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46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探讨术前影像学分析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经血管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中8例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动脉瘤栓塞,2例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32例栓塞程度〉95%,11例栓塞程度95%,2例栓塞程度90%,1例栓塞程度约80%。4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缺失。1例患者术后一侧大脑前动脉栓塞,1例术后呈植物生存状态。术后死亡2例。结论通过术前的影像学评估分析来指导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避免了盲目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本组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效果满意。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舒适护理配合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栓塞治疗的价值。 方法:研究病例选取在我 院 接受治疗的 60 例 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依据随机选取方式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 30 例患者,两组均给予血管栓塞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最终护理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血管栓塞治疗配合舒适护理后护理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且患者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结论:将血管栓塞治疗配合舒适护理应用在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治疗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栓塞治疗 舒适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行血管栓塞治疗时,对脑动脉瘤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的体会与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05月-2011年05月我院收治的急脑动脉瘤病人40例,严密观测各阶段病情,并对其采取个体化护理措施。结果40例病例经救治护理后全部痊愈出院。结论采用弹簧圈血管栓塞治疗具有安全、创伤小、治愈率高的特点,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血管栓塞 脑动脉瘤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3年6月到2013年5月行介入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879例,分为A组(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以及B组(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总结介入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种类,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并分析相关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策略。结果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1)在介入治疗距患者发病时间,瘤颈>4.0mm或者颈/体>2/3,使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的动脉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发生动脉瘤破裂、脑积水,血管痉挛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发生血栓形成、弹簧圈外逸、过度栓塞、支架移位、术后非动脉瘤出血、穿刺部位血肿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对血管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重视,以及介入材料的改进以及栓塞技术的提高,能有助于降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对并发症正确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栓塞治疗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必要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42个,95%闭塞3个,90%闭塞1个,全组无死亡。中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填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12~72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20例有颅神经压迫症状者18例完全恢复正常,另2例为永久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全组术后均无破裂出血。结论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必要的,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的方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措施在重症监护室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栓塞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共纳入患者88例,时间为2021年8月-2022年11月,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4例,一组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一种采用围期预防护理为观察组,比较不同护理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更少(P<0.05);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经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可有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内栓塞治疗 重症监护室 颅内动脉瘤 护理措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脑血管支架置入是采用经股动脉穿刺的方法将合适的支架通过导管置入脑动脉狭窄部位以改善脑动脉血液供应,从而改善临床症状。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脑血管支架置入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为缺血性脑血管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手术成功后,为预防术后并发症,术后的维护非常重要。有些患者认为脑内已放入支架,不会再发生脑梗塞,出院后不按遗嘱服药,血压、血糖、饮食不控制,影响手术的效果。所以出院后的健康指导非常重要。

  • 标签: 脑血管内支架置入出院后健康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介入护士围手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的作用。方法: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先随机选择约150例正在医院诊治的脑血管介入患者为主要调研对象,再随机分成参考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常规护理+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结果:两组住院费用和疾病患病率的变化具有重要统计价值(P

  • 标签: 脑血管患者 介入护士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病灶的特点及血管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例行手术夹闭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瘤体残留,均在全麻下行弹簧圈栓塞,其中2例采用支架辅助。以“residualaneurysm”、“incompleteclipping”及“endovascularcoiling”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网络数据库并筛选相关文献。结果4例残留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采用支架辅助),另一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者瘤颈少量残留,6个月后随访时残留部分消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0篇。结论对于夹闭术后残留的动脉瘤,再次手术夹闭的难度及风险较大;血管介入治疗是处理此类病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 标签: 动脉瘤残留 夹闭不全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血管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与效果。通过统计对比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手术量数据,分析了DSA造影、直接机械取栓治疗、桥接治疗、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情况。结果显示,2023年相较于2022年,总手术量增长了17%。其中,DSA造影增长了14%,机械取栓治疗增长了10%,桥接治疗增长了25%,而支架植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手术量基本持平。这些数据反映出血管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并且在特定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 标签: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 急性脑卒中 DSA造影 取栓治疗 桥接治疗。
  • 简介:摘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介入诊疗指南2018》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临床实际,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介入诊疗指南2022》。这一指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流程管理、术前评估、血管治疗策略、围手术期管理、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进行了广泛更新,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 标签: 脑缺血 卒中 机械取栓 溶栓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科冠状动脉介入性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 2017年 9月到 2018年 9月收治的病人共 88例,随机分成两个组。在研究过程中针对病人提供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模式,实验组实施介入性治疗模式。结果:经过研究和分析统计发现,观察组病人经过心血管科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之后,实际有效率是 97.68%,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法的实际有效率是 79.07%。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两组病人的不同治疗方法,发现事实心血管科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的效果更好,有助于减轻病人的疼痛感觉,提升治疗效果,实际的满意度和应用价值都比较高。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 研究
  • 简介:摘要近几年,国内心血管疾病(英文名Cardiovasculardisease)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病情人群年龄持续走低。冠状动脉造影(英文名coronaryarteriography,缩写CAG)的介入诊断和指导治疗存在缺陷,而血管超声(英文名Intravascularultrasound,缩写IVUS)的出现弥补了不足。经过20多年的发展,IVUS成为介入经皮冠状动脉治疗的主要医疗技术,为不同病变的组织学积攒大量经验。在观察易损斑块的形态、性质、稳定性,血管管壁结构和管腔形态,病变狭窄程度及长度上,特别是在一些病变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如临界性病变、分叉及中重度钙化、左主干病变等。本文就IVUS在冠心病的介入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冠心病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28例,其中A组132例患者发病3天内即给予介入栓塞治疗,B组126例4~14天内接受治疗,而C组72例患者发病14~30天后接受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同时,根据患者动脉瘤瘤颈、大小和栓塞程度探讨其与动脉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A、C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率明显高于B组,宽颈复发率高于非宽颈患者,大型动脉瘤复发率高于中小动脉瘤患者,治疗次全栓塞复发率明显低于完全栓塞患者,分别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与患者治疗时机、动脉瘤颈、动脉瘤大小和栓塞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对其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基础性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化围手术期护理,比较组间护理效果以及护理质量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在基础护理、感染防控、护理态度以及健康宣教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提升护理质量,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 标签: 系统化护理 围手术期护理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采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患者例数为80例,其入院治疗的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12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分值差异较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仅仅出现2例不良反应患者,而观察组也仅出现3例不良反应患者,数据差异较小,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血管支架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临床意义较为深远。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术后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严防颅内再出血,血管痉挛、血栓栓塞、穿刺处血肿等并发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结果45例痊愈,1例死亡,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促进痊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本文报道我科对连续收治的10例侧窦区(横窦和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的初步经验.方法所有病人先进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侧窦区DAVF后立即对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造影并用NBCA胶或PVA颗粒进行栓塞.结果10位病人进行16次栓塞治疗(有6例行2次),共对23根供血动脉进行了栓塞.其中8例采用NBCA胶,另2例采用PVA颗粒进行栓塞.8例栓塞后获得解剖学和临床治愈,另2例虽获临床治愈,但造影中仍可见少量病灶残留.4例伴有搏动性耳鸣和杂音者在首次栓塞后其症状和体征消失,其中1例搏动性耳鸣在第一次部分栓塞后2个月复发,但在第二次栓塞后消失.无一例病人在栓塞后出现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侧窦区DAVF是一个安全、有效和微侵袭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侧窦 栓塞治疗 DAVF 病因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