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CT影像诊断对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66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T影像对患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后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验,比较CT检验的符合率。结果 手术后的病理分期结果为16例患者处于T1-2期,31例患者处于T3期,19例患者处于T4期。16例T1-2期的患者中,9例患者被CT影像正确诊出,符合率为56.25%。31例T1-2期的患者中,22例患者被CT影像正确诊出,符合率为70.97%。19例T4期的患者中,12例患者被CT影像正确诊出,符合率为63.16%。CT影像总的诊断符合率是65.15%。结论 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符合性,可以较为准确的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T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术前分期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直肠癌术前分期应用CT影像诊断的效果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直肠癌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月;56例患者均接受CT影像学诊断,术后接受病理学诊断;对CT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总结临床直肠癌术前分期中CT影像学的应用价值。结果 56例患者经CT影像学诊断直肠癌 T1-T2期9例,经术后病理学诊断直肠癌 T1-T2期10例,CT诊断符合率90.00%;经CT影像学诊断直肠癌 T3期41例,经术后病理学诊断直肠癌 T3期36例,CT诊断符合率87.80%;经CT影像学诊断直肠癌 T4期6例,经术后病理学诊断直肠癌 T4期10例,CT诊断符合率60.00%。经观察,直肠癌 T1-T3期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直肠癌 T4期,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直肠癌术前分期应用CT影像诊断效果确切,可将患者直肠内癌症病灶及其周围组织情况直观展示出来。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二维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分级+超声造影(CEUS)检查对甲状腺癌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比较TI-RADS±量化CEUS和量化CEUS+TI-RADS引导下188例甲状腺结节FNAB细胞病理结果的准确性,均行CEUS、TI-RADS分级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统计分析TI-RADS分级、CEUS检查及二者联合检查的检查结果及对甲状腺结节细胞病理诊断的价值。结果:量化CEUS+TI-RADS较TI-RADS±量化CEUS引导下FNAB使BethesdaⅡ恶性率从28.6%降至26.2%,BethesdaⅤ/Ⅵ恶性率从97.8%升至98.7%。结论:量化CEUS+TI-RADS引导下的FNAB是提高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细胞标本质量的有效途径,包括CEUS在内的超声特征作为辅助诊断FNAB的依据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将有助于提高FNAB术前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前后内分泌检测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抽取医院收治的79例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患者展开研究分析,经患者同意后在手术前、手术后进行内分泌激素检测,对比患者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结果:患者术后12月、术后6月、术后3月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但术后3、6、12月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低于术后7d、术后1d、手术前(P<0.05)。79例患者中术后一年内有5例患者疾病复发,其余74例患者疾病未复发。疾病复发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高于疾病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在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前后实施内分泌激素检测,可明确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可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患者或发现疾病复发征兆,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形式健康教育在肺癌手术患者术前呼吸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3-2021.3,选取80例肺癌手术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患者40例,行术前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40例,采用多形式健康教育。结果:术后观察组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正确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日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采用多形式健康教育模式对肺癌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的宣教,具有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NACT)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女性患者200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给予宫颈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100例在宫颈癌根治术前应用多西他赛和奈达铂方案行NACT。回顾性分析NACT的辅助疗效,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前给予NACT的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4%(94/100),肿瘤长径由术前的(10.33±3.04)cm缩小至(5.33±2.19)cm,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9.522、7.843、1.055,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阴道切除长度、术后化疗次数比较,t=2.496、1.221、1.055,P>0.05。两组化疗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t=1.750、0.690、0.050,P>0.05。