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腧穴双向调节效应是中医针灸治疗的核心作用之一,它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来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作用,而影响双向调节作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本文试从腧穴双向调节作用的古代文籍记载、作用表现、取决因素、作用途径等方面对作用进行浅析,进一步强调腧穴双向作用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和阐明其相互作用原理研究的重要性,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为临床医生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借鉴性思路及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漏肩风应用经络辨证指导选穴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11月到2021年12月,共选择60例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的漏肩风患者进行研究,利用数字随机方式进行分组,观察组患者实施经络辨证取穴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针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情况实施评价。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下降,关节活动度评分提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较强(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运用经络辨证指导取穴法为漏肩风实施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减轻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肩袖维持着肩关节的动态稳定,肩袖损伤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探索针刺治疗肩袖损伤的选穴规律,从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基于目前研究现状,探讨针刺治疗肩袖损伤的选穴概况,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十二经脉、经别、经筋理论,从腧穴的近治、远治作用或结合肩袖、腧穴的解剖学特点来确定选穴;一类是根据体表的阳性病理反应点来确定针刺部位,如阿是穴、结筋病灶点、活化激痛点等。结论:两类选穴均可在不同程度上缓解肩袖损伤症状,而区别最关键在于腧穴是否处于“激活态”、“敏化态”。其中关于敏化腧穴的处方选择、有效刺激量、疗效持续时间、作用机制等等,都值得更进一步的大样本、高质量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针刺夹脊穴联合十宣穴放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96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进行传统针刺夹脊穴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十宣穴放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针刺夹脊穴联合十宣穴放血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在针刺夹脊穴联合十宣穴放血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联合十宣穴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痉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受限、异常运动模式增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表现为穿衣困难、步行障碍等,增加跌倒风险,严重者可出现痉挛性肢体疼痛及关节挛缩等问题。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突发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大脑无血液灌溉,从而引发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该病患者常伴有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以痉挛性偏瘫最为常见,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且该病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临床常采用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该方法主要通过制定针对性作业活动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长期疗效不佳。温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针尖加温刺激穴位,起到温经通络、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且临床疗效显著。作为我国传统疗法,针灸在康复医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方面;而在缓解痉挛方面,针灸的应用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以此为着眼点,探讨卒中后痉挛的针灸治疗选穴规律及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压穴腕带防治航海晕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量表筛选出的178例既往有晕动病史的海军新兵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压穴腕带组)89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假压穴腕带组)89例(脱落5例)。压迫点选择腕部2区针刺点,即相当于内关穴的位置。观察2组受试者登船后晕动发生2 h及1 d时的Graybiel晕动病评分、晕动病严重程度分级,晕动发生前后心率和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晕动发生2 h及1 d的Graybiel晕动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晕动2 h观察组Graybiel评分为(10.63±9.56)分,对照组为(14.08±9.19)分,t=-2.405,P=0.017;晕动1 d观察组Graybiel评分为(6.61±4.49)分,对照组为(8.45±5.13)分,t=-2.503,P=0.013],且观察组Graybiel晕动病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晕动2 h及1 d的晕动病严重程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晕动发生后2组心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心率值低于对照组。晕动发生后2组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压穴腕带防治晕动病有一定效果,能有效减轻晕动症状,稳定心率,且具有经济、简便、无不良作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