • 标签: 无情有性 无情有道性 吉藏 孟安排 道教义枢
  • 简介:《东西均》一书是方以智中晚年代表哲学著作之一,在明末清初"三教合一"时代思潮影响,方以智以理想型儒家为旨归,提出了"三教归儒"思想宗旨。他将孔子、孟子为代表原始儒家看作是理想中"大成均",并通过对孔子"重学"思想系统阐述、对"名教"现实意义哲学辩护,对"不虚生浪死"死亡哲学思想论述、鲜明而又系统地表达了他自己新儒学思想。《东西均》一书融合佛、道与部分西方科学思想,体现了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而折衷其间"学术理想。而其"折衷"价值原则即是他心目中理想型儒家。

  • 标签: 方以智 《东西均》 三教合一 三教归儒 理想型儒家
  • 简介:围绕时间这个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共享现象学核心概念,一方面,通过对“活的当下”既流动又静止自身悖谬现象分析.最终可以发现原自我与原非我不可还原交织,这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切构造起点、意识终极奥秘;另一方面,这种时间现象分析所展示意识深度.反射出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同构性——这就是《时间与存在》一书思路。针对这两方面可展开评论:其一,时间意识之奥秘揭示乃借助现象学还原.而现象学还原可能性依赖于按照纯粹意向活动来理解意识自身非时间性;其二,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同构性”解读源自作者对前者一种错误生存论理解.其实.由海德格尔思想整体看来。存有的真理早已贯穿其中。

  • 标签: 胡塞尔 海德格尔 时间 意识 存在
  • 简介:安东尼·朗(AnthonyA.Long),1937年8月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教授,埃尔文·斯通(IrvingStone)文学讲席教授,哲学系和古典学系兼职教授。朗是目前国际上最知名古典哲学专家之一,曾在新西兰、英国、美国多所大学任教,他已经活跃在古典哲学和文学研究领域五十余载,积累了极其丰硕研究成果,

  • 标签: 古典哲学 安东尼 百科全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专访 兼职教授
  • 简介:纽科姆难题是关于决策者合理行为一个选择困境问题,它提出使得贝叶斯主义者在理性主体应该采取行为方式这个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经典决策理论也因此分化为证据决策理论和因果决策理论两大理论流派,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贝叶斯决策理论发展。但随着研究深入,一些学者对纽科姆难题本身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存在构造缺陷或所设置选择困境超出了人类理性边界。事实上,纽科姆难题具有一种特殊因果决策结构,借助赖欣巴哈原理、屏蔽原理和可证实性原则等,在考察决策者斟酌过程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方案来消解纽科姆难题中选择困境。

  • 标签: 纽科姆难题 贝叶斯决策 决策结构 因果关系
  • 简介:摘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规划或者地缘政治角逐。它背后“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理念,既深植于中国传统思想,也更加切近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本意。这一理念所蕴含整体论思维方式和生化模式因果观不但不排斥个体权益,反而是后者最终保障。将这个理念转化为行为方式,有望导致一个与个体主义哲学理念主导下冲突不断世界秩序截然不同世界秩序。这是历史给予中国和世界机遇和责任。

  • 标签: 命运共同体 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 丝路秩序 因果观 囚徒悖论
  • 简介:摘要:自我没有广延,已成定论,但胡塞尔晚年试图对这一定论发起挑战.因为他发现行为会“起效”,而“效用”会在自我中沉淀“堆积”起来,形成有“广度”、“深度”和“厚度”并延展着存在,这些存在构成自我习性、人格、禀赋或倾向并以此组成心灵持守着自身特质“本体”。经过进一步论证,自我这种广延被等同于胡塞尔晚年所探讨“原对象”。从后者出发,耿宁在讨论阳明学派道德意识时所提出来并企图在胡塞尔现象学框架内加以解决“寂静意识”难题会迎刃而解.这种意识所包含非对象性特征、静谧性体验以及伴随性情绪都得到了说明。

  • 标签: 胡塞尔 耿宁 自我 广延 原对象 “寂静意识”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辨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近代物理学是随着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物理实在论经历了机械实在论、经典实在论和量子实在论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物理学实在问题讨论是由微观粒子不可观察性、量子力学概率性、非定域性等特征引起,并不等同于数学世界是否实在问题。科学是哲学一科学继承者,但不是哲学“终结者”,而是哲学“改造者”与“推动者”。我们在讨论物理学实在问题时,应该区分出三个不同层次实在:自在实在、对象性实在和理论实在。物理学理论是在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过程中完成,是对自在实在模拟,是在谈论实在和理解实在,而不是在描述实在。这是一种语境论实在观。

  • 标签: 经典实在论 量子实在论 理论实在 谈论实在
  • 简介:理性并不足以代表哲学。哲学就像诗歌、小说和戏剧一样,是一种人为艺术品。哲学家置身于特定时代和环境中,和平常人一样有血有肉,他们思维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见识和个人情感影响。人们习惯把哲学家关于幸福思考想象得古怪而高不可攀,而忽略了他们哲学中也有反映普通民众愿望、诉求和利益思想。以柏拉图为例,其晚期作品显示出他对于适度原则重视,以及他在"幸福"问题上妥协。由此可以纠正以往对柏拉图伦理思想一些偏见和误解。

  • 标签: 量度 幸福 柏拉图 适度 菲丽布
  • 简介:生存论现象学通常将置身其中活动视为一种基本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德雷福斯和罗丹—罗路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活动展开,所涉及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行为。通过重构德雷福斯和麦克道尔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学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波普客观知识论和波兰尼个人知识论针锋相对。势若水火。哈克对波普“没有认知主体认识论”批判,是对波兰尼一个强有力支持,但是她“具有认知主体认识论”和波兰尼个人知识论又有很大不同。三人在认知主体问题上差异.对应于他们时知识概念不同理解:波普专注于知识内容义.哈克兼重知识内容义和状态义,波兰尼则将知识内容义、状态义和能力义统一在个人知识概念之下。

  • 标签: 认知主体 知识的内容义 状态义和能力义 波普 哈克 波兰尼
  • 简介:整体性范畴是当代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重要范畴之一。它要求人们将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视之为一个整体,要求人们从世界观和方法沦高度确立整体性范畴和整体性思维。其核心是在真正弄清事物各具体方面在事物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性质、关系、地位、作用、趋势等基础上,认识并按照事物整体规律去促进其改变和完善,以满足主体性发展需要。整体性思维灵魂是全局性、辩证性、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性眼光,其关键是真实、具体、全面、过程性地把握事物全局和整体。人和社全及其关系是一个古老哲学问题,从总体上看,东方哲学具有将社会视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传统,相反,西方哲学则更强调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科学回答。整体性是深化“全面发展”思想重要路径。

  • 标签: 整体性范畴 全面发展 社会 互动 本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