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行根治术前应用NACT可缩小肿瘤体积,减少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且不增加化疗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营养支持在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拟手术治疗的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营养评估及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均给予营养支持,对照组术后给予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及第7天营养风险评分,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术后1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第1天及第7天营养风险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营养风险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术后第1及第7天两组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血红蛋白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1天及第7天研究组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CD3+,CD4+/CD8+及NK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第1天及第7天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营养支持能够改降低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术期营养风险,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恢复,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来评估肾肿瘤患者术前的凝血功能状态,评估肾肿瘤患者术前凝血状态过程中TEG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TEG与凝血五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行肾占位性病变手术的患者142例,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肾癌组(97例)与肾良性疾病组(45例)。分别用TEG和常规凝血检测评估两组患者术前的凝血功能状态及两种凝血方法的临床价值。比较肾癌组患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理分期的TEG参数。比较肾癌组患者的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肾良性疾病组比较,肾癌组患者TEG的R值、K值缩短(P<0.01),Angle角、MA和CI值增宽(P<0.01)。常规凝血功能参数方面:与肾良性疾病组比较,肾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升高(P<0.01),国际化标准比值(INR)、D-二聚体(DD)值上升(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值下降(P<0.05),但两组的活化酶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肾癌患者的各项TEG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Ⅰ、Ⅱ、Ⅲ期患者之间的TEG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Ⅳ期患者的K值缩短(P<0.05),Angle角增宽(P<0.05);肾癌Ⅳ期患者的MA值和CI值较Ⅰ、Ⅱ、Ⅲ期升高(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肾癌患者的TEG参数比较,有淋巴结转移肾癌患者的K值缩短(P<0.05), Angle角、MA和CI值增宽(P<0.05);TEG参数的R值与APTT呈正相关(r=0.445,P<0.01);K值与PTA呈正相关(r=0.206,P<0.05),与PT、FIB、DD呈负相关(r=-0.221、-0.485、-0.208,P<0.05);Angle角与FIB呈正相关(r=0.389,P<0.01),与APTT呈负相关(r=-0.257,P<0.05);MA值与FIB、DD呈正相关(r=0.642、0.279,P<0.05);CI值与PT、FIB和DD呈正相关(r=0.205、0.536、0.288,P<0.05),与APTT呈负相关(r=0.278,P<0.01)。结论肾肿瘤患者术前血液易处于高凝状态,而且高凝状态与晚期病情呈正相关。用TEG来评估肾癌患者术前的凝血状态更准确,与常规凝血实验检测具有互补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前视网膜病变的检查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进行SMILE手术的近视680例(1 35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近视程度分为低中度近视组443例(876眼)和高度近视组237例(474眼)两组,术前散瞳进行全视网膜镜检查,观察视网膜周边部病变的情况,对其中病变较严重者进行相应的治疗。结果在1 350眼中发现有各类视网膜的病变者218眼,占16.15%,以非压迫变白和格子样变性多见。高度近视组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23.84%(113/474),高于低中度近视组的11.99%(105/876)(χ2=4.878,P<0.05)。对其中较严重的105眼进行了视网膜激光光凝,光凝后进行了SMILE术,术后随访3~12个月,无视网膜脱离发生;其中原视网膜脱离的1眼进行复位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视网膜脱离无复发。结论SMILE术前散瞳进行全视网膜镜检查可发现部分眼底病变者,高度近视者的眼底病变发生率高,对严重病变及时进行治疗,能够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临床及MRI影像特征预测分析肝细胞癌(HCC)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180例手术切除的HCC患者的临床和MRI影像资料,对比分析低分化HCC与中高分化HCC患者甲胎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D-二聚体水平、中国肝癌分期、Child-Pugh评分、肿瘤大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强化类型等临床和影像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低分化HC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80例HCC患者中低分化59例,中高分化12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甲胎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D-二聚体水平、中国肝癌分期、Child-Pugh评分、肿瘤长径、包膜是否完整、瘤体ADC值、最大层面ADC值、强化类型与HCC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优势比(OR)=4.524,P<0.05]、D-二聚体水平(OR=8.576,P<0.05)、中国肝癌分期(OR=5.598,P<0.05)、肿瘤长径(OR=0.498,P<0.05)、强化类型(OR=2.988,P<0.01)、瘤体ADC值(OR=0.059,P<0.05)是预测低分化HC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MRI影像特征可以作为术前有效预测HCC分化程度的指标,同时结合D-二聚体、甲胎蛋白值准确预测价值更高。
简介:摘要碘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前准备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其最初的应用是基于错误的理论。抗甲状腺药物出现后替代碘剂成为了预防围手术期甲状腺危象的主要药物。如今,术前应用碘剂的目的是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但该作用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就术前碘准备的应用起源、作用机制、循证医学证据及应用现况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术前准备并非必须使用碘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手术治疗264例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以住院期间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根据术前血栓发生的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折侧别、骨折类型、合并疾病、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其他骨折、血小板、血清学指标等影响DV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64例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术前DVT发生率为39.0%(103/264),以远端深静脉血栓为主。血栓组103例,男55例,女48例;年龄(54.00±11.12)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7例、Ⅱ型37例、Ⅲ型2例、Ⅳ型11例、Ⅴ型29例、Ⅵ型17例;非血栓组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48.57±13.25)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23例、Ⅱ型76例、Ⅲ型2例、Ⅳ型10例、Ⅴ型33例、Ⅵ型1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的年龄(t=3.451,P=0.001)、骨折Schatzker分型(χ2=8.314,P=0.004)、D-二聚体(χ2=18.552,P<0.0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2.869,P=0.004)、血清白蛋白(t=2.292,P=0.023)和血红蛋白(t=1.983,P=0.048)与非DVT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33,95%CI(1.009,1.058),P=0.007]、骨折Schatzker分型[OR=1.829,95% CI(1.014,3.299),P=0.045]和D-二聚体[OR=1.914,95% CI(1.057,3.464),P=0.032]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高,主要为远端深静脉血栓。骨折分型、年龄和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是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专科化术前健康教育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行脊柱手术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100例,分别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和专科化术前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护理总满意率、术后疼痛感评分等。结果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护理总满意率指标[(81.02±2.33)分、(81.13±2.56)分、(82.13±1.56)分、(82.13±1.56)分、98.00%]均高于对照组[(72.36±2.87)分、(73.56±2.97)分、(74.56±1.97)分、(74.56±1.97)分、8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3、19.31、30.12、30.12,χ2=7.68,均P<0.01);研究组的术后疼痛感评分[(83.13±1.56)分]低于对照组的(76.56±1.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5,P<0.01)。结论对脊柱手术患者予以专科化术前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与减轻其疼痛感,实施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的单侧单发肾癌患者总肾、患肾及健肾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50例单侧单发肾癌患者(肾癌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3~65 (54.2±9.7 )岁]的术前临床资料,并以中国肾癌高发年龄段(47~68岁)的60名健康受试者[其中男性36名、女性24名,年龄(56.1±8.6 )岁]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肾癌组患者术前与对照组同期均行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肾动态显像,比较2组受试者的临床指标、总肾及单肾GFR。肾癌组总肾GFR与对照组总肾GFR,肾癌组患肾、健肾GFR与对照组单肾GFR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肾癌组患者中非对称肾功能的发生情况和健肾代偿情况,比较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肾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比、年龄、吸烟情况、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素和尿酸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0.021,t=0.656~1.980,均P>0.05 )。肾癌组患者总肾GFR[(103.9±15.9)mL/min]与对照组[(103.2±10.6)mL/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6 ,P=0.908 )。与对照组单肾GFR[(51.2±5.9)mL/min]相比,肾癌组患肾GFR[(47.4±13.0)mL/min]明显降低,健肾GFR [(56.1±10.9)mL/min]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8、2.837,均P <0.05)。50例肾癌患者中,21例患者患肾与健肾GFR占总肾GFR的百分比之差的绝对值>10%;16例患者健肾GFR高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单肾GFR参考值范围的上限。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分别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1±26.1)mL/(min·1.73 m2)vs. (108.7±13.4)mL/(min·1.73 m2),t=3.765 ,P<0.05]且二者具有相关性(r=0.54,P<0.05)。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可获得患肾和健肾GFR变化的准确信息,为肾癌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与术后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灵敏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9—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测量患者双眼注视40 cm处调节视标的调节反应、PRA/NRA、调节灵敏度和单眼注视40 cm处调节视标的调节灵敏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双眼调节反应为(0.28±0.24)D,比术前[(0.08±0.24)D]显著提高了0.2 D[95%置信区间(CI):0.033~0.363 D,P=0.015]。术后3个月的NRA为(2.46±0.39)D,比术前[(2.17±0.36)D]显著提高了0.29 D(95%CI:0.012~0.571 D,P=0.039);PRA术前为(-2.08±0.95)D,术后3个月为(-3.13±1.65)D,比术前显著改善了-1.05 D(95%CI:0.125~1.979 D,P=0.023)。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58±2.21)cpm和(9.33±2.39)cpm,比术前[(6.00±2.00)cpm]分别显著提高了2.58 cpm[95%CI:1.485~3.681 cpm,P<0.001]和3.33 cpm[95%CI:1.937~4.729 cpm,P<0.001]。患者术后1个月时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2.58 cpm(95%CI:1.644~3.523 cpm,P<0.001);术后3个月时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4.88 cpm(95%CI:3.665~6.085 cpm,P<0.001)。术后1个月时非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1.96 cpm(95%CI:1.019~2.898 cpm,P<0.001);术后3个月时非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5.13 cpm(95%CI:3.915~6.335 cpm,P<0.001)。术后1个月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非主导眼显著提高了1.33 cpm(95%CI:0.130~2.537 cpm,P=0.03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经过手术治疗后,双眼聚散-调节系统联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调节功能得以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HB)的CT表现预测术前肿瘤危险度分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及徐州市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46例HB患儿,术前均行胸腹部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参照儿童HB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制定的临床危险度分层方案,将HB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分别为16和30例。测量肿瘤最大径及肿瘤相对体积指数,观察肿瘤CT征象,包括外生性生长、瘤内出血、坏死囊变、钙化、纤维分隔、肿瘤破裂征、肝包膜回缩及包膜下积液。测量并计算病灶CT参数,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增强百分比及病灶增强指数。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高危组与非高危组患儿性别、病灶CT征象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年龄、孕周、出生体重、甲胎蛋白、血小板计数、肿瘤最大径、肿瘤相对体积指数及病灶CT参数的差异,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到与高危组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诊断高危HB的效能。结果高危组与非高危组间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相对体积指数和肿瘤破裂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OR值为1.906,P=0.004)及肿瘤破裂征(OR值为16.558,P=0.005)是高危HB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诊断高危HB的临界值为10.5 cm,肿瘤破裂征、肿瘤最大径和肿瘤最大径联合肿瘤破裂征诊断高危HB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0.807和0.879,肿瘤最大径联合肿瘤破裂征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6.7%。结论高危HB患儿发病年龄偏大,当肿瘤最大径>10.5 cm,且出现肿瘤破裂征可高度提示为高危HB。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骨折人群关节置换术前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对500例择期行关节置换术的非骨折人群下肢静脉血管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结果根据术前血栓发生情况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纳入人口学资料、基本病史、手术相关信息、实验室指标等因素,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择期关节置换术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共发现血栓23例,发生率为4.6%(23/500),发生部位均位于肌间静脉。其中全膝关节置换术前16例(5.6%,16/285)、髋关节置换术前7例(3.3%,7/215)发生血栓。单因素分析发现DVT组的年龄(t=2.266, P=0.024)、女性患者例数(χ2=4.028, P=0.045)、高血压病史例数(χ2=7.907, P=0.005)、D-二聚体≥0.5 μg/ml例数(χ2=13.171, P<0.001)均显著高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D-二聚体≥0.5 μg/ml[OR=6.655,95%CI(1.929,22.960),P=0.003]和高血压病史[OR=2.715,95% CI(1.017,7.250),P=0.046]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检查显示23例DVT患者中,9例在新的部位出现DVT,其中5例出现在对侧肌间静脉,4例出现在邻近肌间静脉。出院后22例(95.7%)术前发生血栓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周至9个月,平均3.0个月,结果显示7例血栓完全溶解,13例血栓部分溶解,2例血栓无变化。未发现有血栓向近端静脉进展及症状性的肺栓塞发生。结论择期关节置换患者术前DVT发生率约为4.6%,其中D-二聚体≥0.5 μg/ml以及高血压病史是引起术前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